我的素食主張 從吃素開始的人生實踐
選擇吃素,是為了身體健康,或者出於對動物的慈悲憐憫,還是是由飲食開始的鍛鍊,目的是清淨心的修持,無論出於什麼樣的理由,每個素食者都在吃素的過程,傳遞出一套獨一無二的生命哲學。這一期的《光華》,邀請作家李欣倫、料理家王培仁,分享她們如何從素食中實踐自我,活出豐盈不寡淡的人生滋味。
李欣倫:為「眾身」而寫
李欣倫,自2002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藥罐子》,陸續有《有病》、《重來》、《此身》、《以我為器》等作品,身為中醫師女兒的她,自小喜愛漢藥,也關注生老病死,寫作圍繞著醫病、疾病、肉身等主題開展,也寫旅行、女性的多重身分等散文。
選擇茹素,起因於2003年的一趟印度旅行,在這個集混亂與美麗於一身的國度,五感衝擊,苦難現場歷歷在目,讓她開始意識到,肉食的背後皆是受苦的動物。幸而印度也是素食人口眾多的國家,本來就對肉食沒有執著的她,水到渠成開始了素食之路。
如今在母校中央大學中文系執教的她,雖然大環境之下,社群風行與商業操作無所不在,她卻反其道而行,盡可能降低物質追求,或許這和她近年研讀佛經相關,其作品亦可見對信仰的描寫與佛教思維。
李欣倫的素食書寫,主要集中在六年前出版的《此身》。所謂「此身」,指的是「彼身」,也是「眾身」,在這本書,作家突破小我的侷限,由身體書寫著手,傳達世間有情的關照。不僅在題材上,文風也有轉變,作家周芬伶便評李欣倫從過去的「文氣又急又快,長句長文,綿密交織」轉為「文雅細緻」,「文字不再精雕細琢,只有在重點處才放射文字的利芒。」
Q 您的作品不少,《此身》可說是與素食主題最直接相關的一本,請跟我們談談這本書?
A 這本書算是我吃素十年的紀錄,除了寫自己吃素的故事,也寫了認識的朋友在飲食上的抉擇。素食相關的理論基礎很多,從動物權的角度、從環保的角度,甚至是從生活提案的角度,也有從宗教哲學、信仰的角度。但我特別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希望聚焦於個人經驗與感受,以及發生的故事。
李欣倫:為「眾身」而寫
李欣倫,自2002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藥罐子》,陸續有《有病》、《重來》、《此身》、《以我為器》等作品,身為中醫師女兒的她,自小喜愛漢藥,也關注生老病死,寫作圍繞著醫病、疾病、肉身等主題開展,也寫旅行、女性的多重身分等散文。
選擇茹素,起因於2003年的一趟印度旅行,在這個集混亂與美麗於一身的國度,五感衝擊,苦難現場歷歷在目,讓她開始意識到,肉食的背後皆是受苦的動物。幸而印度也是素食人口眾多的國家,本來就對肉食沒有執著的她,水到渠成開始了素食之路。
如今在母校中央大學中文系執教的她,雖然大環境之下,社群風行與商業操作無所不在,她卻反其道而行,盡可能降低物質追求,或許這和她近年研讀佛經相關,其作品亦可見對信仰的描寫與佛教思維。
李欣倫的素食書寫,主要集中在六年前出版的《此身》。所謂「此身」,指的是「彼身」,也是「眾身」,在這本書,作家突破小我的侷限,由身體書寫著手,傳達世間有情的關照。不僅在題材上,文風也有轉變,作家周芬伶便評李欣倫從過去的「文氣又急又快,長句長文,綿密交織」轉為「文雅細緻」,「文字不再精雕細琢,只有在重點處才放射文字的利芒。」
李欣倫的書寫主題不脫肉身、醫病、疾病等幾大主題,但隨著心境與經歷的轉折,文風也從早年的雕琢華斐,到如今的溫潤細膩。
Q 您的作品不少,《此身》可說是與素食主題最直接相關的一本,請跟我們談談這本書?
A 這本書算是我吃素十年的紀錄,除了寫自己吃素的故事,也寫了認識的朋友在飲食上的抉擇。素食相關的理論基礎很多,從動物權的角度、從環保的角度,甚至是從生活提案的角度,也有從宗教哲學、信仰的角度。但我特別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希望聚焦於個人經驗與感受,以及發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