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材的華麗變身 來自峇里島的馬爹木雕
老屋梁柱、廢棄的洗衣板、破裂的茶盤、工廠下腳料……,這些別人眼中無用的廢棄材料,在藝術家Made Sukariawan眼中,各個是寶貝。他拿起雕刻刀修修補補,讓廢料化身為天使、象神等美麗的藝術創作。木頭的紋理就是象鼻的皺褶、乾枯的樹皮成了月老的鬍鬚,Made把缺陷變完美,施展了化腐朽為神奇的魔法。
近午的台南五妃街上,咚、咚、咚,敲擊木頭的厚實聲音傳來,湊近看,一位有著暖棕色皮膚的壯碩男子正在雕刻形狀不規則的木頭。隨手拾起地上的木屑,立刻聞到樟樹的香氣;抬頭望,屋子裡擺了許多別緻的木雕創作,台南劍獅、金山小白鶴、印度象神、亞洲龍魚……,宛如小型藝廊。幸運的話,還能遇上女主人用新鮮食材精心熬製的南洋咖哩。這個給人豐富五感體驗的地方,是來自峇里島的藝術家Made 與妻子洪玲芳共同打理的馬爹木雕工作室。
木頭是童年的玩伴
談起與木雕的緣分,Made說:「我八歲就開始學木雕,木頭一直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因為爸爸是木工,從小Made家裡就到處是一塊塊的木材。木頭的紋理、厚實的觸感,對年幼的Made充滿莫名的吸引力,常常趁爸爸不在時,拿起工具嘗試;雖然總被眼尖的爸爸發現而挨罵,他卻樂此不疲。Made向爸爸坦白自己想學木雕的心意,拗不過孩子的請求,爸爸帶他到附近工廠拜師,結下Made與木雕的緣分。
上午學校的課程結束後,Made就到工廠當學徒,起初只能在旁邊觀摩,一陣子後才開始練習磨刀。每天Made到工廠就是磨刀、替師傅整理環境,一個月後才終於能拿不要的木頭學習刻工。Made說,那時候能練習的木頭只有硬梆梆的黑檀木,新手不懂控制力道,常一個不小心就把刀子弄斷而挨罵。反覆練習兩週以上,師傅認可後才能學習更進階的技巧。當其他人耐不住無聊而放棄,Made卻越學越起勁,就連禮拜六、日也是做完家事就往工廠去,磨練紮實的基本功。
在工廠學習一年多後,Made終於刻了第一個作品,是一尊以黑檀木雕刻的Rama & Sinta,就是印度教的愛神。這件作品完成後師傅給了他400印尼盾,雖然折合新台幣不到1元,他還是興奮地跑回家跟爸媽分享,因為那份學成的肯定,是難以用金錢衡量的。
一起遊歷世界的浪漫
長大後的Made為了更好的生計,他選擇到國際度假村集團工作。有藝術天分的他,負責絲布彩繪教學;也當過運動教練教水上活動與射箭;在渡假村裡歷任各種工作的磨練,最後他進入餐飲部門,從吧台手一路學起,麵包、點心,最後成為廚師。
在國際度假村工作的日子,雖然讓他遠離了木雕,但也讓他認識生命中的另一半、同樣在渡假村裡工作的台灣女孩洪玲芳。兩人雖在同一間度假村工作,但起初卻少有交集,一次同桌吃飯的機會,雖然現場有服務生,Made仍貼心地為她倒茶水;擔心洪玲芳一個女生搭車危險,Made願意在一天疲憊的工作後,大半夜陪著洪玲芳到島嶼的另一頭,領取她託友人帶來的行李。種種體貼的舉動打動了芳心,兩人相戀、決定共度一生。
玲芳表示,公司宗旨是嘗試與不同人相處、在不同地方生活,所以每一年公司會重新分派工作地點。幸運的是,兩人自交往後,總是調動到同一間渡假村,一起遊歷過印尼峇里島、民丹島、馬來西亞珍拉汀灣、日本石垣島等地,甚至在泰國普吉島工作時遇上南亞大海嘯,「看到許多人全身沾滿泥巴、血跡,往櫃台跑來,到處都是尖叫聲,當下像是看到戰爭的畫面。」玲芳說。
經過如此巨大的災難,玲芳表示,兩人的人生觀也有了改變,「一切隨緣,不強求,屬於你的東西自然會屬於你。」後來兩人又陸續被分派到石垣島、馬爾地夫,在外工作了十年,玲芳想回家了。剛好朋友介紹她一個台灣的工作,有了回家契機。Made決定愛相隨,一起回到台灣展開新生活。
重拾雕刻刀,重拾夢想
在度假村工作的那些年,Made雖然放下雕刻刀,但他對雕刻的喜愛其實沒有停過,公司舉辦大型活動時Made會製作果雕、冰雕小試身手,休假時他喜歡參觀各地寺廟、雕刻,欣賞石垣島上家戶屋頂的沖繩石獅(シーサー/Shisa)是兩人休假時的樂趣。
近午的台南五妃街上,咚、咚、咚,敲擊木頭的厚實聲音傳來,湊近看,一位有著暖棕色皮膚的壯碩男子正在雕刻形狀不規則的木頭。隨手拾起地上的木屑,立刻聞到樟樹的香氣;抬頭望,屋子裡擺了許多別緻的木雕創作,台南劍獅、金山小白鶴、印度象神、亞洲龍魚……,宛如小型藝廊。幸運的話,還能遇上女主人用新鮮食材精心熬製的南洋咖哩。這個給人豐富五感體驗的地方,是來自峇里島的藝術家Made 與妻子洪玲芳共同打理的馬爹木雕工作室。
馬爹木雕落腳在台南老屋,從此廢木料和老家具都在這裡有了新生命。
木頭是童年的玩伴
談起與木雕的緣分,Made說:「我八歲就開始學木雕,木頭一直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因為爸爸是木工,從小Made家裡就到處是一塊塊的木材。木頭的紋理、厚實的觸感,對年幼的Made充滿莫名的吸引力,常常趁爸爸不在時,拿起工具嘗試;雖然總被眼尖的爸爸發現而挨罵,他卻樂此不疲。Made向爸爸坦白自己想學木雕的心意,拗不過孩子的請求,爸爸帶他到附近工廠拜師,結下Made與木雕的緣分。
上午學校的課程結束後,Made就到工廠當學徒,起初只能在旁邊觀摩,一陣子後才開始練習磨刀。每天Made到工廠就是磨刀、替師傅整理環境,一個月後才終於能拿不要的木頭學習刻工。Made說,那時候能練習的木頭只有硬梆梆的黑檀木,新手不懂控制力道,常一個不小心就把刀子弄斷而挨罵。反覆練習兩週以上,師傅認可後才能學習更進階的技巧。當其他人耐不住無聊而放棄,Made卻越學越起勁,就連禮拜六、日也是做完家事就往工廠去,磨練紮實的基本功。
在工廠學習一年多後,Made終於刻了第一個作品,是一尊以黑檀木雕刻的Rama & Sinta,就是印度教的愛神。這件作品完成後師傅給了他400印尼盾,雖然折合新台幣不到1元,他還是興奮地跑回家跟爸媽分享,因為那份學成的肯定,是難以用金錢衡量的。
妻子洪玲芳(中)是Made的鐵粉也是知音,她將Made的創作理念轉換成文字,放在粉絲專頁上與大家分享。
一起遊歷世界的浪漫
長大後的Made為了更好的生計,他選擇到國際度假村集團工作。有藝術天分的他,負責絲布彩繪教學;也當過運動教練教水上活動與射箭;在渡假村裡歷任各種工作的磨練,最後他進入餐飲部門,從吧台手一路學起,麵包、點心,最後成為廚師。
在國際度假村工作的日子,雖然讓他遠離了木雕,但也讓他認識生命中的另一半、同樣在渡假村裡工作的台灣女孩洪玲芳。兩人雖在同一間度假村工作,但起初卻少有交集,一次同桌吃飯的機會,雖然現場有服務生,Made仍貼心地為她倒茶水;擔心洪玲芳一個女生搭車危險,Made願意在一天疲憊的工作後,大半夜陪著洪玲芳到島嶼的另一頭,領取她託友人帶來的行李。種種體貼的舉動打動了芳心,兩人相戀、決定共度一生。
玲芳表示,公司宗旨是嘗試與不同人相處、在不同地方生活,所以每一年公司會重新分派工作地點。幸運的是,兩人自交往後,總是調動到同一間渡假村,一起遊歷過印尼峇里島、民丹島、馬來西亞珍拉汀灣、日本石垣島等地,甚至在泰國普吉島工作時遇上南亞大海嘯,「看到許多人全身沾滿泥巴、血跡,往櫃台跑來,到處都是尖叫聲,當下像是看到戰爭的畫面。」玲芳說。
經過如此巨大的災難,玲芳表示,兩人的人生觀也有了改變,「一切隨緣,不強求,屬於你的東西自然會屬於你。」後來兩人又陸續被分派到石垣島、馬爾地夫,在外工作了十年,玲芳想回家了。剛好朋友介紹她一個台灣的工作,有了回家契機。Made決定愛相隨,一起回到台灣展開新生活。
Made擅長以木材原有的特性去創作,木頭的紋路變成小白鶴翅膀的羽毛,硬梆梆的木頭彷彿變得柔軟。
重拾雕刻刀,重拾夢想
在度假村工作的那些年,Made雖然放下雕刻刀,但他對雕刻的喜愛其實沒有停過,公司舉辦大型活動時Made會製作果雕、冰雕小試身手,休假時他喜歡參觀各地寺廟、雕刻,欣賞石垣島上家戶屋頂的沖繩石獅(シーサー/Shisa)是兩人休假時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