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動世界的微小齒輪 祥儀企業

「越微小的東西,越是能帶動世界旋轉的關鍵。」祥儀企業的微小齒輪箱馬達雖微小,卻是傳動美軍急救戰備鑽骨機、特斯拉電動車的門鎖,以及BMW車電動遮陽簾的重要零件。祥儀不只以微小齒輪箱傳動的核心技術,站穩全球市場龍頭寶座,近年更跨足機器人領域,開拓AI新商機。

走訪位於桃園市「祥儀機器人夢工廠」,熱鬧搖滾的樂音中,電音三太子機器人抖動著台客舞,星際機器人彈奏著電子音樂。來到互動體驗區,還可以親手操控格鬥機器人打鬥,搖控相撲機器人打曲棍球,在與機器人的接觸互動中,導覽人員帶入對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創新科技的認識。
祥儀機器人夢工廠是亞洲唯一以機器人為主題的觀光工廠,開館八年來,已累積30萬參觀人次,連計程車司機都知道「祥儀企業」做機器人,卻不知道祥儀原是做齒輪箱馬達起家,年產1,500萬顆,其中微小齒輪箱馬達市佔率冠居全球。

轉動世界的微小齒輪──祥儀企業

微小工件是關鍵
「其實我們生活週遭,至少有200顆馬達在傳動,舉凡電動牙刷、吹風機,到掃地機器人、咖啡機,或是飲料的自動販賣機,可以說我們是活在馬達的空間中。」祥儀企業董事長兼創辦人蔡逢春道出小工件的重要,而且愈自動化的生活,愈需要馬達。
新竹竹東人的蔡逢春,退伍後在美商「天美時」(Timex)鐘錶擔任技術人員,1980年天美時計劃轉移到菲律賓,那時蔡逢春標了一個會決定創業,以家庭式小型工廠的規模,生產用於錶蕊齒輪組上的「游絲發條」(hairsprings),與摩托車轉速表內的錶蕊。善於研發的他,進一步改裝自國外進口的滾齒機,總是思考「如何更自動化,如何更省力,還能做什麼?」1986年設於桃園樹林八街的工廠,最高每月可以生產上百萬個錶蕊。
1985年以來,他累積多年來生產微小型傳動零件的優勢,轉型生產齒輪箱與齒輪箱馬達。1990年代電動工具大廠德國博世第一支從有線到電池式電鑽工具問市,基於全球化的策略,積極在亞洲尋找電源傳動合作廠商,而找上了祥儀。
祥儀從1995年開始供應博世電動工具齒輪箱,雙方合作關係延續至今。
如何經營超過20年的夥伴關係?蔡逢春先說了一個小故事,他在天美時的主管正好是德國人,每天都帶著心愛的徠卡相機上班,員工覺得德國人怪,仔細探究才知原來主管不讓家人動到徠卡,因為別人隨意扳一下快門,他都可以察覺相機的靈敏度出現變化。蔡逢春跟了這個主管至少五年,「連皮鞋不乾淨,抽屜裡的筆沒有擺正,都會被糾正。」他看到德國人一板一眼的態度,面對德國大廠博世嚴格的品管,絕無二話。
「縱使是一元的東西,也要做到完美。這是我的個性,接了一筆生意,縱使賠錢,也要維持誠信,我相信台灣的企業要有如此競爭力,要用這種角度看世界。」蔡逢春說。
隨著博世將生產據點由瑞士、馬來西亞,再遷移到中國成都,大企業的全球移動,人事跟著移動,連企業文化也出現變動。「每一個轉變都是挑戰。台灣中小企業要能跟著改變,有時要低頭,當中沒有退路,評估己身優勢劣勢,知己知彼。」蔡逢春說,保持產品品質無庸置疑,價錢也要能滿足對方,讓祥儀在深耕客戶關係的分寸之間,進退有據。
蔡逢春也曾投資設廠生產整支電鑽,但他最後發現,產品的庫存壓力太大,戰場的決勝點變成資金而非技術,這讓他回過頭來專心精進在核心技術上。

祥儀台灣廠主力在於微小齒輪箱馬達的製造。

專注核心技術是秘訣
馬達在物與物的傳遞之間,扮演著傳動的角色,馬達動力則通過齒輪減速機的相互轉換原理來提高扭力。一個小小齒輪箱馬達,多達50個零件,祥儀不只零件自製,工廠內有超過上百台的滾齒機,可以說在全球無出其右。敢於投資的蔡逢春解釋:「一個齒輪箱馬達內分好幾層,就像鐘錶內部的零件一樣,靠齒輪帶動轉速,變化扭矩,每個齒輪尺寸不一樣,一旦有訂單,不同機器可以做出不同規格的產品,出貨速度快,這就是祥儀引以為豪的強項。」
目前祥儀六成營業額在於供應博世、松下、牧田等大廠電動工具、花園工具的齒輪箱馬達,生產基地主要在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