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海底的時空寶藏 水下考古在台灣
1995年,澎湖人口中的「潛水第一將軍」漁民黃加進,在澎湖將軍嶼海域潛水時,意外發現海底的沉船與古文物,經通報後,政府相關單位啟動調查,就此開啟台灣水下考古發展。走過人力、設備,甚至法律制度尚不完備的年代,今日的台灣擁有一支迷你精悍的水下考古隊,彷彿遙然呼應著歷史,其工作基地就設立在澎湖馬公港旁。
酷寒的冬季剛過,我們來到澎湖拜訪水下考古工作站。踏入這個低調的空間,空氣裡飄散著微微的海水鹹味,放眼望去,地上大量的塑膠箱裡浸泡著各式古物,置物架上除了基本的潛水裝備,另有電子錶、潛水剪刀、防水的寫字板,甚至佈方、浮球,以及高規格的聲納等工具。在辦公室的白板上,則密密麻麻地寫滿了今年度的工作排程。
「『JG1』是『將軍一號』,『SBL』是『蘇布倫號』,『GB』是『廣丙艦』……」水下考古隊隊長黃漢彰教我看懂這些代碼,「這些都是我們的成果。」他自豪地說。
台灣水下考古急先鋒:臧振華
台灣正式以國家名義開始推動水下考古,不過十餘年。事在人為,促成台灣開始發展水下考古的關鍵人物,不可不提考古學家臧振華。
「海底就像一個巨大博物館。」「比起陸地,這些人類文化的遺存與文化景觀的重要性毫不遜色,在某些方面,可能還有過之。」臧振華表示。包括了沉沒水中的船隻、飛機、文明遺址、化石遺跡等,因著長年封存在水中,有如時空膠囊,往往蘊藏造船、貿易、工藝、重大事件等豐富的歷史訊息,是屬於所有人的珍貴文化資產。
在過去,許多沿海、離島的漁家,多少都有在捕魚時,同時撈捕到陶瓷錢幣等古物的經驗,加上在2016年以前,因未明文保護,故許多懂門路的古董商會定期到漁家收購打撈到的文物;甚至有漁民不以捕魚為業,改撈海底的沉船廢鐵,雖然經濟價值更高,卻也因此造成文資的流失與破壞。
臧振華是在美國哈佛攻讀考古學時接觸到水下考古學,「當時就覺得很有趣,台灣也應該要發展這個領域。」他進一步指出,台灣周邊廣闊的海域,包括在1萬2,000年前曾是連結台灣與大陸之間的陸地,冰河時代結束以後,海面上升被淹沒,後來則成為古代海上絲路與大航海時代的重要的航道,但另一方面,有「黑水溝」之稱的台灣海峽洋流湍急,暗礁密佈,行船不易,可想而知,海面下必然有許多值得探究的文物。從美返台以後,臧振華便開始積極地呼籲國內發展水下考古的重要性。
直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1年制定《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UCH公約),明確定義水下文化資產的範疇、價值,並予以保護;2004年,台灣政府也與之呼應,行政院正式頒定「國家海洋政策綱領」,2006年8月擬定「水下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計畫」,水下文資終於受到國家重視,臧振華也受文建會(今文化部)委託,著手組織專業的考古團隊。
把考古工作從陸地搬到海底
20世紀中葉以來,因著水肺發明,人們終於有能力長時間在水下活動,許多因地殼變動、海面提升的古代建築或聚落,以及因船難及海戰所沉沒的船隻,甚至因人為丟棄而在海底,不見天日的文物,逐一被發現或打撈上岸。
被電影《鐵達尼號》影響的人們,對於海底古物往往賦予了無限的遐想,但是「海底撈寶」與「水下考古」,可是有著天壤之別。「水下考古,是專業的技術,也是一門學問,同時格外需要毅力與耐心。」臧振華正色地說。
水下考古結合考古學、潛水技術與海洋探測技術,另外也要有航海、歷史、文物維護與修復等多種專業人員參與,是一門跨領域的學問,人才也涵蓋了水下考古、海洋科技、潛水以及出水文物維護等不同領域的專家。
至於面對茫茫大海,該從何下手?經過訓練的專業團隊,有著明確的作業步驟。他們先從史料文獻中蒐集線索,包括港口、貿易航線、海戰,再加上水域的地形與環境資料;由於民間也有不少船長、潛水人,就像黃加進一樣是隱藏的水下考古專家,他們也有可能從捕魚的經驗中知悉沉船的地點,團隊藉由鍥而不捨地搏情感,取得可靠的消息來源。
最後,將所有資料交叉比對,規劃出最有可能發現目標物的「調查敏感區」,接著以人力目視,或者運用側掃聲納、多音束測深儀、底層剖面儀、磁力儀,甚至無人潛航機等儀器設備進行系統性搜索。
酷寒的冬季剛過,我們來到澎湖拜訪水下考古工作站。踏入這個低調的空間,空氣裡飄散著微微的海水鹹味,放眼望去,地上大量的塑膠箱裡浸泡著各式古物,置物架上除了基本的潛水裝備,另有電子錶、潛水剪刀、防水的寫字板,甚至佈方、浮球,以及高規格的聲納等工具。在辦公室的白板上,則密密麻麻地寫滿了今年度的工作排程。
「『JG1』是『將軍一號』,『SBL』是『蘇布倫號』,『GB』是『廣丙艦』……」水下考古隊隊長黃漢彰教我看懂這些代碼,「這些都是我們的成果。」他自豪地說。
受影視娛樂的影響,水下考古往往喚起人們的好奇心,近年國內多場水下考古展覽,也大受民眾歡迎。(林旻萱攝)
台灣水下考古急先鋒:臧振華
台灣正式以國家名義開始推動水下考古,不過十餘年。事在人為,促成台灣開始發展水下考古的關鍵人物,不可不提考古學家臧振華。
「海底就像一個巨大博物館。」「比起陸地,這些人類文化的遺存與文化景觀的重要性毫不遜色,在某些方面,可能還有過之。」臧振華表示。包括了沉沒水中的船隻、飛機、文明遺址、化石遺跡等,因著長年封存在水中,有如時空膠囊,往往蘊藏造船、貿易、工藝、重大事件等豐富的歷史訊息,是屬於所有人的珍貴文化資產。
在過去,許多沿海、離島的漁家,多少都有在捕魚時,同時撈捕到陶瓷錢幣等古物的經驗,加上在2016年以前,因未明文保護,故許多懂門路的古董商會定期到漁家收購打撈到的文物;甚至有漁民不以捕魚為業,改撈海底的沉船廢鐵,雖然經濟價值更高,卻也因此造成文資的流失與破壞。
臧振華是在美國哈佛攻讀考古學時接觸到水下考古學,「當時就覺得很有趣,台灣也應該要發展這個領域。」他進一步指出,台灣周邊廣闊的海域,包括在1萬2,000年前曾是連結台灣與大陸之間的陸地,冰河時代結束以後,海面上升被淹沒,後來則成為古代海上絲路與大航海時代的重要的航道,但另一方面,有「黑水溝」之稱的台灣海峽洋流湍急,暗礁密佈,行船不易,可想而知,海面下必然有許多值得探究的文物。從美返台以後,臧振華便開始積極地呼籲國內發展水下考古的重要性。
直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1年制定《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UCH公約),明確定義水下文化資產的範疇、價值,並予以保護;2004年,台灣政府也與之呼應,行政院正式頒定「國家海洋政策綱領」,2006年8月擬定「水下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計畫」,水下文資終於受到國家重視,臧振華也受文建會(今文化部)委託,著手組織專業的考古團隊。
中研院院士臧振華在美國接觸到水下考古,回台後積極呼籲國內發展水下考古的重要性,是台灣水下考古的先驅。(林旻萱攝)
把考古工作從陸地搬到海底
20世紀中葉以來,因著水肺發明,人們終於有能力長時間在水下活動,許多因地殼變動、海面提升的古代建築或聚落,以及因船難及海戰所沉沒的船隻,甚至因人為丟棄而在海底,不見天日的文物,逐一被發現或打撈上岸。
被電影《鐵達尼號》影響的人們,對於海底古物往往賦予了無限的遐想,但是「海底撈寶」與「水下考古」,可是有著天壤之別。「水下考古,是專業的技術,也是一門學問,同時格外需要毅力與耐心。」臧振華正色地說。
水下考古結合考古學、潛水技術與海洋探測技術,另外也要有航海、歷史、文物維護與修復等多種專業人員參與,是一門跨領域的學問,人才也涵蓋了水下考古、海洋科技、潛水以及出水文物維護等不同領域的專家。
至於面對茫茫大海,該從何下手?經過訓練的專業團隊,有著明確的作業步驟。他們先從史料文獻中蒐集線索,包括港口、貿易航線、海戰,再加上水域的地形與環境資料;由於民間也有不少船長、潛水人,就像黃加進一樣是隱藏的水下考古專家,他們也有可能從捕魚的經驗中知悉沉船的地點,團隊藉由鍥而不捨地搏情感,取得可靠的消息來源。
最後,將所有資料交叉比對,規劃出最有可能發現目標物的「調查敏感區」,接著以人力目視,或者運用側掃聲納、多音束測深儀、底層剖面儀、磁力儀,甚至無人潛航機等儀器設備進行系統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