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百年林業鐵路 世界共享的文化景觀
曾經以為要穿越時空才能看到的影像,2021年春,在阿里山上重現了。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簡稱「林鐵處」)和嘉義林區管理處合作,由已高齡105歲的蒸汽火車SL-31進入水山支線,載出疏伐木,重現百年運材的場景。
阿里山林業鐵路通車至今(2022)年已110年了。從1906年動工,1912年12月25日,第一車原木被運送下山,阿里山林業鐵路如同一條生命的臍帶,帶動了嘉義城市的發展,也是提升國家GDP的重要產業。1914年「嘉義製材所」完工啟用,擔負原木加工的重責大任;根據1935年的資料,嘉義市每十人就有一人從事木材相關的工作,遂有「木都」之名。
後來林業政策轉型,又遇阿里山公路加入競爭,鐵路事業日漸蕭條,期間又逢多次重大天然災害,也歷經BOT及委託台鐵營運,直至2018年,行政院衡酌文資保存等多方因素,決議由林務局成立「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專責機構,將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以「文化景觀」的概念保存活化;文化部2019年公告「阿里山林業暨鐵道」為台灣第一個國家級重要文化景觀,我們方找到一條與自然、歷史、庶民記憶、永續共存之路。
小火車的行旅
採訪當日,晴天朗朗,我們從嘉義北門站上車,搭上往十字路站的阿里山小火車,一路有導覽老師伍于堯(人稱小伍哥)與我們同行。他成長於蒸汽火車將退役的時代,火車的鳴笛聲是他兒時的回憶,追火車則是青春期的印記。
「阿里山林業鐵路是一條厲害的路線,」小伍哥說,當年從海拔30公尺,爬升到2,000公尺的二萬平站,途中經歷熱帶、暖帶和溫帶,窗外的景色也由熱帶常見的龍眼樹、檳榔樹,途經茶園、竹林,再進入柳杉、紅檜、扁柏的世界,一路樹景丕變,生氣盎然。
伴著列車隆隆的行進聲,小伍哥說,從北門到竹崎是平地段,1960年代,公路運輸尚未興起,鐵道運輸還很繁忙,每逢甘蔗產季,林鐵每天要開出四個班次,載運甘蔗送往南靖糖廠,他和同學會三五吆喝騎著自行車,在鹿麻產站到竹崎車站間等火車,追火車偷甘蔗是那段青春期的記憶;許多年後,由官民共同出資,沿著鐵道闢建的「滿竹自行車道」,讓居民重溫了當年追火車的回憶。
火車過了竹崎站,便開始爬坡。途中會經過多個180度的彎道,小伍哥提醒我們探向窗外,看車身成U字形的曲線,車頭可以跟車尾打招呼的有趣景象。
進到獨立山後,小伍哥不時以遠處的地景為定位座標,讓我們了解火車是如何繞著山邊迴旋爬升,盤旋到山腰間,行過山背,再迴轉到山的這一面,每繞一次,火車就爬升近百公尺,然後離開獨立山。第一次搭林鐵要了解火車怎麼轉怎麼繞,著實不容易,「多來幾趟就可以懂了」小伍哥笑著說。
屏遮那站到沼平站間,採用多個一進一退類似爬樓梯的「之字形」工法,也是為了克服山區腹地不足、降低軌道坡度而設計的工法。
小火車最終停駐在十字路站,目前林鐵本線只行駛至此,前方42號隧道因杜鵑颱風損毀尚在重建中,全線通車預計等到2023年。
再現製材聚落
返回山下,拜訪鄰近北門站、有「東洋第一」稱號的「嘉義製材所」。由導覽老師婁成國講解,製材所園區包括製材工場、動力室、鋸屑室、乾燥室等建物。山上的原木會進到廠區進行加工,是嘉義木材產業的基礎。婁成國說,當年吊運原木用的天車高有20公尺,在廠區內移動吊運原木,進到製材工廠裡加工。
廠區內有自給的發電系統,安裝從英、美、德各國進口的製材機器,在百年前,原木能自動送進產線的自動化流程,是多麼先進的光景。乾燥室則是採自然循環推進式熱氣乾燥法,利用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的循環方式來調節風速、溫度、溼度,乾燥木材。而今,諸多場域已修復保存並登錄為歷史建築,讓後來的我們能夠在原址遙想當年的榮景。
一趟跟著原木的小旅行,回首來時路,以當年的人力物力,架築了這條爬升到2,000多公尺高的軌道,百年前的工程得以保存維運至今,這一切著實不易。
阿里山林業鐵路通車至今(2022)年已110年了。從1906年動工,1912年12月25日,第一車原木被運送下山,阿里山林業鐵路如同一條生命的臍帶,帶動了嘉義城市的發展,也是提升國家GDP的重要產業。1914年「嘉義製材所」完工啟用,擔負原木加工的重責大任;根據1935年的資料,嘉義市每十人就有一人從事木材相關的工作,遂有「木都」之名。
後來林業政策轉型,又遇阿里山公路加入競爭,鐵路事業日漸蕭條,期間又逢多次重大天然災害,也歷經BOT及委託台鐵營運,直至2018年,行政院衡酌文資保存等多方因素,決議由林務局成立「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專責機構,將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以「文化景觀」的概念保存活化;文化部2019年公告「阿里山林業暨鐵道」為台灣第一個國家級重要文化景觀,我們方找到一條與自然、歷史、庶民記憶、永續共存之路。
蒸汽火車行駛在林道上,百年運材的場景重現。(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提供)
小火車的行旅
採訪當日,晴天朗朗,我們從嘉義北門站上車,搭上往十字路站的阿里山小火車,一路有導覽老師伍于堯(人稱小伍哥)與我們同行。他成長於蒸汽火車將退役的時代,火車的鳴笛聲是他兒時的回憶,追火車則是青春期的印記。
「阿里山林業鐵路是一條厲害的路線,」小伍哥說,當年從海拔30公尺,爬升到2,000公尺的二萬平站,途中經歷熱帶、暖帶和溫帶,窗外的景色也由熱帶常見的龍眼樹、檳榔樹,途經茶園、竹林,再進入柳杉、紅檜、扁柏的世界,一路樹景丕變,生氣盎然。
伴著列車隆隆的行進聲,小伍哥說,從北門到竹崎是平地段,1960年代,公路運輸尚未興起,鐵道運輸還很繁忙,每逢甘蔗產季,林鐵每天要開出四個班次,載運甘蔗送往南靖糖廠,他和同學會三五吆喝騎著自行車,在鹿麻產站到竹崎車站間等火車,追火車偷甘蔗是那段青春期的記憶;許多年後,由官民共同出資,沿著鐵道闢建的「滿竹自行車道」,讓居民重溫了當年追火車的回憶。
火車過了竹崎站,便開始爬坡。途中會經過多個180度的彎道,小伍哥提醒我們探向窗外,看車身成U字形的曲線,車頭可以跟車尾打招呼的有趣景象。
進到獨立山後,小伍哥不時以遠處的地景為定位座標,讓我們了解火車是如何繞著山邊迴旋爬升,盤旋到山腰間,行過山背,再迴轉到山的這一面,每繞一次,火車就爬升近百公尺,然後離開獨立山。第一次搭林鐵要了解火車怎麼轉怎麼繞,著實不容易,「多來幾趟就可以懂了」小伍哥笑著說。
屏遮那站到沼平站間,採用多個一進一退類似爬樓梯的「之字形」工法,也是為了克服山區腹地不足、降低軌道坡度而設計的工法。
小火車最終停駐在十字路站,目前林鐵本線只行駛至此,前方42號隧道因杜鵑颱風損毀尚在重建中,全線通車預計等到2023年。
古典雅樸的北門車站,百年來,見證阿里山林業興衰的歷史。
再現製材聚落
返回山下,拜訪鄰近北門站、有「東洋第一」稱號的「嘉義製材所」。由導覽老師婁成國講解,製材所園區包括製材工場、動力室、鋸屑室、乾燥室等建物。山上的原木會進到廠區進行加工,是嘉義木材產業的基礎。婁成國說,當年吊運原木用的天車高有20公尺,在廠區內移動吊運原木,進到製材工廠裡加工。
廠區內有自給的發電系統,安裝從英、美、德各國進口的製材機器,在百年前,原木能自動送進產線的自動化流程,是多麼先進的光景。乾燥室則是採自然循環推進式熱氣乾燥法,利用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的循環方式來調節風速、溫度、溼度,乾燥木材。而今,諸多場域已修復保存並登錄為歷史建築,讓後來的我們能夠在原址遙想當年的榮景。
一趟跟著原木的小旅行,回首來時路,以當年的人力物力,架築了這條爬升到2,000多公尺高的軌道,百年前的工程得以保存維運至今,這一切著實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