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他者」到「我者」 白冷會教堂建築背後的人與事
巴黎聖母院、科隆大教堂、聖家堂……這些建造時間動輒百年,舉世聞名的宗教建築,吸引著國際旅客爭相前往。
位於東亞地區的台灣,因著獨特的地理位置,自地理大發現後,吸引到許多西方人爭相踏入,包含著肩負「福傳」使命的傳教士。來到傳統與現代更迭的二十世紀,他們帶進了西方流行的現代建築樣式,同時折衝、融合了台灣在地的風土建材,許多迥異於傳統基督教國家的教堂建築紛紛誕生。
這些建築,不僅成為東岸別具一格的旅遊景點,在台灣建築史上也有其一席之地,更象徵了這些異鄉人竭力嘗試共存於此的一則則故事。
創立於瑞士茵夢湖的「白冷會」,全名為「白冷外方傳教會」,是隸屬天主教的修會之一,來台已有近70年歷史。矢志深入偏鄉的白冷會,其台灣總部就設立在台東市杭州街上,這批深入海岸山脈的瑞士人,在1960年代達到高峰,同時有42位神父、5位修士在台,現在剩下碩果僅存的兩名。
神職人員的生活單純又規律,做彌撒、祈禱、關懷教友、用膳、運動……每天下午三點,他們固定在餐室用午茶,餐室內幾張中式風格的大圓桌,以幾個扇形木板拼成,周邊擺上幾只藤編木椅,造型簡潔、線條爽利、楯卯精準,都是經得起時間洗鍊的美品。
這些家具,來自由白冷會所創辦的職業學校──「公東高工」的學生之手。據聞,總統府裡特別設有一間供外賓參觀的「公東廳」,陳列著許多的木作家具,同樣來自公東學生的手藝。
公東教堂:靈修與育才兼具的現代方舟
除了傳教,白冷會在濟弱扶貧上同樣不遺餘力,首位抵台的錫質平神父,為了協助偏鄉子弟,特意引進瑞士師徒制的職業教育體系,開設了「原住民技藝訓練班」,成為公東高工的前身。「公東從不是為了栽培白領,而是為了栽培藍領階級。」在公東待了27年的前校長黃清泰,精準描述了公東的精神。這所強調「學用合一」的學校,學生屢屢在國外技能競賽獲獎,是台灣技職教育的一頁傳奇。
踏入公東高工,一般校園標誌性建築往往是圖書館,對於宗教背景強烈的公東高工,最具代表性的建物則是聖堂大樓。有著灰色質樸外表的建築,是由錫質平邀請瑞士知名建築師達興登所設計,清水模的牆面、無梁柱的「板結構」設計,牆上鏤空的幾何方框,是其特點。至於頂樓高豎的十字架,由台灣杉打造成,是當年黃清泰領著學生共同設計、擺放上的,建築整體從遠看來,就猶如一艘昂然挺進的現代版挪亞方舟。
根據黃清泰《瑞士學徒制教育在公東》一書裡的紀錄,建築興建之時,四周仍是一片田野,相比於當時台東的公立學校還是木造校舍,「這個教會學校竟然擁有四層樓的校舍,非常醒目的矗立在市郊一片綠意稻田中,成為當時台東最高的建築物,當然引來話題,大家都說那是台東最高學府!」
聖堂大樓並非單純作為教堂使用,同時結合了實習工廠、學生宿舍,堪稱機能俱全,也呼應公東高工務實的校風。在三樓的樓梯旁,一扇老舊門扉後頭,是過去同時擔任舍監一職的錫質平個人的寢室兼辦公室。拾級到最高的四樓,在厚重的米白色門扉之後,就是被譽為「台灣廊香教堂」的「公東教堂」。
「一處能讓身心靈合一的絕美聖境」──因為這座教堂,寫下《公東的教堂》一書的攝影家范毅舜如此形容。祭台前天窗灑落的自然光;具有復活意象的聖像鐵雕;牆上描繪著「十四苦路」的彩繪玻璃;斑駁起伏的水泥牆面;兩列由學生製作的教堂椅……光與影的變化綺麗又神秘,即便並非教徒,也能感受到那獨特的寧謐氛圍。
公東聖堂的特殊,在於悄然呼應著歐陸建築思潮的脈絡。當1955年,瑞士籍建築師、現代主義大師柯比意建造了現代宗教建築典範的廊香教堂,未久,1960年聖堂大樓竣工。這座達興登年輕時期的作品,可窺見柯比意影響的痕跡,卻又富含新意,能因白冷會的因緣在遙遠的台灣東岸誕生,絕對稱得上是一樁奇蹟。
位於東亞地區的台灣,因著獨特的地理位置,自地理大發現後,吸引到許多西方人爭相踏入,包含著肩負「福傳」使命的傳教士。來到傳統與現代更迭的二十世紀,他們帶進了西方流行的現代建築樣式,同時折衝、融合了台灣在地的風土建材,許多迥異於傳統基督教國家的教堂建築紛紛誕生。
這些建築,不僅成為東岸別具一格的旅遊景點,在台灣建築史上也有其一席之地,更象徵了這些異鄉人竭力嘗試共存於此的一則則故事。
創立於瑞士茵夢湖的「白冷會」,全名為「白冷外方傳教會」,是隸屬天主教的修會之一,來台已有近70年歷史。矢志深入偏鄉的白冷會,其台灣總部就設立在台東市杭州街上,這批深入海岸山脈的瑞士人,在1960年代達到高峰,同時有42位神父、5位修士在台,現在剩下碩果僅存的兩名。
神職人員的生活單純又規律,做彌撒、祈禱、關懷教友、用膳、運動……每天下午三點,他們固定在餐室用午茶,餐室內幾張中式風格的大圓桌,以幾個扇形木板拼成,周邊擺上幾只藤編木椅,造型簡潔、線條爽利、楯卯精準,都是經得起時間洗鍊的美品。
這些家具,來自由白冷會所創辦的職業學校──「公東高工」的學生之手。據聞,總統府裡特別設有一間供外賓參觀的「公東廳」,陳列著許多的木作家具,同樣來自公東學生的手藝。
由瑞士建築師達興登設計的聖堂大樓,遠望猶如一艘方舟。
公東教堂:靈修與育才兼具的現代方舟
除了傳教,白冷會在濟弱扶貧上同樣不遺餘力,首位抵台的錫質平神父,為了協助偏鄉子弟,特意引進瑞士師徒制的職業教育體系,開設了「原住民技藝訓練班」,成為公東高工的前身。「公東從不是為了栽培白領,而是為了栽培藍領階級。」在公東待了27年的前校長黃清泰,精準描述了公東的精神。這所強調「學用合一」的學校,學生屢屢在國外技能競賽獲獎,是台灣技職教育的一頁傳奇。
踏入公東高工,一般校園標誌性建築往往是圖書館,對於宗教背景強烈的公東高工,最具代表性的建物則是聖堂大樓。有著灰色質樸外表的建築,是由錫質平邀請瑞士知名建築師達興登所設計,清水模的牆面、無梁柱的「板結構」設計,牆上鏤空的幾何方框,是其特點。至於頂樓高豎的十字架,由台灣杉打造成,是當年黃清泰領著學生共同設計、擺放上的,建築整體從遠看來,就猶如一艘昂然挺進的現代版挪亞方舟。
根據黃清泰《瑞士學徒制教育在公東》一書裡的紀錄,建築興建之時,四周仍是一片田野,相比於當時台東的公立學校還是木造校舍,「這個教會學校竟然擁有四層樓的校舍,非常醒目的矗立在市郊一片綠意稻田中,成為當時台東最高的建築物,當然引來話題,大家都說那是台東最高學府!」
聖堂大樓並非單純作為教堂使用,同時結合了實習工廠、學生宿舍,堪稱機能俱全,也呼應公東高工務實的校風。在三樓的樓梯旁,一扇老舊門扉後頭,是過去同時擔任舍監一職的錫質平個人的寢室兼辦公室。拾級到最高的四樓,在厚重的米白色門扉之後,就是被譽為「台灣廊香教堂」的「公東教堂」。
「一處能讓身心靈合一的絕美聖境」──因為這座教堂,寫下《公東的教堂》一書的攝影家范毅舜如此形容。祭台前天窗灑落的自然光;具有復活意象的聖像鐵雕;牆上描繪著「十四苦路」的彩繪玻璃;斑駁起伏的水泥牆面;兩列由學生製作的教堂椅……光與影的變化綺麗又神秘,即便並非教徒,也能感受到那獨特的寧謐氛圍。
公東聖堂的特殊,在於悄然呼應著歐陸建築思潮的脈絡。當1955年,瑞士籍建築師、現代主義大師柯比意建造了現代宗教建築典範的廊香教堂,未久,1960年聖堂大樓竣工。這座達興登年輕時期的作品,可窺見柯比意影響的痕跡,卻又富含新意,能因白冷會的因緣在遙遠的台灣東岸誕生,絕對稱得上是一樁奇蹟。
每個下午一同午茶的神職人員,左起:吳若石神父、歐思定修士、魏主安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