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睹「神采」 天后宮裡的建築與工藝

媽祖是台灣常民信仰,而各地供奉媽祖的天后宮,代表的不只是鄉親捐獻建廟的虔誠,更是一處集結各種傳統工藝的殿堂。大木、小木、剪黏、鑿花、廟宇彩繪、神祇服飾等,廟宇的每個角落都有著工藝師的傾力之作。本期《光華》,將帶大家領略大木作師傅劉勝仁、神帽師傅郭春福、刺繡師傅張麗娟的職人精神,在他們數十年累積的精湛手藝中,欣賞台灣的工藝之美。
走進嘉義的笨港天后宮,進殿抬頭一望,正上方一座氣派的八卦形藻井,「一間廟宇裡如果有藻井,最是漂亮。」帶著我們參觀的大木作師傅劉勝仁如此說著。層層疊疊的斗拱,全靠卡榫相接,沒有一根釘子,然而並非每座廟都有這樣的頂部裝飾,因為藻井不僅是廟宇規模的象徵,更代表著大木作匠師的功力。劉勝仁表示,笨港天后宮的大木作出自師父劉鴻林之手,而當時剛成為學徒的他,便跟著一點一滴學起,見識如何從無到有興建一座廟宇。「這裡就是我從事大木的起源地,而這座藻井就是我人生的第一座。」劉勝仁自信地說。

出生木業世家的大木作師傅劉勝仁,將古蹟修復視為一生職志。(林旻萱攝)

世代傳承的木業家族
劉勝仁出生在嘉義新港的木業世家,國定古蹟笨港水仙宮在二戰後的修復,便是他的曾祖父劉山,帶著阿公、叔公執行的作品。對從小就在水仙宮廟口玩耍長大的劉勝仁而言,廟宇裡的木作結構象徵著家族的榮耀,在心中種下從事木業的種籽。
國中畢業劉勝仁便拜師學習小木作家具,在東沙島當兵時還擔任木工班班長,做板模也做裝潢,不斷累積木作的經驗。退伍後,劉勝仁便跟著伯父劉鴻林學習大木作,經歷笨港天后宮、三條崙海清宮兩場廟宇興建,還有各種傳統及日式建築的修復。
把木作當成一生職志的劉勝仁,始終謹記劉鴻林的教誨:「工作一旦承包了,就算賠錢也要做到完。」當年劉山就是在金主落跑後,主動當義工,修復水仙宮。他們對自己作品的執著,早已超過溫飽。像是劉勝仁獨立開業後的第一個大案子──屏東菸廠中山堂修復工程,遇到營造廠惡性倒閉,拿不到工程款,但他卻寧可自付工班薪水,也堅持要將案件完成。如此認真執著的態度,讓劉勝仁持續累積施作經驗,並成為台灣第一位同時擁有傳統建築大木作、小木作、日式建築大木作,三項文化部傳統匠師資格的師傅。

鹿耳門天后宮的鎮殿媽祖神像高達388公分,神帽師傅郭春福為祂手工打造的后冠,更襯托媽祖的莊嚴。(林旻萱攝)

欣賞廟宇建築之奧秘
至今已參與台南大天后宮、桃園大溪李騰芳古宅、嘉義舊監獄等古蹟修復的劉勝仁,還曾跟隨劉鴻林到日本參與橫濱關帝廟的重建。他說自己最喜歡的還是傳統廟宇建築,因為相比日式建築的中規中矩,廟宇工藝的豐富度,更具有魅力。例如廟宇正殿兩側的結構稱之為棟架,因為要承載建築體的重量,上頭會裝有通梁,而廟宇的建築結構挑高,所以由下往上數,依序會有大通、二通、三通等,並加上鞏固結構的瓜筒,形成所謂三通五瓜,代表通梁和瓜筒的數量。瓜筒外型則會作成如金瓜(閩南語,即南瓜)、木瓜,取瓜類的多子,象徵多子多孫多福氣的吉祥意味。
又或是傳統建築常見的「雀替」,位於梁與柱交角處的三角形木構件,除了穩定結構,也具有裝飾功能,常被鑿上龍、鳳、鶴等圖樣。像是笨港天后宮正殿四方的雀替就鑿刻了鰲魚,這四隻傳說中因為鯉魚躍龍門而幻化的生物,彷彿正看著前來參拜的信眾,表情活靈活現。而位於步口檐廊兩根90度相交的梁之間使用的「串角梁」,要如何算準角度,以榫卯卡入,並接的分毫不差,則十分考驗大木作師傅的技術。
劉勝仁表示,因為木頭是有生命的天然素材,比較柔和,會讓人越看越順眼,所以走進媽祖廟裡,總會給人內心清靜的感受。對他而言,修廟宇、古蹟,像是做功德,不去計較利益的得失,讓古蹟裡的歷史文化與木頭的溫潤一同被留下,才是更為重要的。

郭春福以金工技術打造神帽近一甲子,是台灣少數同時會做銀、銅、紙不同材質神帽的工藝師。(林旻萱攝)

一甲子的神帽工藝
清晨兩點半,台南市南區一棟透天民宅的地下室裡,火槍的烈焰正燒灼著銀絲。夜裡的寧靜時分,給了神帽藝師郭春福恣意創作的空間,打版、柳絲、鍛敲……,郭春福在放大鏡下,將細細的銀絲依著自己畫的圖版悉心凹折,再一點一點與銀板焊接。神帽的帽筒、每一個花樣、部件,都是他日日在工作桌前重複著繁複的工序,才能逐漸打造神帽的樣貌。純手工打造一頂神帽,短則數月,長可超過一年,鹿耳門天后宮鎮殿媽祖的后冠、台南大天后宮的二媽與三媽的神冠等就是這樣誕生自郭春福的日常。
1950年出生台南鹽埕的郭春福,小學畢業便跟著舅舅學習金工。每天六點半起來打掃環境、整理工具,一直工作到深夜才休息,郭春福回憶當學徒的日子,好幾個月才有一次休假,一個月領五元的薪水,他笑說,「五塊可以吃十碗外省仔麵(台語)」。郭春福17歲就創業自立門戶,起初是幫銀樓代工,製作首飾、金牌,偶爾也會有客人帶著神帽請他模仿打製。
1970年郭春福入伍當兵,結識了出生官帽製作世家的鍾士官長。來自中國河北的士官長,平日會製作紙帽來一解鄉愁,見郭春福有興趣,便熱情地傾囊相授,也為郭春福後來轉而專攻神帽工藝,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