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牠」留一條活路 黑嘴端鳳頭燕鷗的保育之路
春末的四月,霧靄徘徊在馬祖的四鄉五島,海霧使得機場經常得停飛或延遲起降,偏偏有一群愛鳥如癡的人,特意選定此刻前往。他們的目標,是從南方而來一年一會的嬌客,也就是被稱作「神話之鳥」的「黑嘴端鳳尾燕鷗」(Thalasseus bernsteini)。
學者、賞鳥迷口中所稱的「黑嘴端」,1863年由德國生物學家Hermann Schlegel於印尼首次發現;1937年,中國動物學家壽振黃於山東沐官島收集到21隻標本,此後,除了在中國、香港、泰國、菲律賓有少數零星可數的紀錄,猶如龍、鳳一般的罕見存在,使得有學者甚至認為牠已經絕種。
「神話之鳥」驚鴻馬祖
2000年,拍攝過《菱池倩影》、《老鷹想飛》等知名作品的生態紀錄片梁皆得,受連江縣政府邀請,到馬祖拍攝以燕鷗為主題的紀錄片,以16mm電影底片拍攝的他,因為一張調光出了問題的影像,讓他從上千隻的大鳳頭燕鷗之中,注意到了夾雜其中,與大鳳頭燕鷗外貌相當肖似的黑嘴端。
然而,光想為牠「正名」,就先讓梁皆得花費了一番苦心。他先翻閱手邊的中國、日本鳥類圖鑑,卻找不到相關資訊。他亦詢問鳥類專家、前中研院研究員劉小如,加上後來在一本西班牙鳥類圖鑑中找到資訊,才證實了確實是黑嘴端無疑。而由梁皆得所發現的四對成鳥與四隻幼鳥,這也成了歷史上首有的黑嘴端繁殖紀錄。
因為睽違了將近一甲子,物種格外稀有,劉小如為牠取了一個別名「神話之鳥」。據學者估計,黑嘴端的數量目前僅存不到150隻,「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Red List)將其列為「極度瀕危等級」,在台灣,黑嘴端屬於一級保育類動物。
棲地破壞,生存處境受壓縮
在如此戲劇化的重新發現以後,不僅賞鳥人士對黑嘴端趨之若鶩,國際鳥類學家也將其視為重要的研究對象。由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袁孝維率領的研究團隊,長年關注黑嘴端相關議題。袁孝維說明,IUCN列為瀕危物種的生物,通常具有幾類特性:其一,是「群聚性」,「習慣群聚繁殖的動物,就像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她說。其二,是「遷徙性」,「長距離的遷徙會增加物種的生存風險,移動需要良好的體力,若是碰上颶風、颱風等天災,容易有傷亡。」偏偏,黑嘴端「群聚性」、「遷徙性」兩種特性兼而有之。
根據歷史紀錄與後來的研究發現,屬燕鷗科的黑嘴端,分布位置相當廣泛,但因天然棲地遭破壞,空間大幅壓縮,族群數量銳減,發生生物學上所謂的「瓶頸效應」。
「某種物種一旦進入瓶頸效應,要再恢復到原本的數量,就相當地困難,除非棲地還在,或者該物種的繁殖能力特別強。」袁孝維客觀地說。黑嘴端目前已知的繁殖地僅有五處,包括馬祖、澎湖,以及中國浙江的韭山及伍峙山列島、南韓靈光郡Chilsando等地。學者也推估,黑嘴端天然的繁殖地應是在更高緯的地區,如渤海灣一帶,但因當地高度的人工開發與環境污染,賴以生存的島礁、灘地不復存在,造成活動範圍逐漸往南壓縮,「現有黑嘴端繁殖紀錄的馬祖、澎湖等地,應逼近牠們活動範圍上的南方極限。」袁孝維解釋。
令學者憂心的是,黑嘴端繁殖能力並不特別強,一個繁殖季,一對親鳥只會產下一顆蛋,下蛋以後還需要經過四周的孵化時間,且等到雛鳥出生,得再經過餵食,約一個月後才有辦法進行長程飛行。這段過程裡,對環境相當敏感的鳥類,不論是人為干擾、天敵如蛇鼠、猛禽,或者氣候如颱風等,都可能讓親鳥棄巢而去,造成繁殖失敗;即便親鳥重新築巢,接踵而來的七月颱風季卻為幼鳥帶來極其嚴厲的考驗。為避免黑嘴端走上滅絕之路,以人為方法協助復育,更顯得勢在必行。
以假亂真的「招引」計畫
每一物種的滅絕,就短期來看,對人類的日常生活毫無影響,但就長期而言,絕對有害而無利,「就像飛機的一根螺絲釘,鬆了一根或許照樣可以飛行,但當許多螺絲釘都鬆了,遲早有一天解體。」袁孝維所當然地反問:「況且人類又有什麼權力,可以讓一種生物滅絕?」
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從十年前,研究人員便向美國康乃爾大學取經,引進在國外行之有年「假鳥誘引」技術。研究人員會選擇特定的繁殖地,將黑嘴端引誘到島上,輔以人為巡護,以期增加繁衍機率,也藉著監測來了解該物種的特性。
學者、賞鳥迷口中所稱的「黑嘴端」,1863年由德國生物學家Hermann Schlegel於印尼首次發現;1937年,中國動物學家壽振黃於山東沐官島收集到21隻標本,此後,除了在中國、香港、泰國、菲律賓有少數零星可數的紀錄,猶如龍、鳳一般的罕見存在,使得有學者甚至認為牠已經絕種。
自小喜歡動物的梁皆得,是台灣重要的鳥類生態紀錄片導演。(林旻萱攝)
「神話之鳥」驚鴻馬祖
2000年,拍攝過《菱池倩影》、《老鷹想飛》等知名作品的生態紀錄片梁皆得,受連江縣政府邀請,到馬祖拍攝以燕鷗為主題的紀錄片,以16mm電影底片拍攝的他,因為一張調光出了問題的影像,讓他從上千隻的大鳳頭燕鷗之中,注意到了夾雜其中,與大鳳頭燕鷗外貌相當肖似的黑嘴端。
然而,光想為牠「正名」,就先讓梁皆得花費了一番苦心。他先翻閱手邊的中國、日本鳥類圖鑑,卻找不到相關資訊。他亦詢問鳥類專家、前中研院研究員劉小如,加上後來在一本西班牙鳥類圖鑑中找到資訊,才證實了確實是黑嘴端無疑。而由梁皆得所發現的四對成鳥與四隻幼鳥,這也成了歷史上首有的黑嘴端繁殖紀錄。
因為睽違了將近一甲子,物種格外稀有,劉小如為牠取了一個別名「神話之鳥」。據學者估計,黑嘴端的數量目前僅存不到150隻,「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Red List)將其列為「極度瀕危等級」,在台灣,黑嘴端屬於一級保育類動物。
棲地破壞,生存處境受壓縮
在如此戲劇化的重新發現以後,不僅賞鳥人士對黑嘴端趨之若鶩,國際鳥類學家也將其視為重要的研究對象。由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袁孝維率領的研究團隊,長年關注黑嘴端相關議題。袁孝維說明,IUCN列為瀕危物種的生物,通常具有幾類特性:其一,是「群聚性」,「習慣群聚繁殖的動物,就像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她說。其二,是「遷徙性」,「長距離的遷徙會增加物種的生存風險,移動需要良好的體力,若是碰上颶風、颱風等天災,容易有傷亡。」偏偏,黑嘴端「群聚性」、「遷徙性」兩種特性兼而有之。
根據歷史紀錄與後來的研究發現,屬燕鷗科的黑嘴端,分布位置相當廣泛,但因天然棲地遭破壞,空間大幅壓縮,族群數量銳減,發生生物學上所謂的「瓶頸效應」。
「某種物種一旦進入瓶頸效應,要再恢復到原本的數量,就相當地困難,除非棲地還在,或者該物種的繁殖能力特別強。」袁孝維客觀地說。黑嘴端目前已知的繁殖地僅有五處,包括馬祖、澎湖,以及中國浙江的韭山及伍峙山列島、南韓靈光郡Chilsando等地。學者也推估,黑嘴端天然的繁殖地應是在更高緯的地區,如渤海灣一帶,但因當地高度的人工開發與環境污染,賴以生存的島礁、灘地不復存在,造成活動範圍逐漸往南壓縮,「現有黑嘴端繁殖紀錄的馬祖、澎湖等地,應逼近牠們活動範圍上的南方極限。」袁孝維解釋。
令學者憂心的是,黑嘴端繁殖能力並不特別強,一個繁殖季,一對親鳥只會產下一顆蛋,下蛋以後還需要經過四周的孵化時間,且等到雛鳥出生,得再經過餵食,約一個月後才有辦法進行長程飛行。這段過程裡,對環境相當敏感的鳥類,不論是人為干擾、天敵如蛇鼠、猛禽,或者氣候如颱風等,都可能讓親鳥棄巢而去,造成繁殖失敗;即便親鳥重新築巢,接踵而來的七月颱風季卻為幼鳥帶來極其嚴厲的考驗。為避免黑嘴端走上滅絕之路,以人為方法協助復育,更顯得勢在必行。
馬祖鐵尖島上放上了模型假鳥,藉此吸引大鳳頭燕鷗與黑嘴端鳳頭燕鷗相繼來訪。(台北鳥會提供)
以假亂真的「招引」計畫
每一物種的滅絕,就短期來看,對人類的日常生活毫無影響,但就長期而言,絕對有害而無利,「就像飛機的一根螺絲釘,鬆了一根或許照樣可以飛行,但當許多螺絲釘都鬆了,遲早有一天解體。」袁孝維所當然地反問:「況且人類又有什麼權力,可以讓一種生物滅絕?」
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從十年前,研究人員便向美國康乃爾大學取經,引進在國外行之有年「假鳥誘引」技術。研究人員會選擇特定的繁殖地,將黑嘴端引誘到島上,輔以人為巡護,以期增加繁衍機率,也藉著監測來了解該物種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