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百年米食滋味 市井小吃──蘿蔔糕
象徵好彩頭的菜頭粿(台語:蘿蔔糕),是年節桌上的經典菜餚,蒸炊糕粿也是許多人的童年回憶。然而少有人知的是,這一方雪白、味道質樸的台灣小吃,竟是因為追思明鄭時期的末代王爺,而得以流傳。
時至今日,台灣各地仍有許多職人,守著傳統蘿蔔糕的製粿手藝,堅持磨米漿、刨蘿蔔絲……每個步驟都絲毫不馬虎。因為有他們守在爐火前,才讓蘿蔔糕裡蘿蔔的鮮甜、米食的芬芳滋味得以持續飄香。
當今台灣吃的白米飯,口感Q彈、富有黏性,是日治時期所引入馴化的品種──蓬萊米;在此之前,明清時期先民的主食則是米粒較長、口感較硬的在來米。曾出版《慢食府城》、《小吃研究所》,擅長美食考古的作家王浩一表示,在來米是明末傳入台灣,在蓬萊米問世前,大約有290年都擔當了主食的地位,「所以明清時流傳下來的米食點心,包括蘿蔔糕、碗粿等,一定是用在來米製作,換句話說,傳統的米食小吃中,是沒有蓬萊米的。」
說一段台灣米食的歷史
一道道美味的在來米小吃,都是古人的智慧累積,王浩一表示,因為不同口感的需求,有的使用新米,有的則必須使用儲放九個月以上的老米,才能呈現有彈性的咬食口感,像是蘿蔔糕、清蒸肉圓、鼎邊趖都必須使用老米,可見這些米食製作背後的講究。
以蘿蔔糕為例,必須使用儲放一年以上的老米,先泡水,再磨成米漿;蘿蔔則要去皮、刨絲,再用水煮,去掉蘿蔔的「菜腥味」;接著將蘿蔔絲與米漿攪拌均勻,倒入粿模裡,以大火蒸炊五、六個小時。米漿水分的多寡,蘿蔔熬煮的程度、添加的比例,火候的控制等,樣樣都是學問。
然而這些費工、講究的米食文化,究竟是如何傳承數百年?王浩一爬梳文史,緩緩道出一個可歌可泣的故事:
明鄭末期,最後一位延平王鄭克塽有意向清朝投降,而當時台灣有位明朝的末代王爺朱術桂,聽聞消息,便決定自盡殉國。在台南二仁溪以南擁有大片墾地的朱術桂,在殉國前召集了替自己耕種的農民,把土地送給了他們。改朝換代後,民眾為了感念朱術桂的善舉,每逢朱術桂的忌日、誕辰、逢年過節,就會準備在明鄭時期具有祭祀意涵的糕粿,如芋粿、黑糖粿、菜頭粿等,偷偷到墳前祭拜。清朝統治的213年間,這些糕粿的製作與祭祀習俗就被代代相傳,直到日本統治台灣,當地民眾不再擔心被清算,才開始將這些美味小吃拿到市場販售,漸漸成為流傳全台的庶民美食。
王浩一表示,當年朱術桂的墾地,大約是今日的高雄市湖內區一帶,以他自己踏查各地粿食商家的經驗來看,不論是基隆、台中、屏東等,深入探訪店家的手藝來源,幾乎都是傳自湖內,間接證實了這段因為感念追思而讓糕粿流傳至今的佳話。
大樹下的質樸早餐
蘿蔔是冬季的物產,在尚未有高冷蔬菜的時代,蘿蔔糕是年節才有的滋味。在夏天或平常日子想吃米食點心,則有王浩一口中像是蘿蔔糕雙胞胎的白粿。純粹使用在來米漿蒸炊,食用方式跟蘿蔔糕一樣,切塊香煎,把外皮煎的些微酥焦,內裡仍舊軟嫩有彈性,然後再沾上地方小鎮各具特色的醬料,就成了台語所稱的「煎粿」。更甚者,則將白粿的米漿加上肉燥,做成具有豬油香氣的肉燥粿;或是將蘿蔔用芋頭取代,做成芋頭糕,這些一道道做法相似,但滋味卻各有千秋的在來米食,只要走一趟中南部的傳統市場,定能在粿舖裡找到。
時至今日,台灣各地仍有許多職人,守著傳統蘿蔔糕的製粿手藝,堅持磨米漿、刨蘿蔔絲……每個步驟都絲毫不馬虎。因為有他們守在爐火前,才讓蘿蔔糕裡蘿蔔的鮮甜、米食的芬芳滋味得以持續飄香。
當今台灣吃的白米飯,口感Q彈、富有黏性,是日治時期所引入馴化的品種──蓬萊米;在此之前,明清時期先民的主食則是米粒較長、口感較硬的在來米。曾出版《慢食府城》、《小吃研究所》,擅長美食考古的作家王浩一表示,在來米是明末傳入台灣,在蓬萊米問世前,大約有290年都擔當了主食的地位,「所以明清時流傳下來的米食點心,包括蘿蔔糕、碗粿等,一定是用在來米製作,換句話說,傳統的米食小吃中,是沒有蓬萊米的。」
在來老米的香氣與口感,配上比例合宜的蘿蔔絲,王浩一用「幽微的人間美味」來形容蘿蔔糕的好滋味。
說一段台灣米食的歷史
一道道美味的在來米小吃,都是古人的智慧累積,王浩一表示,因為不同口感的需求,有的使用新米,有的則必須使用儲放九個月以上的老米,才能呈現有彈性的咬食口感,像是蘿蔔糕、清蒸肉圓、鼎邊趖都必須使用老米,可見這些米食製作背後的講究。
以蘿蔔糕為例,必須使用儲放一年以上的老米,先泡水,再磨成米漿;蘿蔔則要去皮、刨絲,再用水煮,去掉蘿蔔的「菜腥味」;接著將蘿蔔絲與米漿攪拌均勻,倒入粿模裡,以大火蒸炊五、六個小時。米漿水分的多寡,蘿蔔熬煮的程度、添加的比例,火候的控制等,樣樣都是學問。
然而這些費工、講究的米食文化,究竟是如何傳承數百年?王浩一爬梳文史,緩緩道出一個可歌可泣的故事:
明鄭末期,最後一位延平王鄭克塽有意向清朝投降,而當時台灣有位明朝的末代王爺朱術桂,聽聞消息,便決定自盡殉國。在台南二仁溪以南擁有大片墾地的朱術桂,在殉國前召集了替自己耕種的農民,把土地送給了他們。改朝換代後,民眾為了感念朱術桂的善舉,每逢朱術桂的忌日、誕辰、逢年過節,就會準備在明鄭時期具有祭祀意涵的糕粿,如芋粿、黑糖粿、菜頭粿等,偷偷到墳前祭拜。清朝統治的213年間,這些糕粿的製作與祭祀習俗就被代代相傳,直到日本統治台灣,當地民眾不再擔心被清算,才開始將這些美味小吃拿到市場販售,漸漸成為流傳全台的庶民美食。
王浩一表示,當年朱術桂的墾地,大約是今日的高雄市湖內區一帶,以他自己踏查各地粿食商家的經驗來看,不論是基隆、台中、屏東等,深入探訪店家的手藝來源,幾乎都是傳自湖內,間接證實了這段因為感念追思而讓糕粿流傳至今的佳話。
大樹下煎台滋滋作響,阿牛菜頭粿是令人念念不忘的美味。
大樹下的質樸早餐
蘿蔔是冬季的物產,在尚未有高冷蔬菜的時代,蘿蔔糕是年節才有的滋味。在夏天或平常日子想吃米食點心,則有王浩一口中像是蘿蔔糕雙胞胎的白粿。純粹使用在來米漿蒸炊,食用方式跟蘿蔔糕一樣,切塊香煎,把外皮煎的些微酥焦,內裡仍舊軟嫩有彈性,然後再沾上地方小鎮各具特色的醬料,就成了台語所稱的「煎粿」。更甚者,則將白粿的米漿加上肉燥,做成具有豬油香氣的肉燥粿;或是將蘿蔔用芋頭取代,做成芋頭糕,這些一道道做法相似,但滋味卻各有千秋的在來米食,只要走一趟中南部的傳統市場,定能在粿舖裡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