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台灣,不設限的爵士 泥灘地浪人、東京中央線
19世紀末,美國南方興起爵士樂,自由、不設限的精神,廣傳全球。而台灣自由、文化豐富的環境,讓當代的爵士樂團擁有多元的風貌。國樂、客家山歌、原住民音樂等元素,都能融入爵士。台灣的兩大都市:台北與台中也每年舉辦國際爵士音樂節,而今年正值兩廳院舉辦夏日爵士音樂節20週年,象徵著台灣爵士樂發展的里程碑。
本篇報導採訪兩個在台灣的外國爵士樂團,來自美國、英國的「泥灘地浪人」,以台美歷史上都出現過的「街頭賣藥秀」,帶大家回到20世紀初,感受當時爵士樂的氛圍。他們也將爵士元素加入台灣民謠,改編後的版本更容易令人隨之起舞,讓經典老歌展現新風貌。
另一個來自日本的「東京中央線」,團員同時擔任客家樂團「生祥樂隊」的樂手,成立自己的樂團後,不斷跨界合作,享受在音樂裡探索的過程,反映台灣當代音樂的豐富與自由。
泥灘地浪人
寶島賣藥秀
星期天下午,泥灘地浪人在公園裡練習,有人胸前掛著洗衣板,有人腳踩洗臉盆,這些日常用品都是他們的樂器,展現美國克難樂隊的文化(Jug Band)。不過,他們表演的曲目卻是一首來自1930年代,由台灣民謠之父鄧雨賢作曲的〈跳舞時代〉。經過的民眾不禁駐足圍觀,小孩也跟著打節奏,台裔美籍的團長David Chen說:「我們樂團的目標,就是要喚醒大家心裡的孩子。」
樂團名稱由來,是因為團員喜歡帶著吉他、啤酒去爬山,腳總是沾滿泥土,加上台北是盆地地形,於是取名Muddy Basin Ramblers,後來由他們的朋友,客家詩人鍾永豐翻譯為「泥灘地浪人」。鍾永豐後來也為他們的專輯《寶島賣藥秀》翻譯創作理念與歌詞,他在專輯裡這麼形容樂團:「自謙業餘,可其技藝恐要讓圈內的專業者冒汗。說是老外,然其對台灣的熟悉怕要超過九成臺北人。」
《寶島賣藥秀》的專輯名稱,源於台灣與美國歷史上都出現過的民間娛樂「賣藥秀」,透過表演吸引民眾,順勢推銷藥品。當年,許多美國著名的藝人都曾經歷過賣藥秀的歷練。這張專輯玩的音樂有藍調、爵士、散拍、陶罐樂團、早期鄉村音樂,除了致敬歷史上偉大的歌手與作曲家,也想帶大家思考,如果這些創作者當時有曾造訪台灣,他們會創作出什麼故事?是否渴望冒險、愛情與自由?
其中一首改編自台語經典情歌〈望春風〉,David將原本悲戚的歌曲,中間加上一段輕快的節奏,描寫在皎潔月光下,男子雀躍地訴說即將返家的心情,回應原歌曲中苦等情人的女子。
在《寶島賣藥秀》裡,不只淒美的愛情有了希望,被奴役的身體也得到解脫,歌詞裡提到在美國建鐵路、在加勒比海地區當農工的華人,在曲終之時都高喊「自由」,這正是這群「賣藥郎中」的目的:「給疼痛靈魂的音樂良方。」
創作裡的台灣元素
1920~1930年代,爵士樂進入搖擺舞時代(Swing Dance),人們自由地擺動身體,享受爵士樂與藍調的節奏。泥灘地浪人的〈跳舞時代〉正是「Swing版」的台灣民謠,David說:「在搖擺舞時代,台灣很可惜沒有在這個歷史脈絡裡,所以我將爵士元素加入台灣早期民謠。〈跳舞時代〉的原版是Foxtrot(狐步),本來就可以跳舞,只是比較單調、有規則,改編成Swing後,變得比較活潑。」
本篇報導採訪兩個在台灣的外國爵士樂團,來自美國、英國的「泥灘地浪人」,以台美歷史上都出現過的「街頭賣藥秀」,帶大家回到20世紀初,感受當時爵士樂的氛圍。他們也將爵士元素加入台灣民謠,改編後的版本更容易令人隨之起舞,讓經典老歌展現新風貌。
另一個來自日本的「東京中央線」,團員同時擔任客家樂團「生祥樂隊」的樂手,成立自己的樂團後,不斷跨界合作,享受在音樂裡探索的過程,反映台灣當代音樂的豐富與自由。
泥灘地浪人經常在團員Zach和Cristina家陽台練團。
泥灘地浪人
寶島賣藥秀
星期天下午,泥灘地浪人在公園裡練習,有人胸前掛著洗衣板,有人腳踩洗臉盆,這些日常用品都是他們的樂器,展現美國克難樂隊的文化(Jug Band)。不過,他們表演的曲目卻是一首來自1930年代,由台灣民謠之父鄧雨賢作曲的〈跳舞時代〉。經過的民眾不禁駐足圍觀,小孩也跟著打節奏,台裔美籍的團長David Chen說:「我們樂團的目標,就是要喚醒大家心裡的孩子。」
樂團名稱由來,是因為團員喜歡帶著吉他、啤酒去爬山,腳總是沾滿泥土,加上台北是盆地地形,於是取名Muddy Basin Ramblers,後來由他們的朋友,客家詩人鍾永豐翻譯為「泥灘地浪人」。鍾永豐後來也為他們的專輯《寶島賣藥秀》翻譯創作理念與歌詞,他在專輯裡這麼形容樂團:「自謙業餘,可其技藝恐要讓圈內的專業者冒汗。說是老外,然其對台灣的熟悉怕要超過九成臺北人。」
《寶島賣藥秀》的專輯名稱,源於台灣與美國歷史上都出現過的民間娛樂「賣藥秀」,透過表演吸引民眾,順勢推銷藥品。當年,許多美國著名的藝人都曾經歷過賣藥秀的歷練。這張專輯玩的音樂有藍調、爵士、散拍、陶罐樂團、早期鄉村音樂,除了致敬歷史上偉大的歌手與作曲家,也想帶大家思考,如果這些創作者當時有曾造訪台灣,他們會創作出什麼故事?是否渴望冒險、愛情與自由?
其中一首改編自台語經典情歌〈望春風〉,David將原本悲戚的歌曲,中間加上一段輕快的節奏,描寫在皎潔月光下,男子雀躍地訴說即將返家的心情,回應原歌曲中苦等情人的女子。
在《寶島賣藥秀》裡,不只淒美的愛情有了希望,被奴役的身體也得到解脫,歌詞裡提到在美國建鐵路、在加勒比海地區當農工的華人,在曲終之時都高喊「自由」,這正是這群「賣藥郎中」的目的:「給疼痛靈魂的音樂良方。」
創作裡的台灣元素
1920~1930年代,爵士樂進入搖擺舞時代(Swing Dance),人們自由地擺動身體,享受爵士樂與藍調的節奏。泥灘地浪人的〈跳舞時代〉正是「Swing版」的台灣民謠,David說:「在搖擺舞時代,台灣很可惜沒有在這個歷史脈絡裡,所以我將爵士元素加入台灣早期民謠。〈跳舞時代〉的原版是Foxtrot(狐步),本來就可以跳舞,只是比較單調、有規則,改編成Swing後,變得比較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