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顯價值之路 老官路.傳遞大湖馨香故事
記憶中,阿嬤的大衣總飄散著樟腦的淡香,那是掛在衣櫃捨不得穿出場的貴重衣裳才有的款待。這氣味,曾讓台灣成為世界樟腦王國。
協助尋找百年前苗栗大湖運輸茶、樟腦等物資之山徑「老官路」的師鐸獎得主彭宏源,近年除草、當導覽,用愛鄉之情傳遞古道上的辛香故事。
21世紀台積電所產晶片在全球產業扮演舉足輕重角色,因而被喻為「護國神山」;19世紀台灣茶、蔗糖、樟腦因應國際需求,成為台灣三大出口物資,也為台灣賺進大量外匯而被喻為「台灣三寶」,宛如當時的「護國神山群」。
中興大學森林系退休教授馮豐隆說,樟樹皮有深的縱裂,全株具樟腦般的氣味,可藥用、驅蟲劑、提煉製成樟腦,並作為建材、雕刻。百年前遍布於台灣中低海拔的山林間,因無煙火藥、賽璐珞(Celluloid)及底片發明,做為原料之一的樟腦需求大增,使得台灣成為「樟腦王國」達半世紀之久,直到化學合成的樟腦問世,天然樟腦產業才逐漸式微。樟樹現為淺山常見的行道樹種。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林滿紅在《茶、糖、樟腦業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著作中指出,當時台灣茶樹多分布在新北石門至彰化的丘陵地,提煉樟腦的樟樹則分布於宜蘭至嘉義的深山,再以肩挑、竹筏將茶、樟腦從山區送往港口輸出。山區因種植經濟價值極大的茶樹及樟樹,是台灣山區得以開發的一大契機。
「樟之細路」古道分級
近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與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等官民協力,理出昔日肩挑、舟筏的茶、樟腦運輸山徑,再結合農路及現今產業道路,串成從桃、竹、苗、台中縱橫380公里的「樟之細路」,是七條國家級長距離綠道之一,以彰顯百年前「樟腦王國」與「茶業大亨」的輝煌歷史,並於2019年與韓國濟州島翰林港的「濟州偶來步道」締結友誼步道,第四屆亞洲步道大會也將於2022年12月在台舉辦,讓國人參與盛會。另外,客委會也委託AXN頻道製播《樟之細路的秘密》節目,讓觀眾一探古道風光。
百年前的茶、樟產區多集中在現今客家庄,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吳文星說明,客家移民在原鄉就遍住在丘陵地,來台後也依習慣選擇丘陵地落腳,因環境多茶樹及樟樹,因此以採茶、焗腦為業,隨移民人數增加越往山區開發,衍生漢人與原住民的衝突。
客委會將樟之細路其中七段古道,結合客庄的茶、樟腦之歷史景點,規劃為六條國旅路線,包括桃園的小粗坑古道、新竹的渡南、飛鳳、石峎古道、苗栗的鳴鳳、老官路(又名老官道)及出關古道,並依路況分親子、挑戰、健行三級。
若是漫遊渡南古道,可見日人引進種植的大葉種阿薩姆茶樹,還可順遊台紅茶業文化館、百年三合院「羅屋書院」。步行石峎古道,可遊電視劇《茶金》拍攝地姜阿新洋樓。從古道下到客庄,可品嚐道地的客家粄條、水晶餃等經典客家小吃,或創新的客家菜。
老官路,森、樹、林是主角
大湖老官路位於台三線133.6K至141.1K東側的山稜線,全長約9.2公里,昔日是樟腦、茶及民生物資的運輸山徑,是六條國旅路線中路程最長。向東可眺望台灣小百岳之一、也是泰雅族聖山的馬拉邦山,以及大克山,西為海拔889公尺的關刀山,屬山相豐富古道,秀麗的山景及竹林秘境最吸睛,沿途沒有過多的囂喧,遍路是森、樹、林與果園的對話。走累了可順叉路往台三線。
協助尋找百年前苗栗大湖運輸茶、樟腦等物資之山徑「老官路」的師鐸獎得主彭宏源,近年除草、當導覽,用愛鄉之情傳遞古道上的辛香故事。
21世紀台積電所產晶片在全球產業扮演舉足輕重角色,因而被喻為「護國神山」;19世紀台灣茶、蔗糖、樟腦因應國際需求,成為台灣三大出口物資,也為台灣賺進大量外匯而被喻為「台灣三寶」,宛如當時的「護國神山群」。
中興大學森林系退休教授馮豐隆說,樟樹皮有深的縱裂,全株具樟腦般的氣味,可藥用、驅蟲劑、提煉製成樟腦,並作為建材、雕刻。百年前遍布於台灣中低海拔的山林間,因無煙火藥、賽璐珞(Celluloid)及底片發明,做為原料之一的樟腦需求大增,使得台灣成為「樟腦王國」達半世紀之久,直到化學合成的樟腦問世,天然樟腦產業才逐漸式微。樟樹現為淺山常見的行道樹種。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林滿紅在《茶、糖、樟腦業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著作中指出,當時台灣茶樹多分布在新北石門至彰化的丘陵地,提煉樟腦的樟樹則分布於宜蘭至嘉義的深山,再以肩挑、竹筏將茶、樟腦從山區送往港口輸出。山區因種植經濟價值極大的茶樹及樟樹,是台灣山區得以開發的一大契機。
彭宏源帶鐮刀掃除豪雨過後的倒竹,維護路型。
「樟之細路」古道分級
近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與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等官民協力,理出昔日肩挑、舟筏的茶、樟腦運輸山徑,再結合農路及現今產業道路,串成從桃、竹、苗、台中縱橫380公里的「樟之細路」,是七條國家級長距離綠道之一,以彰顯百年前「樟腦王國」與「茶業大亨」的輝煌歷史,並於2019年與韓國濟州島翰林港的「濟州偶來步道」締結友誼步道,第四屆亞洲步道大會也將於2022年12月在台舉辦,讓國人參與盛會。另外,客委會也委託AXN頻道製播《樟之細路的秘密》節目,讓觀眾一探古道風光。
百年前的茶、樟產區多集中在現今客家庄,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吳文星說明,客家移民在原鄉就遍住在丘陵地,來台後也依習慣選擇丘陵地落腳,因環境多茶樹及樟樹,因此以採茶、焗腦為業,隨移民人數增加越往山區開發,衍生漢人與原住民的衝突。
客委會將樟之細路其中七段古道,結合客庄的茶、樟腦之歷史景點,規劃為六條國旅路線,包括桃園的小粗坑古道、新竹的渡南、飛鳳、石峎古道、苗栗的鳴鳳、老官路(又名老官道)及出關古道,並依路況分親子、挑戰、健行三級。
若是漫遊渡南古道,可見日人引進種植的大葉種阿薩姆茶樹,還可順遊台紅茶業文化館、百年三合院「羅屋書院」。步行石峎古道,可遊電視劇《茶金》拍攝地姜阿新洋樓。從古道下到客庄,可品嚐道地的客家粄條、水晶餃等經典客家小吃,或創新的客家菜。
老官路,森、樹、林是主角
大湖老官路位於台三線133.6K至141.1K東側的山稜線,全長約9.2公里,昔日是樟腦、茶及民生物資的運輸山徑,是六條國旅路線中路程最長。向東可眺望台灣小百岳之一、也是泰雅族聖山的馬拉邦山,以及大克山,西為海拔889公尺的關刀山,屬山相豐富古道,秀麗的山景及竹林秘境最吸睛,沿途沒有過多的囂喧,遍路是森、樹、林與果園的對話。走累了可順叉路往台三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