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台劇 從戲劇經典望向未來

「戲如人生,人生如戲。」我們透過看戲尋求共感,在角色中看見自己的影子,一個國家的文化、時代的風華,也透過戲劇得以形塑。
隨著影音平台的放送,一部部好口碑的台劇,拓展至國際,讓人們藉由戲劇,了解屬於這塊土地的故事,感受台灣的多元與奔放。

攤開2022年第57屆金鐘獎入圍名單,各樣的戲劇類型百花齊放,有時代劇如《茶金》、《斯卡羅》;有家庭喜劇《俗女養成記2》;犯罪嫌疑的《逆局》,也有奇幻的《良辰吉時》、科幻的《2049》,也有以消防員為題材的職人劇《火神的眼淚》,又或是融合時代與懸疑推理的《華燈初上》,還有歌仔戲《嘉慶君遊台灣》、浪漫愛情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影集版》等,類型、題材之多元,顯見台灣戲劇創作能量的豐沛。

從瓊瑤、包青天到流星花園

「台劇在過去40年,一直都有不同階段的表現。」曾任客家電視台副台長,做過製作人、導演、唱片監製、樂評人等的瀚草文創董事長湯昇榮,侃侃談起他20多年影視工作生涯,對台劇的觀察。早期瓊瑤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從宋代民間故事開展的連續劇《包青天》都曾風靡亞洲,幾乎是海內外華人都曾有過的追劇記憶。
而2001年的《流星花園》則為台灣帶來一波偶像劇風潮,劇中四位男演員所組成的偶像團體F4,所到之處都颳起旋風,讓人為之瘋狂。湯昇榮表示,《流星花園》的成功不只是那部作品,還包括明星、戲劇音樂,此劇創造了一種台灣的lifestyle,形塑了外國劇迷對台灣男生的想像,帶動了對台灣的關注。這部台劇後來還被日本、韓國、中國翻拍,甚至到了2022年都還有泰國版開播,成就了台灣偶像劇的輝煌紀錄。
近五年,提供線上影音串流服務的OTT平台興起,帶來觀影習慣的改變,戲劇產製的樣態也有了變化。觀眾不再需要守在電視台前,被動接受電視台提供的戲劇作品,上網隨選隨看,大幅增加對戲劇的需求。湯昇榮認為,社群時代所形成的熱議感,能帶動話題的溫度,讓過往分眾的題材,或是比較新鮮、類型感的戲劇,能被明確地看見。「這幾年每部作品的獨特性、精緻度、觀眾的迴響,或是整個產業的帶動,台劇確實有一種不同以往的展現。」

《麻醉風暴》展現台劇企圖心

2008年台灣電影《海角七號》創下5.3億的票房,為低迷許久的影視產業注入強心針,也給了影視工作者曾瀚賢,創辦瀚草影視的希望。
當市場上還是以家庭倫理劇、偶像劇為主時,曾瀚賢嘗試以類型劇做市場區隔,他在劇本海中,挖掘了編劇黃建銘的《惡火追緝》,並改編為影視作品《麻醉風暴》。
2015年上檔的《麻醉風暴》,以醫療手術中極關鍵,卻較少人留意的麻醉科醫師為敘事主體,迷你劇集六集的節奏,帶出醫護過勞、醫療糾紛、人球等醫療體制問題。考究寫實的醫療場景,演員專業的演出,讓《麻醉風暴》獲得極高迴響。在第50屆金鐘獎,拿下了迷你劇集類的最佳迷你劇集獎、最佳男配角、最佳導演,以及最佳編劇的肯定,闢出一條類型劇的蹊徑。
《麻醉風暴》的好口碑,替瀚草迎來了第二季的機會。「不做重複的事」是曾瀚賢的原則,眼光放向國際市場的他,深知台劇若要外銷,勢必得提高製作規格,於是他將電影籌資的方式引入電視劇。
過往電視劇的製作,是由電視台獨資,戲劇版權也歸屬電視台,製作公司宛如代工廠,而曾瀚賢提出的這帖新方,當時在公視內部造成撼動,最後在持續不懈地溝通下,《麻醉風暴2》引入了大慕影藝、華研國際音樂等其他資金,成了公視首部非單獨出資的作品,並藉由版權銷售讓合資者的資金得以回收。
單集近600萬的預算,《麻醉風暴2》遠赴約旦拍攝無國界醫師行醫的劇情,還有驚心動魄的爆破場面,在各平台播出時,都有極佳的收視。《麻醉風暴2》開創的合資、版權銷售等合作模式,壯大了台劇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