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重建,青梅產銷——2021擁抱小林新故鄉

2009年遭到莫拉克颱風重創的高雄小林村,走過了4年的重建之路。
他們從建立永久屋出發,在新家園中自創「日光小林」品牌,生產老梅餅、手工皂等商品;今年,又把企圖心再擴大,成立「2021社會企業」,計畫將台20和21線周邊區域整個串連起來,打造一個「老梅經濟圈」。

社區重建,青梅產銷——2021擁抱小林新故鄉

老梅餅領軍,打響品牌名號
風災時整個遭到土石流掩埋的小林村,居民現在落戶於日光小林、五里埔、小林小愛(位在大愛園區內)等三個社區。其中,因為日光小林是依照小林村原貌重建,已成為台灣社區發展的重要指標,常可見到遊覽車載著學校和社區團體前來觀摩。
幼稚園的小朋友們才剛吃飽,準備睡午覺;不遠處的產業工坊則不停地運轉著。
工坊目前還設在臨時屋中,分成烘焙、手工皂、農產加工、中餐供應、工藝導覽等5區,因為中秋節前後是老梅餅銷售旺季,全部的人手都集中到烘焙坊來趕製訂單。在烤箱設備有限下,28位員工只能分3個班次,24小時不斷地趕工,勉強才在半個月內完成6,000盒的產量,沒有提早預訂的消費者只能向隅。
老梅餅是日光小林的招牌商品,餅皮揉入青梅醃製出來的老梅膏,呈現淺咖啡色,內餡則是由梅肉和白豆沙混和製出。看起來不起眼的小餅,咬一口,就讓人失聲尖叫。
另外一間工坊則是手工皂專用,架上排列著正等待皂化熟成的肥皂,色彩繽紛亮麗,散發出天然的香氣。勞委會培力計畫專案管理人郭萬蔚特別推薦由小林村傳統作物「雞腳刺」製作的香皂,「雞腳刺具有活血、固筋骨的療效,是婦女做月子時燉雞湯的好食材,在台幣千元大鈔上還可看見這種淡綠色的植物圖案呢!」
工坊的產能並不大,5個工作人員全程依靠手工,每天只能做出110塊,大家正等著社區的正式工廠能趕快落成啟用,拉大產量。

社區重建,青梅產銷——2021擁抱小林新故鄉

社會企業,鄉親一同創業
說來,工坊的成立是出於偶然。風災後的農曆年前,居民還住在組合屋中,年節的到來讓氣氛更加哀傷、低迷。當時小林村自救會會長蔡松諭為了讓大家有點事做,並創造收入,號召鄉親把災前僅存的一批醃製梅子包裝上市,沒想到卻達到集體療癒的效果;許多媽媽們開始走出組合屋,一起動手貼標籤,彼此開口談笑。
這批1萬組的梅子推出後馬上銷售一空,也打響了「小林梅」的名號,老年人和返鄉的年輕人開始有了就業機會,於是產銷班順勢成立,還獲得勞委會社區培力計畫補助,規模得以擴展開來。
2012年,蔡松諭經人引介認識資訊產品測試公司百佳泰董事長簡添旭,發現他曾在10年前購入一批小林村的梅子,綜合日本與義大利傳統手法釀製成陳醋老梅膏,存放在台南市楠西區。簡添旭為協助日光小林自立,很阿沙力地出資600萬元,由蔡松諭帶頭成立「2021社會企業」,並以成本價獨家代理老梅膏,解決當地遭到重創的青梅運銷產業困境。
1976年次的蔡松諭畢業於文化大學法律系,之前在台北市經營網路法律諮詢公司;小林村當地最大的雜貨店則是由他父親創立、二哥繼承經營的,但風災時全淹沒在土石流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