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創業:社會企業正熱門(下)

今年夏天,台灣的社會企業正式進入遍地開花的繁華年代。
許多台灣創業者積極反省資本主義全球化所帶來的缺失,顛覆過去創業就要「做到大,賺最多」的巨型迷思,以改造社會為己任,不將獲利視為企業唯一道德,還創造出各種「做好事也能賺大錢」的獨特經營模式;在「產業、消費、社會」三個介面中,尋找共榮多贏的新可能。

用愛創業:社會企業正熱門(下)

社會創業,兼顧公益和獲利
台灣民眾開始對「社會企業」這個新名詞朗朗上口,消費者大力支持,創業者也將社會企業當做嶄新選項。但到底什麼是社會企業?為何此刻會如此風靡台灣?
創辦輔大社會企業管理研究所的胡哲生教授解釋,「社會企業」顛覆傳統把純營利組織和公益服務組織簡單二分開來的思維,認為「企業是能兼顧社會公益和經營技能的,生產關愛社會、關懷弱勢的產品也能獲利,永續經營。」
綜合學界的研究,企業組織可以從「純營利」和「純公益」兩個端點在光譜上區分成6個型態(如附圖一),現在許多台灣純獲利導向的企業和純公益導向的非營利組織,都努力往光譜中央的「社會企業」邁進。
因此,這兩年台灣產業界也呈現了「營利事業公益化」、「公益團體企業化」的兩大趨勢。就像一般創業必須發現市場上「未被滿足的需求」,研發嶄新商品讓自己與眾不同;新的社會創業者也會從關心人群、解決社會問題的公益角度找尋市場需求,成立新公司。
公益團體則必須設法降低對政府補助與民眾捐款的依賴,進行「二次創業」,讓自己也能為弱勢族群創造就業機會,產生獲利;台灣庇護工場提供汽車美容、烘焙、餐廳、清潔等多元服務,且愈來愈有市場競爭力,就是明顯的例子。
這兩種新型態的創業者也被賦予一個時髦的頭銜—社會創業家。他們的創業範圍廣布各領域,年齡分布也甚廣,許多甚至是學者、文史工作者、社會運動者,因為善於營造話題,很快就能號召消費者認同他們的「使命性」。

用愛創業:社會企業正熱門(下)

醞釀多年,終於燎原
其實,社會企業概念在歐美行之有年,在印度、孟加拉等開發中國家也因弱勢族群需求強烈,發展得既成熟又創新;台灣因為是中產階級為主的國家,社會氛圍又好公益與福利,過去反而缺乏這種企業模式。
2006年,孟加拉經濟學者尤努斯因創辦「鄉村銀行」,提供窮人微型貸款創業自立,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引發台灣社會關注。2007年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和作家王文華創辦若水國際公司,以「社會企業競賽」方式尋找投資標的,打響議題熱度,但卻也因為概念還侷限在傳統創投「砸錢就能成功」的舊思維中,火苗乍現不久後就熄滅。
「消費市場不肥沃,事情怎麼可能做得起來?」胡哲生分析,理念倡導和觀念反省一定要走在前面,先培養民眾的消費習慣,社企商品才能被接受。
2008年,結合聯合勸募、104人力銀行、SOHO協會等團體的「公益2.0」脫貧計畫推出,主張「救貧即救急」,透過大眾捐款,協助弱勢族群微型創業脫貧。這個計畫講究款項透明化、群眾互動性、提供創業專業諮詢,立即受到公益團體矚目,紛紛取經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