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灣舊達來部落 遺世獨立的石頭城

從舊達來遷徙新達來,雖只有一座吊橋之隔,卻是族人離開生存地的掙扎決定。幾乎遺世獨立的舊達來部落,即使已因新達來而成為「舊」的往昔,保存「舊時代」石板屋遺跡的石頭城,依然獨具特色。

走過繪有排灣族起源的達來吊橋,就是舊達來部落。


小巴士停在滿是圖騰的吊橋前,12月冬日的三地門鄉依舊豔陽高照,草叢裡的恣意蟲鳴,提醒大家戴起帽子穿上外套,全副武裝出發。我想像萬里無雲的湛藍天空,其實是萬物清涼的泳池,好像能夠因此撥去一些熱氣。

屏東縣三地門鄉的達來部落,約在民國七十年,因為交通不便,從「舊達來」遷村到現在的「新達來」。這是部落的第四次遷村。原名「達瓦達旺」的達來,是三地門人口最少、遷村最晚的部落,目前僅有不到400人。

頭目家族的王曉雯,穿著改良的傳統服飾為大家導覽。牆上畫的是雄鷹的羽毛。


吊橋是前往舊達來唯一的路
放眼所及的這座達來吊橋,在民國七十六年完工啟用,就在天災損毀斑駁的舊吊橋旁。要抵達舊達來,這一座吊橋是唯一的一條路。走在長達150公尺的達來吊橋上,部落導覽說著排灣族關於太陽、百步蛇與陶壺的起源故事。橋下的隘寮溪在縱谷之間流淌,南大武山和北大武山盤踞一方,這是個少有人煙的原始之地。

走過達來吊橋,還看不見舊達來的房舍,砂石道路頗為陡峭,考驗旅人的體力。一路上,陸續有人腳步越來越慢,累得前不想走,後無可退,只好拜託部落族人騎機車來回接送。

還沒有台24線時,在這裡工作的公務員,每次進到霧台辦公,都要扛著一週的糧食,攀爬步道旁的一條好漢坡。這條陡峭的好漢坡長達500公尺,很具挑戰。公務員常開玩笑說:「這麼累!乾脆我們辭職好了!」一傳十,十傳百,這條道路因此被稱作「辭職坡」。其實,這條路是部落訓練年輕人體力的地方,好漢坡一趟約要走半小時,年輕人必須加快速度來回攀爬,部落因而出了很多運動健將。

南瓜製成的傳統食物「阿拜」。


月桃葉編織物 絕佳的生活器具
這裡是傳統的排灣聚落,生態多元,保存原貌。我們不是前往名勝景點,而是走向這群人的家裡。

達來被稱作「黑鳶的故鄉」,天候好時可以看見黑鳶盤旋於隘寮溪上。沿途中原始的生態環境引人入勝。部落導覽隨手採摘的血桐葉子,葉面比臉還要大,可以拿來當作鍋蓋、盛放食物的盤子。上山工作時方便在路邊取得血桐葉子,使用過後隨手擺置,也就讓它回歸大地。

月桃是生活中重要的植物,部落老人家趁著5月還沒開花之前,將月桃葉採收下來,在太陽底下晒個三、四天後,可以作為日常用品的編織材料,編成包包、草蓆、搖籃,是部落習常的手工藝;葉子泡軟後還能當作「阿拜」等傳統食物的捆繩,展現與自然共存的智慧。

導覽俐落摘著、捲著月桃葉。我曾經見到月桃的編織物,是族人珍視的生活器具,它們美麗而實用,也因為出自媽媽的手,每個家庭的手工物都長得很不同……【完整內容請見《看》雜誌137期 http://www.watchinese.com/article/2013/8711】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看》雜誌137期http://www.watchinese.com/coverthumbnail/2013/8779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