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空拍紀錄片 齊柏林讓你《看見台灣》

歷時五年、花費近億,由齊柏林執導與拍攝的紀錄片《看見台灣》,光是空拍時間就超過400小時,是台灣紀錄片史上最大規模的製作。它的背後有著甚麼感人的故事?

《看見台灣》由侯孝賢監製、吳念真旁白、何國杰(《賽德克‧巴萊》配樂)配樂。圖為導演齊柏林(右)和旁白吳念真。(攝影/鄭少凡)


台灣影史首部空拍紀錄片《看見台灣》,由侯孝賢監製、吳念真旁白、何國杰(《賽德克‧巴萊》配樂)配樂、齊柏林執導與拍攝,歷時五年、花費近億,光是空拍時間就超過四百小時,是台灣紀錄片史上最大規模的製作。

導演齊柏林原本是個在交通部上班的公務員,因為愛上空中攝影而全心投入平面空拍,一拍就超過二十年,至今飛行時數已超過一千六百小時,拍攝影像超過三十萬幅。

而在2009年八八風災重創台灣後,齊柏林在空中俯瞰拍攝災區殘破不堪的景象,觸動之餘決定籌拍紀錄片。

一開始,齊柏林找朋友借錢,拿自己的房子抵押貸款,湊了三千萬元租下空拍設備,另外還得租用直升機,光一個小時就得花費十二萬元。還好企業界人士後來紛紛慷慨解囊,才促成了這部花費超過九千萬,堪稱台灣影史最貴的紀錄片。

心路歷程1》

看見台灣的美麗與哀愁

在《看見台灣》首發預告片的記者會上,擔任該片旁白的名導演吳念真說,當他第一次看過全片時,內心出現了這段旁白:「你沒看錯,這是台灣,只是因為沒用這樣的高度去看過她。用一隻鳥或一片雲的高度,我們一起來看這座島嶼的美麗跟哀愁。」

《看見台灣》帶著觀眾從空中鳥瞰台灣的美麗。齊柏林說,台灣最美麗的地方,是高山、海洋,是人煙罕至的地方,那裡沒有公路、沒有消波塊,也沒有開發。但同時也看到台灣的哀愁,如土石嚴重崩塌的斷崖讓人驚心動魄,觀看時心情也不免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