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票房破億啟示錄

2008年國片《海角七號》暴紅,開啟台灣商業性國片的大門,此後國片「票房破億」成為可能。國片市場的轉折,反應出甚麼樣的台灣主流價值觀?代表了甚麼樣的社會意義?演繹出甚麼樣的台灣精神?國片的未來又該何去何從?

電影《總舖師》上映不到一個月票房躍過二億大關,再度證明了台灣電影新的主流風格的確立。(牽猴子整合行銷公司提供/提供)


今(2013)年8月上映的國片《總舖師》,短短17天票房就破億,後續氣勢如虹,不到一個月又躍過二億大關,達到2.7億。這是繼2013年年初《大尾鱸鰻》的票房奇蹟之後,另一部破億的國片。

啟示1》

《海角七號》開新局 國片票房破億成為可能

國片自從1980年代出現「新浪潮」以來,走上了描述真實生活、本土題材、充滿著社會反省的道路,雖然藝術性獲得國際讚賞,但票房卻慘不忍睹。國片產業在低谷盤旋了二、三十年,贏了名聲,卻輸了市場。

2008年,國片《海角七號》暴紅,本土票房衝破五億,開啟了商業性國片的大門。台灣電影史自此轉折,從此之後國片票房破億成了可能──《賽德克•巴萊》上下集總共破十四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破四億、《艋舺》破二億、《陣頭》破三億、《雞排英雄》與《痞子英雄》破一億……

今年的《總舖師》票房大好,再度證明了台灣電影新的主流風格的確立。從《海角七號》以來,一種與本土素材相關、溫馨、感人、逗趣的風格,受到台灣市場的歡迎並且頻頻票房開紅。

另一方面,紀錄片市場也不同凡響。楊力州導演的《拔一條河》,記錄了高雄市甲仙區遭受八八風災摧殘後,當地小學的拔河隊、外籍新娘帶動地方重新站起的感人故事,目前票房已超過一千三百萬,僅次於《不老騎士》的三千萬,成為全台紀錄片史上票房亞軍。此外,台灣首部空拍紀錄片《看見台灣》更是創舉,耗資近億、規模空前,帶領觀眾首度從空中俯瞰台灣環境的美麗與哀愁,反響巨大。

2008年以來,國片這樣的市場轉折,反應出甚麼樣的台灣主流價值觀?代表了甚麼樣的社會意義?演繹出甚麼樣的台灣精神?國片的未來又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