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風暴駭人 如何正本清源?

當大品牌的信任崩解、當政府無法替我們把關、當社會的食安危機已來到頂點,唯一能保護我們的,只有自己……

民眾對於食品生產過程的不了解,間接給了不肖廠商濫用食品添加物的機會。龔安妮攝影

西方有句俗諺:“We are what we eat.”意指人吃甚麼樣的食物,就會變成甚麼樣的人。根據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防檢局)資料統計,台灣一年農藥銷售量有34,709公噸,若以全台灣二千三百萬人口來算,平均每人一年會接收到1.5公斤的農藥,相當於一罐寶特瓶汽水!不只是農藥,多年來吃過無數塑化劑、毒澱粉、瘦肉精以及黑心假油的我們,未來將會變成甚麼樣的人?

「近年來一連串的食安風暴,其實是整個社會高度工業化發展下的必然結果。」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張瑋琦表示。在高度工業化的價值觀下,一切產品都以高效率、高產能、規格化的工業生產方式為模範。當農業產品、畜牧產品與食品的生產也是追求這樣的目標時,為了降低成本、提高產能、方便運送保存……農藥、化學藥物、生長激素、食品添加物等隨之出現,最後紛紛隨著食物進入你我的胃袋。

正本清源1》

捍衛飲食健康權 各國掀起新飲食運動

從兩年前的塑化劑事件爆發後,除了抵制黑心商品、要求政府加強食品安全檢測機制,我們只能徒然坐看食安風暴不斷發生,且規模一次比一次還大、還廣。食安問題如今是全球關注的話題,台灣近年來多起食安風暴,損害的不僅是國際形象,更是直接侵犯了人民的「飲食健康權」。

曾幾何時,「飲食健康權」已成為一種需要特地宣稱並主動捍衛的權利。

1986年,因為抗議麥當勞在羅馬市中心開設分店,部分義大利人開始反思,究竟正確的飲食習慣該是如何,因而發起「慢食運動」,提倡維持當地生態區的飲食文化,並使用當季、有機生產的在地蔬果,促進當地農牧業。這是近年來歷史上第一個針對食品健康問題而提出的運動。

二十多年來,隨著各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在極端工業化的全球農糧生產系統之下,食品健康、安全問題仍以不同的方式在各國逐一浮現。美國、英國、德國,乃至於亞洲的日本,都開始意識到與其消極對檢測、生產方進行防弊規劃,還不如從基礎開始,培養人民正確飲食知識、正確選擇食物、實踐健全的飲食生活的能力。

美國為鼓勵年輕人不再吃速食,推出「天天五蔬果」口號;英國則以學校為起點,將「環境」做為媒介,融入學童日常學科與生活,要求孩子學習掌握原始食材,並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2005年,日本通過《食育基本法》,制定整體發展計畫後便交給各地縣市,以社區為單位推動計畫,強調健康飲食權的實踐主體在個人,各種創意計畫因而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