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高雄」是誰的責任?

作者為前經建會主委、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灣大學經濟系主任暨經濟研究所所長。現任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為台灣經濟發展與國際金融專家。

2014年7月31日23時至8月1日凌晨發生在高雄市前鎮區與苓雅區的多起石化氣爆炸事件,震驚各界。

二十多年前,名作家宋澤萊先生感慨台灣對環境的破壞,寫了《廢墟台灣》這本小說,想像台灣因為汙染與核災等事件而成為廢墟多年之後,人類重新回來台灣探險的情境。當年很多讀者可能和我一樣,雖然也強烈反對環境汙染和破壞,卻以為宋澤萊先生的小說乃是誇大災難以警告大家。然而,7月31日高雄大氣爆,使當地人民真正體驗到成為廢墟的情境。驚魂甫定後,大家不免要問:為甚麼會這樣?

只看直接利益 不管間接損失和風險

為甚麼會這樣?因為我國人民和政府在事前一向重視直接利益,輕忽間接和不易看到的損失及風險。即使已有種種警訊及較小的災禍發生,但事後不是相互推卸責任,就是含糊的混過而未深究原因和責任,以致未能及時改善。因此,我們拿來換取一時利益的潛在及未來損失,遲早有一天會連本帶利地被要求兌現或償還。我們那時候再問「為甚麼會這樣」,已經來不及了。

不只是對汙染與核災的問題,對生態、產業,以及兩岸等問題,我們也都常只看直接利益而輕忽間接和不易看到的損失和風險,或是只看到當前的利益而忽視未來的損失。石化業的投資,馬上可使經濟成長率和國內生產毛額增加,至於可能對環境及生命造成的傷害多是在未來,因此當政者、企業家,有時甚至連居民都不太在乎。

高雄氣爆之後,馬上有人忘掉國光石化案的其他問題,而說若早做國光投資案就可免去高雄的損失。另外,也有人推崇自由經濟示範區,鼓勵中國產品到台灣簡單加工,再以「台灣製」的名義獲取較高的出口價,以賺取一時之利潤,卻忽略這將破壞台灣製產品的品質形象,而使未來台灣產品都不能再賣得較高價格。

我們常為看得到的利益而忽視不一定會發生的風險;我們常高估贏的機會而低估甚至忘掉輸的機會。所以,台灣人可謂賭性堅強。當年申請及核准在高雄街上埋石化管的人,一定不是故意要造成這次的災難,而是認為不可能發生這災難。他們或許是無知,也或許是以為就像核電廠一樣有很多層的安全保障,不可能會有爆炸的危險。

只要管子都埋在土中而非涵管內、只要一發現壓力降低就不再繼續送料、只要早點通知消防隊讓大家疏散、只要平常做好檢查維護,只要……,就不會有災難,所以我們就賭到大災難。

只重局部利益 忽視整體損失

美國三哩島和前蘇聯車諾比核災事變之後,專家說已經知道這些風險,所以以後不會再發生,但是日本福島核災還是發生了未知的風險。福島之後,台灣官員也還是說我們的核電廠堅如磐石、有萬全準備,必要時會灌海水,而沒想到可能有未知的風險。同樣的,馬政府在沒有任何具體保證下,很自信地說和中國簽了服貿,中國廠商不太會來和台灣廠商搶生意,而且中國會允許外國和我們簽自由貿易協定(FTA)。我們每個政策都同樣沒風險意識,所以災難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