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赴美上市 從此芝麻開門?
美國紐約時間9月19日,中國網路公司阿里巴巴以光鮮的成績在紐約證交所結束了第一個交易日,收盤價為93.89美元,相比發行價68美元上漲了38.07%。按此收盤價計算,阿里巴巴的市值達到了驚人的2,314.4億美元。
該市值遠遠超越了亞馬遜(Amazon)的1,530億美元,也超過了百度加上騰訊的2,300億美元市值總和。目前,阿里巴巴集團在美國市場上的市值僅次於Google、蘋果和微軟,成為全球第四大科技公司,並超越臉書(Facebook)成為第二大網路公司。與此對應的,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隨著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即「首次公開募股」)膨脹的帳面財富,讓他瞬間成為中國首富,並躋身全球科技界十大富豪之一。
儘管投資者在開盤首日對阿里巴巴的熱情高張,關於「投資阿里巴巴可能遭受巨大風險」的質疑聲浪也從未削減。美國國會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近日發布公告稱,阿里巴巴使用的「可變利益實體」(或稱VIE結構,即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的縮寫)的股權機制,將可能使投資者面臨「重大風險」。美國做空機構渾水公司創始人布洛克(Carson Block)也公開宣稱:「如果阿里巴巴有意欺詐投資者,它是絕對可以做到的。」
隨後,在經歷了9月19日的瘋狂IPO之後,阿里巴巴在9月22日迎來了IPO後首個交易日,但其股價並沒有像市場期待的那樣「破百」,而是開盤後大跌4%,跌破90美元。有業界人士參考2007年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時先漲後跌、血洗投資者的案例,將歷史上的一些IPO滑鐵盧案例來進行對比,並套用馬克吐溫的一句話:「歷史不會完全重演,但其發展總是押著韻的。」暗示阿里巴巴在美國股市的前景並不看好。
那麼,面對美國國會以及渾水公司對阿里巴巴的質疑,以及目前市場對阿里巴巴的反映,投資者將如何抉擇?
1. 擔憂阿里巴巴前景 中國更甚美國
事實上,外界對阿里巴巴的擔憂絕非空穴來風。可以看看來自中國大陸的投資者如何看待阿里巴巴這場「美股史上最大IPO」。據科技媒體pingwest中文網9月18日報導稱,9月17日針對大陸知名投資人所做的一項聯合調查顯示,在「你會購買阿里巴巴股票嗎」這項調查報告中,有59%的受訪者表明不會投資,16%的受訪者持觀望態度,表示願意投資的受訪者只有24%。
除了沒有美元帳戶之外,大陸投資者對投資阿里巴巴心存芥蒂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是認為阿里巴巴「太貴了」。據報導,2007年阿里巴巴B2B(Business To Business,即企業與企業之間通過網際網路進行產品、服務及資訊的交換)業務在香港上市,融資116億港元,開盤價達到30港元,尾盤收於39.5港元,最高曾達到41.8港元。當初港股上市的阿里巴巴市值超過200億美元。然而上市不久股價急轉直下,從2009年第三季度開始一路下跌至跌破發行價,初期投資者被套牢。2012年2月21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以每股13.5港元的價格,收購餘下27.03%的股份,並在回購私有化後退市出場,最終讓絕大多數投資人「竹籃打水一場空」。
其次,部分受訪者不看好阿里巴巴的長期前景。儘管今年第二季度(3至6月)的淨利潤翻了3倍,移動(即行動裝置)端收入暴漲9倍有餘,且移動交易占據中國大陸總體移動交易市場的87.2%,但拋開這些亮麗的數字,目前阿里巴巴在大陸面臨騰訊等競爭對手多方面的競爭。
就在不久前,萬達、騰訊、百度三大巨頭聯手結成「反阿里巴巴聯盟」,對阿里巴巴在大陸交易平台形成相當的威脅。騰訊微信正在借助數億用戶的高頻使用率向移動支付和線上線下商業擴張,阿里巴巴對此缺乏有效的防禦措施,旗下的移動IM(一款行動即時通訊App)並無優秀表現,阿里巴巴投資的海外版IM Tango也非一線App。
該市值遠遠超越了亞馬遜(Amazon)的1,530億美元,也超過了百度加上騰訊的2,300億美元市值總和。目前,阿里巴巴集團在美國市場上的市值僅次於Google、蘋果和微軟,成為全球第四大科技公司,並超越臉書(Facebook)成為第二大網路公司。與此對應的,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隨著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即「首次公開募股」)膨脹的帳面財富,讓他瞬間成為中國首富,並躋身全球科技界十大富豪之一。
儘管投資者在開盤首日對阿里巴巴的熱情高張,關於「投資阿里巴巴可能遭受巨大風險」的質疑聲浪也從未削減。美國國會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近日發布公告稱,阿里巴巴使用的「可變利益實體」(或稱VIE結構,即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的縮寫)的股權機制,將可能使投資者面臨「重大風險」。美國做空機構渾水公司創始人布洛克(Carson Block)也公開宣稱:「如果阿里巴巴有意欺詐投資者,它是絕對可以做到的。」
隨後,在經歷了9月19日的瘋狂IPO之後,阿里巴巴在9月22日迎來了IPO後首個交易日,但其股價並沒有像市場期待的那樣「破百」,而是開盤後大跌4%,跌破90美元。有業界人士參考2007年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時先漲後跌、血洗投資者的案例,將歷史上的一些IPO滑鐵盧案例來進行對比,並套用馬克吐溫的一句話:「歷史不會完全重演,但其發展總是押著韻的。」暗示阿里巴巴在美國股市的前景並不看好。
那麼,面對美國國會以及渾水公司對阿里巴巴的質疑,以及目前市場對阿里巴巴的反映,投資者將如何抉擇?
1. 擔憂阿里巴巴前景 中國更甚美國
事實上,外界對阿里巴巴的擔憂絕非空穴來風。可以看看來自中國大陸的投資者如何看待阿里巴巴這場「美股史上最大IPO」。據科技媒體pingwest中文網9月18日報導稱,9月17日針對大陸知名投資人所做的一項聯合調查顯示,在「你會購買阿里巴巴股票嗎」這項調查報告中,有59%的受訪者表明不會投資,16%的受訪者持觀望態度,表示願意投資的受訪者只有24%。
除了沒有美元帳戶之外,大陸投資者對投資阿里巴巴心存芥蒂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是認為阿里巴巴「太貴了」。據報導,2007年阿里巴巴B2B(Business To Business,即企業與企業之間通過網際網路進行產品、服務及資訊的交換)業務在香港上市,融資116億港元,開盤價達到30港元,尾盤收於39.5港元,最高曾達到41.8港元。當初港股上市的阿里巴巴市值超過200億美元。然而上市不久股價急轉直下,從2009年第三季度開始一路下跌至跌破發行價,初期投資者被套牢。2012年2月21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以每股13.5港元的價格,收購餘下27.03%的股份,並在回購私有化後退市出場,最終讓絕大多數投資人「竹籃打水一場空」。
其次,部分受訪者不看好阿里巴巴的長期前景。儘管今年第二季度(3至6月)的淨利潤翻了3倍,移動(即行動裝置)端收入暴漲9倍有餘,且移動交易占據中國大陸總體移動交易市場的87.2%,但拋開這些亮麗的數字,目前阿里巴巴在大陸面臨騰訊等競爭對手多方面的競爭。
就在不久前,萬達、騰訊、百度三大巨頭聯手結成「反阿里巴巴聯盟」,對阿里巴巴在大陸交易平台形成相當的威脅。騰訊微信正在借助數億用戶的高頻使用率向移動支付和線上線下商業擴張,阿里巴巴對此缺乏有效的防禦措施,旗下的移動IM(一款行動即時通訊App)並無優秀表現,阿里巴巴投資的海外版IM Tango也非一線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