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的怒火與出路

索馬利亞出生、幾年前加入美籍的阿里(Hirsi Ali),是敢於尖銳批判伊斯蘭的幾位最勇敢的女性之一。她曾在美國「伊斯蘭是和平還是暴力的宗教」的研討會上被問到,如果先知穆罕默德今天活著,可上臉書推特甚麼的,你認為他會怎麼說?阿里回答:「我不知道一個已死去的男人會說甚麼;但如果是我,會把《可蘭經》扔掉,說『讓我們重來吧』!」

如此否定《可蘭經》的勇氣,實令人肅然起敬。她那天在會上說,你看看門口有多少警察(來保護她人身安全的,因伊斯蘭教徒一直揚言要殺了她),這就說明伊斯蘭到底是和平的,還是暴力的宗教。

我曾寫過,「在全世界數不清的懦夫們面前,阿里簡直是巨人!」因為她面對的是一個暴怒的伊斯蘭世界,是一個動不動就要用怒火燒毀任何敢公開挑戰他們的人的狂熱群體。
伊斯蘭的教士們總是煽動說,是西方對伊斯蘭有偏見,有詆毀,要顛覆,才導致這種局面。但事實是,伊斯蘭社會的那種「暴怒」與「狂熱」在強化著世人對那個世界的「成見」。

把殺死作家當宗教責任

西方媒體上常有這方面的報導。菲律賓裔的美國女評論家馬爾金(Michelle Malkin)把這種伊斯蘭暴怒文化稱之「永恆怒火」。

例如,印度雖是民主國家,但那裡的穆斯林照樣暴怒。在克什米爾,當地穆斯林曾把一家服裝店給砸了,說他們賣的內褲上的圖案像是清真寺,褻瀆阿拉。但其實那個圖案是模仿倫敦的聖保羅教堂。

美國知名的耐吉公司(Nike),被迫收回80萬雙鞋,因穆斯林暴怒,說上面的商標像是阿拉伯語的「Allah」,等於把真主踩在腳下。而實際上那是英文的Air(空中飛鞋)。

世界知名的荷英聯合冰淇淋公司的商標,也被穆斯林抗議,他們說,如果把這個logo倒過來,再從右往左反著看,很像「Allah」。馬爾金曾在評論中對此不無嘲諷地說,「真無法想像,如果帶上3D眼鏡看的話,他們又會看出甚麼。」最可怕的是幾年前奈及利亞舉辦「世界小姐選美大賽」,當地的穆斯林說這是冒犯真主。他們縱火、毆打、刀捅,造成二百多人死亡!當時有位記者開玩笑說,如果穆罕默德在世,他將會同意這種選美,「還可能從中選一位做妻子。」這家報社感覺不妙,連發三次更正和道歉,但都無濟於事,那些暴怒的穆斯林還是把這家報社給燒了;還對那個記者下了追殺令,說全球的穆斯林「都要把殺死這個作家當作宗教責任。」這個記者逃去了挪威。

在蘇丹,一位去當地學校做義工的英國女士,天真地把教室的一個玩具熊起名「穆罕默德」,結果當地穆斯林暴怒,說是褻瀆真主,喊叫:「殺了她,用行刑隊的齊射殺了她!」這位54歲的英國女士不斷道歉認錯,但還是被關押八天,抽了40鞭!

我被強迫待在清真寺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