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選舉,宣告台灣新時代的開始
2014歲末台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九合一地方選舉,從選戰開始到結束,情勢變化快速,過程高潮迭起,激烈程度超過2012年的總統大選。現在,推動社會改變的力量仍未停歇,台灣政治已經來到了新的階段……
* * *
2014年11月29日晚上,許多人睜大雙眼不敢相信眼前的開票結果。隨著開票時間逼近結束,整體社會氣氛波濤洶湧,揉雜著興奮、不解、沮喪,以及些許迷惘。大家沒想到,台灣政黨的地方執政版圖,竟如此迅速地轉換。
沒來得及喘息,隔天早上各大報頭條紛紛以「潰敗」、「崩盤」來形容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中的兵敗如山倒,各種分析和討論出爐,將選舉結果視為「公民的逆襲」。
在台灣,許多人對政治感到冷感,有許多人不關心政治議題,甚至本能地厭煩,只希望政府「把經濟搞好」。但事實上,政治和經濟、以至國家整體各層面息息相關。這次選舉,實質上也反映出人民對每下愈況生活環境極度不滿。
那麼,這次選舉的翻轉,對台灣究竟有何影響?
1. 青年出頭 改變傳統政治版圖
為深耕基層,國民黨與民進黨和其他部分政黨皆有招募新血並訓練參與選舉的規劃。例如2006年,民進黨就曾發起「新村里運動」,開設民主學院,鼓勵年輕人參選村里長;國民黨長期也在各大專院校設有「青年軍」、各地區設「青商會」,延攬優秀青年人才。
然而因為當時年輕世代普遍對政治活動敏感度低,因此參選率不高。例如2010年的村里長選舉,15,522位候選人中,只有119位35歲以下青年參選,占總人數的0.7%。反觀當時全台擁有投票資格的20至35歲青年就多達522.6萬人,占選舉總人數74%。比例上有明顯落差。
2008年,因為陳雲林來台風波而引發的野草莓運動,讓這群「解嚴後世代」首次親身參與政治議題。加上台灣社會階級與結構的不公,年輕人壓力大,以及社會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年輕人不再迷信「讀書為功名」的傳統思維,開始走向「自我實現」道路。其中部分人選擇參與社會議題,或返鄉重拾與在地連結。
* * *
2014年11月29日晚上,許多人睜大雙眼不敢相信眼前的開票結果。隨著開票時間逼近結束,整體社會氣氛波濤洶湧,揉雜著興奮、不解、沮喪,以及些許迷惘。大家沒想到,台灣政黨的地方執政版圖,竟如此迅速地轉換。
沒來得及喘息,隔天早上各大報頭條紛紛以「潰敗」、「崩盤」來形容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中的兵敗如山倒,各種分析和討論出爐,將選舉結果視為「公民的逆襲」。
在台灣,許多人對政治感到冷感,有許多人不關心政治議題,甚至本能地厭煩,只希望政府「把經濟搞好」。但事實上,政治和經濟、以至國家整體各層面息息相關。這次選舉,實質上也反映出人民對每下愈況生活環境極度不滿。
那麼,這次選舉的翻轉,對台灣究竟有何影響?
1. 青年出頭 改變傳統政治版圖
為深耕基層,國民黨與民進黨和其他部分政黨皆有招募新血並訓練參與選舉的規劃。例如2006年,民進黨就曾發起「新村里運動」,開設民主學院,鼓勵年輕人參選村里長;國民黨長期也在各大專院校設有「青年軍」、各地區設「青商會」,延攬優秀青年人才。
然而因為當時年輕世代普遍對政治活動敏感度低,因此參選率不高。例如2010年的村里長選舉,15,522位候選人中,只有119位35歲以下青年參選,占總人數的0.7%。反觀當時全台擁有投票資格的20至35歲青年就多達522.6萬人,占選舉總人數74%。比例上有明顯落差。
2008年,因為陳雲林來台風波而引發的野草莓運動,讓這群「解嚴後世代」首次親身參與政治議題。加上台灣社會階級與結構的不公,年輕人壓力大,以及社會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年輕人不再迷信「讀書為功名」的傳統思維,開始走向「自我實現」道路。其中部分人選擇參與社會議題,或返鄉重拾與在地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