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傳統產業如何開創新局?

傳統產業不見得是夕陽產業。窮則變,變則通,只要能夠保持彈性,順應時代,在產業的技術、服務、管理等方面,不斷創新、不斷與時俱進,也能擁有嶄新的未來……

1990年代,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居民僅五百多萬,竟有六十多份報紙、六百多種雜誌。競爭激烈可想而知。

當時,成衣大亨黎智英打算跨行自辦媒體,身邊無人贊成。唯有經濟學者張五常獨排眾議,認為市場沒有飽和問題,只要提高刊物品質、建立特色,便能創造需求。

黎智英決定大膽採納張五常的意見。於是,《壹週刊》1990年在香港創刊,1991年憑著75,000份的發行量成為香港讀者人數最多的雜誌,讀者高達315,000人。根據壹傳媒2014年報統計,《壹週刊》2013年繼續穩坐香港雜誌冠軍寶座,讀者多達593,000人,廣告收益達1.839億港元。

這個例子和台灣有何關係?

台灣傳統產業為何能締造經濟奇蹟?

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之後,成為「國際孤兒」。當時,不但面臨中國強權欺壓,國際上大小國家也紛紛與我斷交。在處境艱難的情況下,台灣的中小企業卻逆勢創造了亮眼的經濟奇蹟。其中,傳統產業胼手胝足的努力功不可沒。這同樣說明了:只要產品有競爭力,能打動人心,自然能吸引顧客。

可見,無論是哪種市場,即使環境再艱難,只要有所創新,一定能開出一條活路。

舉世皆有中小企業,台灣能創造「經濟奇蹟」的深層原因又是甚麼呢?中華經濟研究院吳惠林教授分析道,台灣中小企業成功的關鍵是「靈活與誠信」。1960、70年代,客戶交付的訂單一定如期完成,能滿足各種要求,故而得到了客戶的信任。然而,1980年代中期之後,政府宣布經濟自由化、國際化,一時之間「台灣錢淹腳目」,於是投機炒作出現,全民追求一夕致富,後果是台灣人勤勞與誠信的美德也從此被破壞。

近年來,台灣傳統產業對內面臨工資上漲、人力短缺、環保意識抬頭、生產成本日益升高等挑戰,對外則面對中國大陸與新興國家技術日漸成熟與低價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