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花點時間,沉溺於深度休閒吧!

有一次和幾位年輕朋友閒聊,問他們都做哪些休閒嗜好?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答案竟然是:沒有休閒嗜好!要不然就是上網、逛街、唱歌、打球等,再接下去就是吃飯睡覺了。起先以為他們是開玩笑,或不好意思說出口,但實情的確如此。因為他們的工作雖然不致於操到爆肝,卻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壓力,再加上有的人身上還背著房貸,生活非常緊繃,一有空閒,當然就盡量放鬆了。

此外,偶爾也有些老朋友問我,大概要準備多少錢才能「安心退休」。答案當然是因人而異。但我很清楚,會問這個問題的人,其實他們心裡早就有數,而且通常已經準備得差不多了,根本不需我多言。他們真正的問題是,打拚了大半輩子,時間和精神都投注在事業上,一旦要離開職場,心中難免會不安。問他們有何嗜好,答:「身心健全,無不良嗜好!」

各位千萬別小看休閒的重要性。美國哲學家愛德曼(Irwin Edman,1896~1954)說:「要檢驗一個文明的品質,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它的休閒品質。」我覺得,台灣企業的代工文化,或許就和社會中堅份子普遍缺乏或是不重視深度休閒(serious leisure)有很大的相關。

從深度休閒中發現自我

台灣的代工文化從民國六、七十年代就形成了,影響深遠。我們的工廠接受外國品牌的訂單,依約完工交貨。大家拚的是效率、技術、品質等。但對於所製造的產品為何如此設計、產品定位、品牌故事、如何賣給消費者、消費者的使用心得等,則不怎麼關心。政大溫肇東教授在《發現天賦之旅》的推薦序中認為,這種重視「有形、直接與短期」,而忽略「無形、間接與長期」的績效與價值,和我們「很少能向內看,發現自己擅長甚麼?熱愛甚麼?甚麼才能令自己快樂……」有關。

而從事深度休閒,你一定得知道自己熱愛甚麼、擅長甚麼、甚麼令自己快樂,否則是無法長久的。但甚麼是深度休閒呢?美國學者史代賓斯(Robert A. Stebbins)針對美加二國從事運動、藝術、科學、娛樂四類的休閒者做了長達十餘年的田野調查,於1992年發表提出深度休閒的概念。簡單說,這種休閒通常建立在純熟的技術、知識和經驗上,是一種深層的滿足感及存在感,通常參與者不單單只是參與,更會將休閒視為生活的一部分,以自由自在的心情去參與休閒,卻認真地向目標前進。

此外,深度休閒常會自然形成許多的次級團體,他們有獨特的文化和強烈的認同感。成員們在當中有深度的交流和情感。

因此,看電視、逛街不是深度休閒。唱歌、打球也許是、也許不是,就看你是隨興消遣還是認真地朝目標努力,並參加球隊或樂團。

其實幾乎任何活動都可以構成深度休閒,我最喜歡《商業周刊》53期的系列報導,採訪了許多我們想都想不到的深度休閒達人,從改裝音響、自製相機、品茗、葡萄酒收藏、變魔術、到編譯梵文咒語等,千奇百怪,但每一篇都是在深度休閒中發現自我的精采故事。

新點子和新人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