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的心理傷害 等同於經歷戰爭
每個人都反對「打罵」行為,但是,父母毆打和辱罵孩子卻是最常見的。許多試驗與研究已證明,毆打、辱罵是沒有效益的教育方式,給孩子帶來的不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靈的創傷和行為的扭曲,孩子長大後患癌症、心臟病和心理疾病的風險會大大增加。
被天地遺棄的感覺
在《兒童虐待小論》一文中,作者描述了自己童年時被父親打罵的心理感受:「我永遠無法忘記,那是一種怎樣無助的感覺。當我被呼喚到父親身旁,準備被揍的那一刻,是我12歲之前生活中最大的恐懼與夢魘。不管我到底犯甚麼錯,我永遠感覺到我所受的痛苦比我犯的錯誤可怕十倍以上。……在被打的那一刻,我有股被天地遺棄的感覺,我會痛恨自己為甚麼要生下來,為甚麼要有感覺與生命……這已經是十多年前的往事了。可是,當時那種恐怖與絕望感,至今想起來仍心有餘悸。」
家暴的心理傷害與戰爭相當
英國倫敦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在2011年12月的《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發表的報告稱,在一項試驗中,研究人員讓40多名兒童分別觀看悲傷、冷靜或生氣等不同表情的圖片,同時用磁共振成像技術掃瞄他們的大腦活動。這些孩子平均年齡12歲,約有一半人曾經遭受家庭暴力,還因此被送入社會救助機構。當他們看到生氣表情的圖片時,大腦中前腦島和杏仁核兩個區域的活動幅度明顯大於正常成長的孩子。
這兩個區域與緊張情緒有關,研究人員也曾在經歷過殘酷戰爭的士兵大腦中發現這種變化。可見,家庭暴力對孩子的影響可與戰爭對成人的影響相提並論。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Plymouth University)心理學院科學家的研究發現,與健康人群相較,兒時遭毆打的人患癌症的風險增加70%以上,患心臟病風險增加30%,患哮喘風險增加60%,推測這是因為「打罵」教育給孩子造成的壓力所致。
患病風險和性格缺陷
另有研究發現,遭受家暴的孩子長大後,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大增。心理學上的研究證實,父親經常打兒子,會造成兒子逆反心理、不願服從社會規範或成年後不願面對現實、缺少男子氣等情況;父親經常打女兒,會造成女兒缺乏自尊和自信,在青春期容易出現早戀;母親經常打兒子,會造成兒子缺乏自信、性格多疑;母親經常打女兒,會造成女兒嫉妒心強,沒有安全感。
還有研究顯示,從小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長大成人後極有可能虐待配偶和兒女。有家暴經歷的孩子更有可能成為校園霸凌中的施加者。
被天地遺棄的感覺
在《兒童虐待小論》一文中,作者描述了自己童年時被父親打罵的心理感受:「我永遠無法忘記,那是一種怎樣無助的感覺。當我被呼喚到父親身旁,準備被揍的那一刻,是我12歲之前生活中最大的恐懼與夢魘。不管我到底犯甚麼錯,我永遠感覺到我所受的痛苦比我犯的錯誤可怕十倍以上。……在被打的那一刻,我有股被天地遺棄的感覺,我會痛恨自己為甚麼要生下來,為甚麼要有感覺與生命……這已經是十多年前的往事了。可是,當時那種恐怖與絕望感,至今想起來仍心有餘悸。」
家暴的心理傷害與戰爭相當
英國倫敦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在2011年12月的《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發表的報告稱,在一項試驗中,研究人員讓40多名兒童分別觀看悲傷、冷靜或生氣等不同表情的圖片,同時用磁共振成像技術掃瞄他們的大腦活動。這些孩子平均年齡12歲,約有一半人曾經遭受家庭暴力,還因此被送入社會救助機構。當他們看到生氣表情的圖片時,大腦中前腦島和杏仁核兩個區域的活動幅度明顯大於正常成長的孩子。
這兩個區域與緊張情緒有關,研究人員也曾在經歷過殘酷戰爭的士兵大腦中發現這種變化。可見,家庭暴力對孩子的影響可與戰爭對成人的影響相提並論。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Plymouth University)心理學院科學家的研究發現,與健康人群相較,兒時遭毆打的人患癌症的風險增加70%以上,患心臟病風險增加30%,患哮喘風險增加60%,推測這是因為「打罵」教育給孩子造成的壓力所致。
患病風險和性格缺陷
另有研究發現,遭受家暴的孩子長大後,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大增。心理學上的研究證實,父親經常打兒子,會造成兒子逆反心理、不願服從社會規範或成年後不願面對現實、缺少男子氣等情況;父親經常打女兒,會造成女兒缺乏自尊和自信,在青春期容易出現早戀;母親經常打兒子,會造成兒子缺乏自信、性格多疑;母親經常打女兒,會造成女兒嫉妒心強,沒有安全感。
還有研究顯示,從小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長大成人後極有可能虐待配偶和兒女。有家暴經歷的孩子更有可能成為校園霸凌中的施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