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是台灣孩子還是算命師?
中國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是個爭議不少的人物。一個長久存在的爭議是他算不算台灣人,另一個則是他看好中國未來經濟成長的言論正不正確。這兩個問題也有點相關。
林毅夫1952年在台灣出生,唸大學時為報效國家而從軍,1979年才以台灣軍人的身分游泳投奔中國,而中華民國政府至今仍把他當叛逃軍人追訴,所以從血統、成長過程,以及法制上來看,他都可算是台灣孩子。
有很多人認為他因為是台灣孩子,所以中國要把他當樣板、給他特別好的機會和官位。也有人認為他擔心台灣孩子的身分會被中共懷疑忠誠度,所以要特別唱旺中國、唱衰台灣。所以大致說來,他應是台灣孩子沒錯。不過他唱旺中國的言論最近遭到不少質疑,有人甚至說他的說法像是個算命先生,成了經濟學界的笑話。這乃是本文要討論的重點。
林毅夫掐指一算:
中國能連續20年成長8%
林毅夫說,從2008年開始中國有連續20年成長8%的潛力,而大部分人都不以為然。林毅夫的理由是說2008年中國的人均收入是美國的21%,而日本、新加坡、台灣和韓國的人均收入分別在1951、1967、1975和1977年達到美國的21%,其後日、新、台、韓都有20年平均8%以上的成長率,所以中國也還可以有20年平均8%的成長率。這樣的推論確實太過簡化,而未考慮到其他影響因素,也未考慮到已發生的一些事實,所以才會被戲稱為算命師(王思想,〈思想看中國:林毅夫讚歌降調門〉,2015年3月23日)。
從學術的角度,林毅夫這種方法不是完全不可用,但不能當成唯一的方法或證據。先不談各國及當時之國際情勢的差異,各時間點的美國人均收入及其21%乃是不同的水準。若用絕對所得水準來看,因為2008年美國的人均收入已遠高於1951到1977各年,所以同樣是美國人均收入的21%,2008年的中國人均收入已遠高於1951、1967、1975和1977各年日、新、台、韓分別達到的人均收入。而各國普遍的經驗是所得水準達到較高水準時,經濟成長率會逐漸下降,因此每人平均所得水準已高於當年的日本等國之中國,是否能像當年各國再有20年8%以上的成長率,是很值得懷疑的。
林毅夫也知道這種較落後國家可以繼續較快速成長的「後發優勢」,是來自高低所得國家間的產業技術差距。但技術差距並不等於每人所得水準的差距。中國2008年時的所得水準雖然和1975年時的台灣所得水準一樣只有美國的21%,但2008年中國和美國間可免費學習的技術差距卻小於1975時台灣和美國的技術差距。近幾年的全球化、資訊化以及大量的國際投資,使包括中國在內的開發中國家都能更快應用到先進國的技術,不像當年台灣和日本那樣須慢慢學習。
這現象使中國近三十年有更驚人的發展,但也就是提早用掉很多技術差距,如今中國很多產業的技術已不輸台、韓甚至日本。而這也表示中國未來可無償或用山寨方式利用的技術差距已遠比當年的台、韓為小,能用技術差距帶動的經濟成長當然也很可能更小。
各國所面臨的國際情勢也不同。日、新、台、韓當年面對的是快速開放和成長的國際環境,前面有先進國家可以學習並提高自己的工資及所得,後面卻沒有多少競爭者在追趕。中國目前面對的卻是全世界總需求不足而成長率低落的新平庸時代,主要國家能做的市場開放已差不多都做了,而印度和東南亞等大量比中國工資更低的國家,則正要快速像這三十年中國搶奪台、日的產業那樣搶奪中國的產業。正是前有狹路、後有追兵,中國現在的經濟成長機會已和當年日、新、台、韓不相同,林毅夫用各國當年經驗中簡單的一項就說中國還可以有20年8%的成長,實在不正確。
林毅夫1952年在台灣出生,唸大學時為報效國家而從軍,1979年才以台灣軍人的身分游泳投奔中國,而中華民國政府至今仍把他當叛逃軍人追訴,所以從血統、成長過程,以及法制上來看,他都可算是台灣孩子。
有很多人認為他因為是台灣孩子,所以中國要把他當樣板、給他特別好的機會和官位。也有人認為他擔心台灣孩子的身分會被中共懷疑忠誠度,所以要特別唱旺中國、唱衰台灣。所以大致說來,他應是台灣孩子沒錯。不過他唱旺中國的言論最近遭到不少質疑,有人甚至說他的說法像是個算命先生,成了經濟學界的笑話。這乃是本文要討論的重點。
林毅夫掐指一算:
中國能連續20年成長8%
林毅夫說,從2008年開始中國有連續20年成長8%的潛力,而大部分人都不以為然。林毅夫的理由是說2008年中國的人均收入是美國的21%,而日本、新加坡、台灣和韓國的人均收入分別在1951、1967、1975和1977年達到美國的21%,其後日、新、台、韓都有20年平均8%以上的成長率,所以中國也還可以有20年平均8%的成長率。這樣的推論確實太過簡化,而未考慮到其他影響因素,也未考慮到已發生的一些事實,所以才會被戲稱為算命師(王思想,〈思想看中國:林毅夫讚歌降調門〉,2015年3月23日)。
從學術的角度,林毅夫這種方法不是完全不可用,但不能當成唯一的方法或證據。先不談各國及當時之國際情勢的差異,各時間點的美國人均收入及其21%乃是不同的水準。若用絕對所得水準來看,因為2008年美國的人均收入已遠高於1951到1977各年,所以同樣是美國人均收入的21%,2008年的中國人均收入已遠高於1951、1967、1975和1977各年日、新、台、韓分別達到的人均收入。而各國普遍的經驗是所得水準達到較高水準時,經濟成長率會逐漸下降,因此每人平均所得水準已高於當年的日本等國之中國,是否能像當年各國再有20年8%以上的成長率,是很值得懷疑的。
林毅夫也知道這種較落後國家可以繼續較快速成長的「後發優勢」,是來自高低所得國家間的產業技術差距。但技術差距並不等於每人所得水準的差距。中國2008年時的所得水準雖然和1975年時的台灣所得水準一樣只有美國的21%,但2008年中國和美國間可免費學習的技術差距卻小於1975時台灣和美國的技術差距。近幾年的全球化、資訊化以及大量的國際投資,使包括中國在內的開發中國家都能更快應用到先進國的技術,不像當年台灣和日本那樣須慢慢學習。
這現象使中國近三十年有更驚人的發展,但也就是提早用掉很多技術差距,如今中國很多產業的技術已不輸台、韓甚至日本。而這也表示中國未來可無償或用山寨方式利用的技術差距已遠比當年的台、韓為小,能用技術差距帶動的經濟成長當然也很可能更小。
各國所面臨的國際情勢也不同。日、新、台、韓當年面對的是快速開放和成長的國際環境,前面有先進國家可以學習並提高自己的工資及所得,後面卻沒有多少競爭者在追趕。中國目前面對的卻是全世界總需求不足而成長率低落的新平庸時代,主要國家能做的市場開放已差不多都做了,而印度和東南亞等大量比中國工資更低的國家,則正要快速像這三十年中國搶奪台、日的產業那樣搶奪中國的產業。正是前有狹路、後有追兵,中國現在的經濟成長機會已和當年日、新、台、韓不相同,林毅夫用各國當年經驗中簡單的一項就說中國還可以有20年8%的成長,實在不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