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慢城 風光躍上國際

小鎮也能成為「台灣之光」 -- 在台灣官方缺席的2015米蘭世界博覽會上,台灣後山小鎮──花蓮縣鳳林鎮,卻以「國際慢城」之姿,進駐聯合國館。展館的外牆清楚秀出了擁有慢城的30個國家,包括「Taiwan」字樣以及中華民國國旗。2016年2月,嘉義縣大林鎮以及苗栗縣三義鄉、南庄鄉也紛紛獲得國際慢城認證。台灣慢城,正夯正熱……

2015年6月台灣當時唯一的「國際慢城」花蓮縣鳳林鎮受邀前進米蘭世界博覽會,進駐聯合國館。張郁珮提供

五年一次的世界博覽會,2015年5月1日到10月31日在義大利米蘭為期半年盛大舉辦。籌辦之際,在中共壓力下,策展單位要求台灣改以「企業」、而非「國家」形式參加。為顧及國家尊嚴,經濟部、外交部決定拒絕參展,導致台灣在米蘭世博宣告缺席。

然而,令人驚奇的是,台灣並沒有消失在世博會展場之中。在「聯合國知識創新及政策推廣國際學校暨慢城展示館」內,當時台灣唯一通過義大利「慢城組織」認證的「國際慢城」花蓮縣鳳林鎮受邀進駐。展館的外牆,清楚地秀出了擁有慢城的30個國家,包括了「Taiwan」字樣以及中華民國國旗。

館內的台灣攤位,播放著慢城鳳林的介紹影片,國際慢城台灣大使張郁珮在傳統客家歌謠與植物染花手巾的襯托之下,向往來遊客分享著鳳林的慢城故事……

風光之一:

29歲台灣女孩 隻身推動第一個台灣慢城

時光回溯到2014年6月,一年一度的世界慢城年會在荷蘭舉行,時年29歲的台灣女孩張郁珮以鳳林代表的身分隻身赴會,領取台灣第一個「慢城認證」。她站上講台,面對二、三百位來自世界各國多數是市長或副市長級的慢城代表,以英文詳細介紹鳳林的地理位置、人口組成、歷史發展、產業特色、傳統美食、自然農業、在地特產、社區活動、慢食教育等。

2014年6月,張郁珮參與荷蘭國際慢城年會,為鳳林鎮領取台灣第一座國際慢城認證。


鳳林,這個人口只有一萬一千餘人、位居台灣後山、以傳統務農為主的客家聚落,就此登上了國際舞台。鳳林最傳統的客家菜包、湯圓、麻糬、發糕、擂茶,以及鳳林三寶──豆奶、花生、剝皮辣椒等在地美食,令老外驚豔;歷史悠久、極富美感的大阪式菸樓,也讓人大開眼界。

身為第一個踏進世界慢城年會的台灣人,當張郁珮在演講台上說到「去(2013)年我一個人拜訪了六個慢城,今(2014)年我們成為台灣的第一個慢城」時,各國代表給予了最熱情的掌聲,除了歡迎台灣成為慢城運動的新會員外,也為這位鳳林鄉下姑娘兩年來為推動台灣第一個慢城的努力而感動。

法國慢城之一的瓦爾蒙杜瓦(Valmondois)副市長更邀請張郁珮前往拜訪,促成了2015年鳳林鎮與瓦爾蒙杜瓦兩方的交流,包括兩地國小學童遠端視訊的互動。

鳳林田野之美。李美玲提供


風光之二:

力抗中共打壓 我國旗飄揚世界博覽會

畢業於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的張郁珮,因為擁有外文能力,在「花蓮縣鳳林鎮北林三村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李美玲的邀請下,成為鳳林鎮的窗口,向義大利總部申請慢城認證。

2013年,張郁珮隻身闖蕩六個歐洲慢城、拜訪義大利奧維托(Orvieto)國際慢城組織總部,了解「何謂慢城」以及「如何申請」;2014年,她以半年時間協助鳳林鎮整理資料、翻譯送件。在鳳林通過成為台灣第一座慢城後,張郁珮又單槍匹馬前往荷蘭世界慢城年會演講領證;2015年國際慢城年會在義大利舉行時,她再度獨自一人代表鳳林出席。

因為這個機緣,時至今日,國際慢城組織至今都視張郁珮為台灣慢城的窗口,許多想申請慢城的台灣鄉鎮也稱她為「國際慢城台灣大使」。

2014年6月,在荷蘭舉辦的國際慢城年會,因為鳳林的加入,開始有了台灣代表。當時中國已經有兩座慢城,兩岸問題在慢城年會上意外地點燃戰火。讓人驚訝的是,代表台灣的不是官方代表,只是一個不到30歲的鄉下女孩。

起初,中國代表常把「我們有第三個會員城市了」掛在嘴邊,甚至與張郁珮搭同一輛車時,中國代表點名時也把她算進去,然後說:「哦,我們到齊了!」讓張郁珮又好氣又好笑。

最後一天,每個國家都派出一位代表圍坐一個大圓桌開會,前方則擺放了該國的小國旗。身為台灣代表的張郁珮雖然坐在圓桌,唯獨她前面沒有國旗。當時張郁珮清楚聽到身旁一位外國代表說:「你看台灣沒有國旗,一定是中國的問題!」另一位則附和說:「主辦單位如果放台灣國旗,那中國就會找麻煩。」

原本忍氣吞聲的張郁珮,終於忍受不了,直接嗆聲中國代表:「每次都是你們,為甚麼不讓我們放國旗?」接著又向主辦單位嚴正抗議。在張郁珮挺身而出據理力爭之下,之後2015年的米蘭世界博覽會與義大利國際慢城年會,中華民國國旗終於得以飄揚會場。

「或許其他國家都沒這麼在乎他們有沒有國旗,但不管怎樣,看到那國旗就是開心!」張郁珮露出小女孩般地笑容說道。

* * *

慢城Q&A

Q:甚麼是慢城?慢城的特點是甚麼?

A:慢城的起源來自於「慢食」。1986年,著名的速食業龍頭麥當勞在羅馬的名勝西班牙廣場開設了分店,義大利一位知名的作家兼評酒家卡羅‧佩屈尼(Carlo Petrini)因而創立了「Slow Food」(慢食)的概念,對抗日益盛行的「Fast Food」(速食)風,在義大利布拉(Bra)發起「慢食運動」、建立「慢食組織」。

慢食並不是指「慢慢吃」,而是在速食文化強調一致性、統一性、大規模、農產工業化的趨勢下,把被排擠掉的地方食材與飲食多樣性找回來。卡羅‧佩屈尼大聲疾呼,喚起民眾飲食的在地意識,維護在地飲食文化與傳統飲食廚藝。此後,慢食運動也進而討論其他議題,包括如何獲得良好的(good)、乾淨的(clean)、公平的(fair)食物以及「食安問題」。

在對抗全球速食文化13年之後,1999年,義大利四個小城格列韋(Greve)、奧維托(Orvieto)、布拉(Bra)和波西塔諾(Positano)的市長與「慢食組織」,共同發起了「慢城運動」,建立「國際慢城組織」(Cittaslow International)。慢城運動也如同慢食運動一樣,並非強調「步調緩慢」,而是提出一種不同於「全球化」趨勢,更注重生活品質的城市發展模式。

慢城並非放棄經濟發展,而是在維護自然環境、保護地方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透過在地農特產品、手工藝品等小型商業、微型經濟的復興,搭配替代能源的使用,在不改變在地生活方式的情況下,創造永續成長的力量、維持城市生活的品質。為此,國際慢城組織訂定七大領域(能源與環境政策,基礎建設政策,城鎮生活品質政策,農業、觀光及手工藝之相關政策,熱情友好、意識提升與人員培訓政策,社會凝聚,慢城夥伴關係)共71個項目來評鑑想要成為慢城的城鎮,總分超過50分即通過認證成為慢城,且每四年將會重新審查一次,若不符慢城標準將會被除名。

Q:全世界慢城的發展情況如何?

A:截至2016年3月,全世界已有30個國家、213個城市通過認證成為慢城。擁有最多慢城的國家是義大利,共有80個慢城;其次是波蘭23個、德國14個、韓國與土耳其各11個、荷蘭與法國各8個。

目前大部分的慢城仍以歐洲為主,亞洲地區以韓國的11個居冠,台灣與中國各4個居次,接下來的日本則擁有1個慢城。在歐洲與亞洲之外的其他地區,慢城數量相當稀少,大洋洲的澳洲擁有3個,紐西蘭1個;整個美洲只有美國2個、加拿大2個、哥倫比亞1個;而非洲大陸只有南非擁有1個慢城。(全球慢城列表可參見:http://www.cittaslow.org/section/association)

國際慢城八大公約

1. 人口不超過5萬
2. 致力於保護與維持純淨的自然環境
3. 大力倡導與推行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技術
4. 培育本地文化,保護當地風俗習慣與文化資産
5. 推行健康的飲食方式與生活方式
6. 支持當地手工藝人與本地商業的發展
7. 熱情接待外來客人
8. 鼓勵積極參與公共活動、培養公民意識

* * *

風光之三:

亞洲第二 台灣四慢城躍上世界舞台

2016年2月初大年初二這一天又傳喜訊,嘉義縣大林鎮以及苗栗縣的三義鄉、南庄鄉等三個城鎮完成申請程序,全數通過國際慢城組織認證。至此台灣一口氣擁有了四座慢城(參見附表),追上中國並列亞洲第二,僅次於韓國的11座。

其中,嘉義縣大林鎮以79.71分的高分,在台灣四個慢城中獨占鰲頭。大林鎮擁有許多在地志工經營社區,又有得天獨厚的學術資源(南華大學在大林、中正大學在隔壁的民雄鄉),還有便利的醫療管道(慈濟大林醫院),在21個里中發展出22個社區的多元樣貌,有的以環保節能、生態溼地為重點(明華社區),有的以歷史文化保存為主軸(內林社區),有的以無毒農業、生態棲地為核心(上林社區),有的以在地美食為特點(義和社區),有的則以建立閱讀風氣做榜樣(中林社區)。

而苗栗縣因為擁有「傳統木雕工藝」的三義鄉以及擁有「賽夏、泰雅、客家、新住民等多元族群文化」的南庄鄉,同時入選慢城之後,也成為唯一擁有兩座慢城的台灣縣市。

這股從義大利吹起的慢城風,在台灣,正夯正熱……

【本文摘自《看》雜誌第167期,更多內容請見http://www.watchinese.com】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看》雜誌 第167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