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英國與歐盟

英國脫離歐盟的決定引起了全球金融的動盪。英國加入歐盟時並沒有引起這麼明顯的利益,為何英國要脫歐卻好像要造成很大的損失,而竟引起這麼大的動盪?就好像兩人結婚時固然有很多期望和祝福,但要離婚時卻常有更驚心動魄的傷害。真是「相見時難別更難」。

英國脫歐衝擊 四大原因剖析

脫歐比當初加盟時衝擊更大的第一個原因,是加盟的利益多慢慢實現,脫盟的傷害卻因預期心理而一次浮現。加盟要經過長期談判然後加入,加入後也有一些改變是逐漸而非馬上生效,所以其利益是慢慢實現。脫盟卻是先決定脫盟再來談判,談判結果的傷害雖然也是慢慢出現,但基於對傷害的恐懼及談判結果的不確定性,人們的預期心理常會做較壞或是最壞的打算,因而在決定脫盟當時就當很大的傷害來反應,而造成很大的衝擊。

脫歐衝擊比入歐大的第二個原因,是各種加盟行為都使雙方在加盟後的關係比加盟前密切很多,因此脫盟時所牽動的問題會比加盟時多很多。兩人結婚時雖也有父母和居住等問題,離婚時卻更多了共同財產、子女,以及婚姻期間的恩怨之清算等問題。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說,為了得到同盟關係時的利益,人們可能要投入很多固定資產和固定成本,脫盟時不只失去加盟時得的利益,這些多投入的固定資產和固定成本也要損失。陸客來了使旅館業多得到收益,陸客不來了旅館業不只失去這些收益,多蓋的房舍也要失去價值。所以各種結盟都必須相當謹慎,以免因結盟關係被切斷而造成更大的傷害。

脫歐衝擊大的第三個原因,是結盟時得到利益的企業是較單純得到利益,而脫盟時受損的企業卻可能週轉不靈或破產,而引發進一步的衝擊甚至金融波動。在未來談判結果不確定,甚至有人故意誇大可能傷害時,以及相關的經濟金融體系本來就潛藏不少危機時,這種金融波動可能變大,甚至造成遠比脫盟之實質影響更大的傷害。這也是各國在面對英國脫歐事件時必須特別注意防範的問題。

實際上的確有很多人在誇大脫歐的傷害,這是脫歐之衝擊變大的第四個原因。幾十年來許多國家政府、國際組織以及企業界和經濟學者,一直在宣傳自由化和區域經濟結合的好處,雖然現在已漸有更多人質疑這些好處(請參見陳博志:〈自由化和TPP的國王新衣〉,《看》雜誌,2016年6月),但主張或相信區域結盟是好事的人仍難免主張英國脫歐是一種錯誤,而會造成重大傷害。有一些評論甚至把這種不願做更密切經濟結盟的行為,誇大為反智主義以及將引起全球的貿易保護主義。在媒體占絕對優勢的這類主張,當然會使恐懼和傷害擴大。

而歐盟和一些相關人士似也加入了誇大傷害的行列。夫妻鬧到要離婚時,不願離婚那方和不想見到離婚的親友,常會誇大離婚的傷害來勸阻甚至威脅想離婚的那方。因此歐盟人士擺出了這樣的態度是可以理解的。美國總統歐巴馬說英國若脫歐,要和美國重簽貿易協定需十年,就實在有點過火。美歐的自由貿易協定已談到一個階段,英國目前甚至兩年內仍是歐盟成員,英美之間若要另簽貿易協定,大部分應可比照美國和歐盟的協定,只有少數問題須另啟談判,因此以英美長期的盟友關係,實在不可能須多花十年才能簽成新的貿易協定。美國做為雙方的朋友當然應和朋友要離婚時一樣勸和不勸離,但太誇大英國脫歐的傷害,也可能有擴大實際傷害的效果。

英國既已決定脫歐,各方應收回之前各種誇大傷害甚至相互恐嚇的說法,開始提出各種降低傷害的措施。夫妻離婚前可能會警告對方種種傷害,甚至威脅要玉石俱焚,但無可奈何真的要離婚了,理性的人就該採取補救措施,像是說未來仍可做好朋友,甚至可像是兄妹。英歐不能做經濟同盟,那是否可以努力仍做共同市場,或至少做關稅同盟?雙方多表達這類繼續合作的意願,就可避免外界亂想保護主義這類最壞甚至不可能發生的情況。歐盟和相關各國領袖人物應多想多說互利的解決辦法,不宜再想藉威脅恐嚇來獲取更大利益,或甚至只是要證明自己以前的立場是正確的。如果各方能正確地調整態度和主張,英國脫歐的長期傷害將不大,甚至不一定是傷害。

歐盟制度得反省 否則恐有更多會員退出

歐盟態度和制度的調整,可能是英國脫歐後最值得做的改變。在過去幾十年自由化和區域結盟的潮流中,歐洲共同市場和歐盟是最主要的成果和領導者。然而這個區域整合的趨勢似乎已走過頭,全球已有很多反思,而歐盟本身也已出現了很多問題,包括幾年來仍未真正解決的歐債危機(請參閱陳博志:〈歐債問題簡要架構〉,《看》雜誌,100期,2011年11月;〈歐元制度是歐債困境的根源〉,《看》雜誌,106期,2012年2月)。移民和難民問題更顯露了歐盟各國意見的分歧,以及自由化和全球化這條路並不見得該急著走太遠的現實問題(請參閱陳博志:〈全球化世界大同的理想與現實〉,《看》雜誌,165期,2016年3月)。這些背景和英國脫歐的決定有很大的關聯,歐盟若不能面對這些問題做改革,就可能再有其他會員想退出,而再一次造成衝擊和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