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為何對2016大選喪失期待?
2016年美國大選,對大多數美國人民來說,是一場毫無期待的大選。一向認為美國是上帝選中之國的美國人之所以失去興趣,只是出於兩個原因,一是選民對候選人的失望。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因其出言無狀,沒有總統樣子讓人失望;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蕊則因醜聞無窮無盡,其政治品格不被多數美國人信任。二是雙方尤其是民主黨陣營的競選手段骯髒,政治上歷來是民主黨盟友的美國主流媒體,不惜以政治正確的名義置媒體傳統職業道德於不顧。
選戰難以承受之髒
2016年美國大選過程,雙方針對競爭對手實施攻擊可謂汙穢不堪,川普的特點是大嘴巴,語言粗野、攻擊性強,經常使用「騙子」等誇張的言辭指責對手;希拉蕊陣營則抓住川普這一特點,經常斷章取義、抹黑或故意曲解川普講話的原意,將其置於不利之地。比如8月10日,川普在北卡羅來納州競選時聲稱,「希拉蕊會廢除第二修正案,她本質上想這麼做。如果她有機會任命大法官,你們甚麼也做不了。不過,擁護第二修正案的民眾或許有辦法,我不知道。」由於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就是保障持槍權利。這段講話被希拉蕊競選團隊與很多媒體直接詮釋為川普煽動選民使用暴力,甚至去暗殺希拉蕊。部分媒體甚至沒提到他前面半句「希拉蕊會廢除第二修正案」,直接截取了後半句,給讀者強烈的暗示,有的媒體標題乾脆寫成「川普暗示刺殺希拉蕊」。
在DNC電郵門事件後,美國總統候選人川普再度語不驚死人不休,在佛羅里達南部的記者會上呼籲俄羅斯駭客盡快入侵希拉蕊的電子郵件伺服器,將失蹤的33,000封郵件找回來並公諸於世,或提供給FBI參考。希拉蕊陣營則指稱,俄羅斯刻意利用駭客竊取郵件資料,試圖影響總統大選結果,並暗示川普與俄羅斯有勾結,提出的佐證是川普的競選團隊經理馬納福特(Paul Manafort)與2014年下台的親俄烏克蘭前總統維克多‧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有聯繫,馬納福特否認他收到任何沒有入帳的現金支付。這種指控雖然沒有事實根據,但大大削減了馬納福特的作用,迫使川普不得不於8月中旬重新聘請了一位新的首席執行官和新的競選團隊經理,以求扭轉川普不斷下滑的民調支持率。
由於川普的性格弱點,柯林頓陣營把川普性情當成選戰核心議題,希拉蕊反覆聲稱:「毫無疑問,川普的性情不適合成為美國總統和三軍總司令,他根本就不夠格!」據說希拉蕊投入4,800萬美元的廣告宣傳費用,從其內容來看,這錢的用途只有一個:極力渲染川普不適宜擔任總統一職。
醜聞接踵不斷,卻壓不垮希拉蕊
作為一位政治人物,希拉蕊的醜聞可謂無窮無盡,僅郵件門醜聞就出了1.0、2.0、3.0三個版本。1.0版是指希拉蕊在擔任國務卿時,沒按《聯邦檔案法》規定將她的電郵保留在國務院伺服器,違規使用個人電子郵件帳戶來處理政府事務,被發現305封郵件含有涉密內容。2.0版本是指「郵件門2.0」事件,涉及民主黨全國委員會(Democratic National Committee,簡稱DNC)操控選舉幫助希拉蕊的暗箱活動,可算是「水門事件」之後美國最大的選舉醜聞。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主席黛比‧舒爾茨(Debbie W. Schultz)不得不在DNC大會召開之前辭職,為希拉蕊承擔了責任。電郵門3.0版,則是指8月中旬美國一個法律觀察團體披露的44封電子郵件。這些郵件顯示,希拉蕊任國務卿期間,美國國務院可能受到她與丈夫創辦的柯林頓基金會影響,為基金會捐款者提供便利。
接踵而來的醜聞,加上維基解密創始人亞桑傑(Julian Paul Assange)誓言要阻斷希拉蕊的白宮之路,就連希拉蕊的眾多支持者也在擔心:未來的兩個多月裡,希拉蕊還要邁過多少道「郵件門」?
腐敗的希拉蕊得到政界背書
關於政治獻金問題,希拉蕊‧柯林頓的基金會從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國接受大筆捐贈,這些國家因不尊重女性而蒙惡名,這本該讓倡導女權的希拉蕊陷入利益衝突,但美國精英視而不見。
民主黨郵件門繼續發酵,爆出向希拉蕊的基金會政治獻金的外國機構,意料之中,沙烏地阿拉伯、卡達是大戶;大批中國企業名單也赫然在列:包括民生銀行、復星集團、阿里巴巴、壹基金、中國女權理事會、鴻海集團等中國企業和非政府組織,傳聞還有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但是,媒體認為川普的女兒與中國做生意是萬惡之罪,對於希拉蕊從中國收受政治獻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如果是別的政客,只要有上述行為的一件,肯定早就翻了船。但希拉蕊夫妻這方面的本事非同小可,居然可以讓一向以法治標榜的美國司法界繞道而行。比如在郵件門調查結果正式宣布之前,希拉蕊丈夫即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私下與美國司法部總檢察長會面,而希拉蕊的未來正取決於這位總檢察長是否要以「參與犯罪活動」的罪名起訴他妻子。當美國司法部部長林奇,這位本應該成為廉正和不公之間最後防線的最高執法官員,在違反她所在司法部的道德行為標準,特別是第14條,在未報備會見的情況下和柯林頓聊了30分鐘,事後拒絕迴避該刑事調查。
儘管公眾尤其是共和黨對此強烈不滿,一向力挺希拉蕊的《紐約時報》也發表專欄作家莫琳‧多德(Mareen Dowd)的評論〈希拉蕊汙染了歐巴馬〉,對美國總統歐巴馬全力支持希拉蕊表示不滿,但歐巴馬依然在7月27日費城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講話,稱讚希拉蕊‧柯林頓是最能勝任總統職位的候選人,能夠最好地繼承他的政治遺產。
希拉蕊的支持者也知道她的口碑不好,多項調查顯示,希拉蕊的誠信受到60%以上選民懷疑,但還是在社交媒體上巧妙勸說選民投票給希拉蕊,其說辭是:「美國人今年遇到的兩位總統候選人都不好,希拉蕊是一塊爛泥巴,川普是一坨臭屎。相比之下,我們還是選希拉蕊這塊爛泥要好得多。」這類網民被稱為「希拉蕊的五毛」,大批活躍於社交媒體上。
美國大選中的媒體站隊現象
儘管希拉蕊一再爆出各種醜聞,但美國主流左翼媒體卻不遺餘力為其掩蓋、轉移注意力和洗地。
英國《衛報》今年5月12日報導了Facebook「新聞偏見門」事件,起因是Facebook新聞組前員工洩露了一份文檔,文檔顯示,Facebook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聞發布源,每天有10億人瀏覽,但最熱門新聞的選擇並不是因為算法,而是編輯團隊操縱,推熱門新聞用「半人工」。很多人都關心這麼一個問題,就是Facebook是如何向用戶提供新聞的,Facebook對用戶的解釋是根據機器算法蒐集新聞。在「Facebook是如何確定熱門話題的?」這一問題下,Facebook給出答案是「你看到的熱門話題基於許多因素,如參與度、時效性、點讚數和用戶位置等」。
但是文件顯示,Facebook嚴重依賴一個小型編輯團隊來確定「熱門話題」板塊的內容,在PC電腦或筆記型電腦上的瀏覽器中,「熱門話題」位於新聞頁面右側。
美國現在的新聞嚴重依賴10個新聞源,分別是:BBC、CNN、福斯新聞、衛報、NBC、紐約時報、今日美國、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雅虎新聞網。在保守派看來,Facebook的新聞源大多數可標籤為左翼,也因此可以證實「Facebook通過歧視性編輯操作打壓右翼媒體」的觀點,但左翼媒體卻認為這種打壓理所當然。2016年8月9日,《紐約時報》公開發表〈新聞媒體應該如何報導川普?〉(Balance, Fairness and a Proudly Provocative Presidential Candidate),作者Jim Rutenberg認為,儘管把川普報導成一位不正常的、具有潛在危險的候選人不僅會對新聞系統造成震盪,而且可能給其對手希拉蕊‧柯林頓帶來優勢,但只要記者認為川普當選總統具有潛在危險,就應該拋棄美國新聞業在過去半個世紀(甚至更久)的傳統職業倫理,用在記者生涯中從未用過的方式來報導川普,雖然這從正常標準看是說不過去的。對川普或他的支持者來說,它可能不公平。但是新聞業不應該根據一場競選對公平的定義來衡量自己。以《紐約時報》為代表的美媒這種做法,其實是對新聞自由準則的嚴重破壞。
美國需要改變,卻被逼著接受歐巴馬遺產
據《華爾街日報》和國家廣播公司的民調,70%的美國人認為,這個國家走在一條錯誤的道路上。皮尤民調顯示美國人對目前的生活狀況並不滿意,與50年前相比,47%的人認為今天的生活狀況要差於50年前,36%的人認為生活變好了。對於將來是否會比現在更好,多數人並不看好。這種情況說明美國需要變革,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選民本應在承諾作出變革的候選人與表示守住現在的美國的候選人之間做出選擇。但很不幸,兩位候選人的政策立場已經退居次要,在民主黨與主流媒體骯髒的攻訐中,美國選民如今卻要在兩人的性情氣質是否適合當總統這二者中挑選,這使美國人對本次大選完全喪失了期待。
【本文摘自《看》雜誌第171期,更多內容請見http://www.watchinese.com】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看》雜誌 第171期)謝謝!
選戰難以承受之髒
2016年美國大選過程,雙方針對競爭對手實施攻擊可謂汙穢不堪,川普的特點是大嘴巴,語言粗野、攻擊性強,經常使用「騙子」等誇張的言辭指責對手;希拉蕊陣營則抓住川普這一特點,經常斷章取義、抹黑或故意曲解川普講話的原意,將其置於不利之地。比如8月10日,川普在北卡羅來納州競選時聲稱,「希拉蕊會廢除第二修正案,她本質上想這麼做。如果她有機會任命大法官,你們甚麼也做不了。不過,擁護第二修正案的民眾或許有辦法,我不知道。」由於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就是保障持槍權利。這段講話被希拉蕊競選團隊與很多媒體直接詮釋為川普煽動選民使用暴力,甚至去暗殺希拉蕊。部分媒體甚至沒提到他前面半句「希拉蕊會廢除第二修正案」,直接截取了後半句,給讀者強烈的暗示,有的媒體標題乾脆寫成「川普暗示刺殺希拉蕊」。
在DNC電郵門事件後,美國總統候選人川普再度語不驚死人不休,在佛羅里達南部的記者會上呼籲俄羅斯駭客盡快入侵希拉蕊的電子郵件伺服器,將失蹤的33,000封郵件找回來並公諸於世,或提供給FBI參考。希拉蕊陣營則指稱,俄羅斯刻意利用駭客竊取郵件資料,試圖影響總統大選結果,並暗示川普與俄羅斯有勾結,提出的佐證是川普的競選團隊經理馬納福特(Paul Manafort)與2014年下台的親俄烏克蘭前總統維克多‧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有聯繫,馬納福特否認他收到任何沒有入帳的現金支付。這種指控雖然沒有事實根據,但大大削減了馬納福特的作用,迫使川普不得不於8月中旬重新聘請了一位新的首席執行官和新的競選團隊經理,以求扭轉川普不斷下滑的民調支持率。
由於川普的性格弱點,柯林頓陣營把川普性情當成選戰核心議題,希拉蕊反覆聲稱:「毫無疑問,川普的性情不適合成為美國總統和三軍總司令,他根本就不夠格!」據說希拉蕊投入4,800萬美元的廣告宣傳費用,從其內容來看,這錢的用途只有一個:極力渲染川普不適宜擔任總統一職。
醜聞接踵不斷,卻壓不垮希拉蕊
作為一位政治人物,希拉蕊的醜聞可謂無窮無盡,僅郵件門醜聞就出了1.0、2.0、3.0三個版本。1.0版是指希拉蕊在擔任國務卿時,沒按《聯邦檔案法》規定將她的電郵保留在國務院伺服器,違規使用個人電子郵件帳戶來處理政府事務,被發現305封郵件含有涉密內容。2.0版本是指「郵件門2.0」事件,涉及民主黨全國委員會(Democratic National Committee,簡稱DNC)操控選舉幫助希拉蕊的暗箱活動,可算是「水門事件」之後美國最大的選舉醜聞。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主席黛比‧舒爾茨(Debbie W. Schultz)不得不在DNC大會召開之前辭職,為希拉蕊承擔了責任。電郵門3.0版,則是指8月中旬美國一個法律觀察團體披露的44封電子郵件。這些郵件顯示,希拉蕊任國務卿期間,美國國務院可能受到她與丈夫創辦的柯林頓基金會影響,為基金會捐款者提供便利。
接踵而來的醜聞,加上維基解密創始人亞桑傑(Julian Paul Assange)誓言要阻斷希拉蕊的白宮之路,就連希拉蕊的眾多支持者也在擔心:未來的兩個多月裡,希拉蕊還要邁過多少道「郵件門」?
腐敗的希拉蕊得到政界背書
關於政治獻金問題,希拉蕊‧柯林頓的基金會從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國接受大筆捐贈,這些國家因不尊重女性而蒙惡名,這本該讓倡導女權的希拉蕊陷入利益衝突,但美國精英視而不見。
民主黨郵件門繼續發酵,爆出向希拉蕊的基金會政治獻金的外國機構,意料之中,沙烏地阿拉伯、卡達是大戶;大批中國企業名單也赫然在列:包括民生銀行、復星集團、阿里巴巴、壹基金、中國女權理事會、鴻海集團等中國企業和非政府組織,傳聞還有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但是,媒體認為川普的女兒與中國做生意是萬惡之罪,對於希拉蕊從中國收受政治獻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如果是別的政客,只要有上述行為的一件,肯定早就翻了船。但希拉蕊夫妻這方面的本事非同小可,居然可以讓一向以法治標榜的美國司法界繞道而行。比如在郵件門調查結果正式宣布之前,希拉蕊丈夫即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私下與美國司法部總檢察長會面,而希拉蕊的未來正取決於這位總檢察長是否要以「參與犯罪活動」的罪名起訴他妻子。當美國司法部部長林奇,這位本應該成為廉正和不公之間最後防線的最高執法官員,在違反她所在司法部的道德行為標準,特別是第14條,在未報備會見的情況下和柯林頓聊了30分鐘,事後拒絕迴避該刑事調查。
儘管公眾尤其是共和黨對此強烈不滿,一向力挺希拉蕊的《紐約時報》也發表專欄作家莫琳‧多德(Mareen Dowd)的評論〈希拉蕊汙染了歐巴馬〉,對美國總統歐巴馬全力支持希拉蕊表示不滿,但歐巴馬依然在7月27日費城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講話,稱讚希拉蕊‧柯林頓是最能勝任總統職位的候選人,能夠最好地繼承他的政治遺產。
希拉蕊的支持者也知道她的口碑不好,多項調查顯示,希拉蕊的誠信受到60%以上選民懷疑,但還是在社交媒體上巧妙勸說選民投票給希拉蕊,其說辭是:「美國人今年遇到的兩位總統候選人都不好,希拉蕊是一塊爛泥巴,川普是一坨臭屎。相比之下,我們還是選希拉蕊這塊爛泥要好得多。」這類網民被稱為「希拉蕊的五毛」,大批活躍於社交媒體上。
美國大選中的媒體站隊現象
儘管希拉蕊一再爆出各種醜聞,但美國主流左翼媒體卻不遺餘力為其掩蓋、轉移注意力和洗地。
英國《衛報》今年5月12日報導了Facebook「新聞偏見門」事件,起因是Facebook新聞組前員工洩露了一份文檔,文檔顯示,Facebook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聞發布源,每天有10億人瀏覽,但最熱門新聞的選擇並不是因為算法,而是編輯團隊操縱,推熱門新聞用「半人工」。很多人都關心這麼一個問題,就是Facebook是如何向用戶提供新聞的,Facebook對用戶的解釋是根據機器算法蒐集新聞。在「Facebook是如何確定熱門話題的?」這一問題下,Facebook給出答案是「你看到的熱門話題基於許多因素,如參與度、時效性、點讚數和用戶位置等」。
但是文件顯示,Facebook嚴重依賴一個小型編輯團隊來確定「熱門話題」板塊的內容,在PC電腦或筆記型電腦上的瀏覽器中,「熱門話題」位於新聞頁面右側。
美國現在的新聞嚴重依賴10個新聞源,分別是:BBC、CNN、福斯新聞、衛報、NBC、紐約時報、今日美國、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雅虎新聞網。在保守派看來,Facebook的新聞源大多數可標籤為左翼,也因此可以證實「Facebook通過歧視性編輯操作打壓右翼媒體」的觀點,但左翼媒體卻認為這種打壓理所當然。2016年8月9日,《紐約時報》公開發表〈新聞媒體應該如何報導川普?〉(Balance, Fairness and a Proudly Provocative Presidential Candidate),作者Jim Rutenberg認為,儘管把川普報導成一位不正常的、具有潛在危險的候選人不僅會對新聞系統造成震盪,而且可能給其對手希拉蕊‧柯林頓帶來優勢,但只要記者認為川普當選總統具有潛在危險,就應該拋棄美國新聞業在過去半個世紀(甚至更久)的傳統職業倫理,用在記者生涯中從未用過的方式來報導川普,雖然這從正常標準看是說不過去的。對川普或他的支持者來說,它可能不公平。但是新聞業不應該根據一場競選對公平的定義來衡量自己。以《紐約時報》為代表的美媒這種做法,其實是對新聞自由準則的嚴重破壞。
美國需要改變,卻被逼著接受歐巴馬遺產
據《華爾街日報》和國家廣播公司的民調,70%的美國人認為,這個國家走在一條錯誤的道路上。皮尤民調顯示美國人對目前的生活狀況並不滿意,與50年前相比,47%的人認為今天的生活狀況要差於50年前,36%的人認為生活變好了。對於將來是否會比現在更好,多數人並不看好。這種情況說明美國需要變革,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選民本應在承諾作出變革的候選人與表示守住現在的美國的候選人之間做出選擇。但很不幸,兩位候選人的政策立場已經退居次要,在民主黨與主流媒體骯髒的攻訐中,美國選民如今卻要在兩人的性情氣質是否適合當總統這二者中挑選,這使美國人對本次大選完全喪失了期待。
【本文摘自《看》雜誌第171期,更多內容請見http://www.watchinese.com】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看》雜誌 第171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