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之言 暴露台灣政府甚麼問題?
張忠謀先生對國家如此重要,和蔡總統友情甚好,林院長更曾在其手下的企業當董事和董事長。如果政策讓張先生如此質疑,而政府乃至各界的回應仍那麼制式或空泛,政府甚至國人的溝通能力或意願恐怕有很大的問題。
張忠謀先生10月底時評論政府以「創新、就業與分配」為主軸的政策。他說成長才是關鍵,因為成長可以解決就業和分配問題,而創新和分配是相互矛盾的,創新才是分配問題的罪魁禍首。
以張忠謀先生的重要性和重大貢獻,他的評論當然引起很多回應,政府高層包括蔡總統都親自出來解釋。但很多回應都未深入問題的真相和對策,張先生的評論一陣子之後也將隨風而逝,沒能對政策和國家造成該有的正面貢獻。這是台灣政府溝通能力和誠意不足,而輿論界則缺乏真正客觀據理研析問題的風氣所致。以張先生這次所提的問題而言,我自己也曾未盡溝通之責。
16年前張忠謀的論述
張忠謀先生不是第一次講創新使分配惡化的問題。十六年前(2000年)我在經建會提出知識經濟發展方案之後,張先生在總統府月會的演講中即說知識經濟會使分配惡化。當時我並沒找他溝通,因為由他那時期的其他言論來看,他應是了解這個問題及其對策。
我當年推動知識經濟時已把理由講得很清楚,中國和其他低工資國家的興起,使我們既有產業大量外移,國際要素價格均等化的力量會把我國的工資拉低,我們若要維持較高的工資和所得,就必須要努力生產別人不會生產的東西,也就是要發展創新和知識經濟。所以創新和知識經濟是我們繼續成長的必要做法。世界在進步,別人創新我們不創新,那結果即使分配不惡化也只是大家一起窮。
我們也可看到張先生並不反對創新,他這次也說:「創新是必要的,只是要忍受分配不均的事實。」
「擴大贏者圈」就可改善分配
張先生這次沒說,但上次他已提到要加強社會安全網來面對分配可能惡化的問題。而在社會救濟之外,他當年在經建會諮詢委員會中,也引用歐盟的主張說要「擴大贏者圈」。這其實是這個問題的重點,可惜在此次的討論中張先生、政府以及評論的人似都未提到這個重點。若由這重點來看,政府推動知識經濟和創新就不是和分配相衝突或矛盾的政策。
台灣積體電路公司董事長張忠謀10月底時評論政府以「創新、就業與分配」為主軸的政策。
張忠謀先生10月底時評論政府以「創新、就業與分配」為主軸的政策。他說成長才是關鍵,因為成長可以解決就業和分配問題,而創新和分配是相互矛盾的,創新才是分配問題的罪魁禍首。
以張忠謀先生的重要性和重大貢獻,他的評論當然引起很多回應,政府高層包括蔡總統都親自出來解釋。但很多回應都未深入問題的真相和對策,張先生的評論一陣子之後也將隨風而逝,沒能對政策和國家造成該有的正面貢獻。這是台灣政府溝通能力和誠意不足,而輿論界則缺乏真正客觀據理研析問題的風氣所致。以張先生這次所提的問題而言,我自己也曾未盡溝通之責。
16年前張忠謀的論述
張忠謀先生不是第一次講創新使分配惡化的問題。十六年前(2000年)我在經建會提出知識經濟發展方案之後,張先生在總統府月會的演講中即說知識經濟會使分配惡化。當時我並沒找他溝通,因為由他那時期的其他言論來看,他應是了解這個問題及其對策。
我當年推動知識經濟時已把理由講得很清楚,中國和其他低工資國家的興起,使我們既有產業大量外移,國際要素價格均等化的力量會把我國的工資拉低,我們若要維持較高的工資和所得,就必須要努力生產別人不會生產的東西,也就是要發展創新和知識經濟。所以創新和知識經濟是我們繼續成長的必要做法。世界在進步,別人創新我們不創新,那結果即使分配不惡化也只是大家一起窮。
我們也可看到張先生並不反對創新,他這次也說:「創新是必要的,只是要忍受分配不均的事實。」
「擴大贏者圈」就可改善分配
張先生這次沒說,但上次他已提到要加強社會安全網來面對分配可能惡化的問題。而在社會救濟之外,他當年在經建會諮詢委員會中,也引用歐盟的主張說要「擴大贏者圈」。這其實是這個問題的重點,可惜在此次的討論中張先生、政府以及評論的人似都未提到這個重點。若由這重點來看,政府推動知識經濟和創新就不是和分配相衝突或矛盾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