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陣亡率超過90% 不懂失敗 怎麼會成功?

創新創業是近年的熱門話題,然而陣亡率卻超乎想像的高。只有完整了解高風險背後的真正原因,評估自身承受挫折的程度,才能把損失降到最低。尤其在東方社會,更需要「失敗教育」。

2017年失敗者年會參與者合影。XFail提供


AppWorks合夥人林之晨統計台灣前5大創業失敗原因:

1. 缺乏市場需求(42%)
2. 現金用盡(29%)
3. 錯誤的團隊(23%)
4. 售價與成本因素(18%)
5. 失去專注(13%)

不少MBA或頂尖工作的面試,很常出現這個問題:「談談你人生中最大的失敗?」

你會怎麼回答?

Bravo AI創辦人趙式隆,共同創辦台灣矽谷創業家協會。葉俊宏攝影


矽谷經驗》

失敗是創業者的必修課

創新創業是近年的熱門話題,然而殘酷的是,陣亡率卻超乎想像的高。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創業諮詢服務中心統計,一般民眾創業,一年內就倒閉的機率高達90%,存活下來的10%中,又有90%在五年內倒閉。可以撐過前五年的創業家只有1%,前五年陣亡的機率高達99%。

既然創業是「高失敗領域」,只有完整了解高風險背後的真實因素,評估自身承受挫折的程度,才能把損失降到最低。而我們需要的「失敗教育」是:「不可能不失敗」、「越早失敗越好」、「失敗是創業必修課」。

2015年,當時的科技部部長張善政計畫送新創團隊前往矽谷。當時學悅科技公司的年輕創辦人趙式隆,也被選入計畫到矽谷發展。曾是行政院青年顧問和台大創意創業學程共同創辦人的趙式隆,對這段經歷體會甚深。回台後,他與其他創業者共同發起「台灣矽谷創業家協會」,致力把矽谷的風氣帶進台灣。

「去過矽谷之後,每個人印象深刻的一定是美國對失敗這件事的正向。」趙式隆談道,在東方社會,幾乎認定失敗是負面的,陣亡的故事往往沒人愛談,也不受歡迎,創業失敗者免不了必須承擔更多的社會眼光與壓力,同時也容易讓人忽略失敗的正面意義。

從創投的角度來說,東西方的差異也很大。東方社會多半不信任曾經失敗的創業者;但在美國,只要不是有道德上的瑕疵,公司也曾經有成長,失敗越多次,投資人會更願意投給你。

風險評估》

學習前人的失敗之路

2018年4月即將邁入第四屆的「XFail失敗者年會」,即是由「台灣矽谷創業家協會」舉辦,以只演講不發問、台上台下分享自身經歷的方式舉行。趙式隆正色道:「台灣有太多新創都講成功,但給你同樣的步驟你也不會成功,可是一定會失敗的路卻是一樣的。如果我們找到一群願意分享、繳過學費的人,在知識共享下,大家不用再繳一次學費,是有價值的。」

失敗很難嚴格定義,公司倒閉、長期沒有營收、曾經發不出薪水、預期目標和現實相差很遠,都可以是失敗的樣貌,很難一概而論。對大部分人而言,「結束營運」是普遍定義的失敗,但其實在遇到困難、面臨低潮的時候,創業者可以決定要周轉、咬牙撐下去,或者馬上收手。失敗沒有共同答案,就是一個相對於成功的概念。

為甚麼了解失敗很重要?對於正準備創業的人而言,失敗者的經驗是一種風險評估,思考如果換成是你,面對負債、夥伴反目、家庭失和、失去健康、毫無個人生活、社會眼光與壓力責任等,你能不能承受?這是你想要的挑戰嗎?

對於已經創業,追求成長期的創業者來說,哪些錯誤一定得避免?如何培養自己擁有創業者的核心能力?趙式隆建議道:「當你已經開始創業,我更希望創業者先看到接下來要走的路,心裡有個準備,或做點防範。成功雖然不可複製,但失敗的原因卻大同小異。失敗者年會的整體設計很正向積極,大家可以思考,你再做一次怎麼樣比較好?怎麼用正向態度站起來。」

所以,想要創業「成功」,必須先學會「失敗」這堂課。以下即介紹電子商務社團TeSA共同創辦人周振驊以及快豹科技的創辦人張國基,他們分別修了甚麼「失敗學分」,又從中汲取了甚麼「成功養分」。

【本文選自《看》雜誌第188期,更多內容請見http://www.watchinese.com】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看》雜誌 第188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