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榮明打造「水顏木房」 用舊木家具提煉台灣鄉土美學
從早期對木作家具的熱愛,到下定決心無論如何要撐下去,魏榮明在幾年的創作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家具正是「台灣鄉土美學的原生樣貌」,希望除了鄉村風、北歐風的家具,台灣人也可以有其他選擇。
水顏木房小檔案
水顏木房以舊木創作為主,其核心為「舊木再生,手作情懷」,主要業務為情境規劃,以及家具客製。
2017年,開始推動「常民木工運動」,開辦木工課程,推展常民美學,期許「把木工還給雙手」,「以自己的程度,用自己的雙手,做自己的家具。」並且希望參與者也能感受到木作所帶來的感動與喜悅。
共融協作音樂獎座
這是針對A Cappella人聲合唱所製作的音樂獎座。該人聲合唱的特色是以人聲模擬樂器,每一個人的聲音共融協作,組成了豐富的組合。魏榮明運用舊木料表述其形式與核心精神,獎座取材舊窗框料,本身帶有的痕跡、色澤,猶如每個合唱者獨特的嗓音。單看一個部件時,充滿缺陷與不足,但是組合起來之後,呈現出共融時具有的美的張力。
* * *
近幾年來,「水顏木房」在木工家具領域頗負盛名,不少愛好者會專門驅車至工房參觀、訂製家具。座落於桃園市中壢區鄉間的水顏木房,往往令經過的人驚詫:鄉野田間如何會有一所規模如此宏大、蘊含文化的手作木工房!
推開工房木門,偌大的展覽空間裡,土牆與樸拙的舊木再生家具,在自然光影的襯托下,顯得寧靜、自在,交融出台灣農村獨有的韻味。這些從老房子拆卸下來與木材廠的舊木料,透過工房主人魏榮明的慧眼與雙手,呈現出不同的樣貌與拙趣。舊木的風華、美感與養分,被淋漓盡致地體現在水顏家具上。
36歲的人生突變》
從兒童繪畫家教轉成木作職人
2004年,36歲的魏榮明脫離了原本美術老師的生涯軌跡,跳躍式地跨足木作,用他的話講,他「突變」了。之前年輕時只有3個月釘做木箱經驗的他,篤定下半輩子要沉浸到木工家具裡。他相信,只要一輩子讓他做木工,他就會很快樂並且靠創作生活下去。那年7月,他用自己繪畫創作時的筆名「水顏」,成立了工作室,租了一個20坪的鐵皮車庫,就此展開家具創作生涯。
早期因為沒有受過木作訓練的基本功,魏榮明製作家具時頻頻出錯;也因為舊木料的不完整,遂發展出獨創的拼貼風格,意外地使這些舊木家具既時尚又樸拙,展現出有別於一般家具的原創美感。彷彿伯樂與千里馬的相遇,魏榮明與舊木是一段成就彼此的浪漫故事,也是一個非典型木作職人的奮鬥篇章。
目前的水顏木房擁有一座350坪的工房,以及70坪加10坪的展覽空間。魏榮明擔任設計總監帶領其他7名工作人員,支應整個工房的運作。對於現今台灣木作工房而言,水顏的規模可謂大膽。
全心投入》
情懷很浪漫 做法很務實
從事木作初期,道路異常崎嶇。既非木工出身,更沒有資金,魏榮明擁有的只是木工帶給他的巨大熱情。他感性地說:「毫不保留把家具做好,全心投入所帶來的喜悅甚至是一種感激,覺得自己怎麼會這麼幸福呢?」這種心境從來沒有轉變過。「只要能夠讓我接觸木料,讓我有足夠的時間做它,讓我有個空間,我就覺得自己像活在天堂裡面,沒有比這更快樂的事了。」
內心的那股熱誠如何延續下去?情懷很浪漫,做法很務實。他清楚自己的優勢與缺點,想辦法在創意、設計、空間規劃上去發揮。他了解自己既不是工藝者也不是匠師,憑藉的是「雙手的本能,加上對木頭的熱情、對於美的敏感度。」
魏榮明首先在鶯歌利用舊木料「以有限的資源創造動人的作品」,所做的木台、木座,成為陶藝品的絕佳陪襯。一年半後,他搬到另一個100坪的鐵皮屋,開始第二階段的營運工作:客製化家具、空間設計。只要能讓水顏存活下去,即便再小的板凳訂做,他都接受。一定要把這件事情做下去的強度,讓他沒有停損點。「再窮、再苦,都想要把這段路爬過去。」
為了推廣業務,魏榮明白天辛苦完成訂製家具的製作,晚上寫部落格、經營粉絲頁,把作品拍照、上架。逐漸地,水顏家具吸引到一些「性情溫和自然、喜歡質樸,不要求精緻、過度人工化」的人士。魏榮明說:「他們有種對家具的質樸需求,始終找不到符合需要的家具。當他們找到水顏時就很開心,水顏提供的舊木家具養分剛好是他們需要的。」
逆境求生》
意外業務度過難關 友人雪中送炭
沒有木工背景,卻讓舊木再生,創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具,魏榮明的實力受到肯定。2009年,水顏木房受委託製作馬英九當選總統後,在板橋林家花園與馬友友會談時的坐椅。僅3天的時間,魏榮明完成一組太師椅,質樸有分量的座椅,完全融入了古色古香的情境中。
自此水顏木房漸漸吸引了大量媒體的注意。隨著知名度的打開,接單數量增加,水顏木房的營運也逐漸上軌道,但並非自此一帆風順。
房市慘淡,經濟不景氣,一般家具業者都經營得很辛苦,何況手作家具業?但這無礙於對舊木家具的那股癡情。
魏榮明與太太將物質慾望降到最低。同甘共苦的魏太太淡然處之:「每天就在生活細節中覺察自己的靈性,如何從容、寧靜、溫暖地去面對一切困難。」回歸到內在,保有樂觀,讓他們能在心靈上度過艱難,「只要我們肯做,只要我們努力執行我們正確的方向,去付出、去分享,相信天無絕人之路。」
財務上,水顏木房常常因一次次的意外業務而度過難關。由於朋友、客戶的雪中送炭,魏榮明感受到他們對他的器重與肯定。「我跟他們求助的時候,他們慷慨伸出援手,扶我一把,讓我順利度過財務的困境。他們並沒有要我回報甚麼,只是鼓勵我堅持下去,一定可以做得更好。打從心底感受到他們對我的器重與善意。」
「很深刻的一個感觸,那麼多朋友在背後把我做出來的成績放在心裡面,當我過不去的時候,他們願意扶我一把,這是我一直感懷在心的。」談到整個歷程的艱辛,始終雲淡風輕、幽默詼諧的魏榮明,獨獨在這個時刻,哽咽了聲音。
堅守擂台》
繼續撐持 為了實現未來的可能性
魏榮明中年轉換跑道,在缺乏各種條件的情況下,水顏木房成立至今14年來,不僅小有名氣,且人事規模最高曾達28人,不可不謂台灣家具界的奇蹟。魏榮明形容自己:「其實早已在經營的擂台上被打趴了好幾次,外面擔架都已經準備好了,但到第9秒又爬起來了,始終沒有被抬出去。爬起來後再跟觀眾揮揮手,然後回頭繼續挨揍。」
十多年的堅持,水顏木房算是開花結果,讓人們看到一個手工木作家具的奇蹟。魏榮明把自己定義為「荒地裡的野生種子」,他希望他的經歷能夠「讓年輕人看到可能」:「荒地意味著沒有資源條件的前提下,種子必須自己找地方發芽,自己長出小樹,還想要變成一棵大樹,一座森林。」
從早期對木作家具的熱愛,到下定決心無論如何要撐下去,魏榮明在幾年的創作中,逐步奠定自己對木作家具更深刻的體會。他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家具正是「從台灣鄉土養分中提煉美學的原生樣貌」,希望除了歐美鄉村風、北歐簡約風的家具,台灣人也可以有其他選擇。透過水顏的家具,魏榮明希望讓台灣人「對自己的農鄉美學產生自覺與自信」。
「舊木再生、職人共好」的願景是另一個支撐他走到底的動力。近年來,魏榮明最想做的是成立「職人聚落」,在這個聚落裡,進駐陶、木、金、布等各式職人,聚落本身提供平台,職人在平台資源中共好共榮,然後產出有養分的手作品。他期許把農鄉既有資源提煉成一種美學體系,讓人們來感受與被滋養。
「為甚麼經營的那麼辛苦,卻還是想要背著這個殼繼續走下去?」他覺得自己是個只看到美善結果的傻瓜,模糊於過程的諸多困難,一路上還有那麼多貴人在支持著他。雖然吃了很多苦頭,可是總有個畫面在心裡推使他一路淌過去:「就像唐僧取經,一路上雖然有很多艱難困頓,但看到的始終是那個最高可能性的未來……」
【本文摘選自《看》雜誌第191期,更多內容請見http://www.watchinese.com】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看》雜誌 第191期)謝謝!
與其說魏榮明是木作家具職人,他更像是透過家具傳遞文化、養分的文化人。
水顏木房小檔案
水顏木房以舊木創作為主,其核心為「舊木再生,手作情懷」,主要業務為情境規劃,以及家具客製。
2017年,開始推動「常民木工運動」,開辦木工課程,推展常民美學,期許「把木工還給雙手」,「以自己的程度,用自己的雙手,做自己的家具。」並且希望參與者也能感受到木作所帶來的感動與喜悅。
座落於桃園市中壢區鄉間的水顏木房。
共融協作音樂獎座
這是針對A Cappella人聲合唱所製作的音樂獎座。該人聲合唱的特色是以人聲模擬樂器,每一個人的聲音共融協作,組成了豐富的組合。魏榮明運用舊木料表述其形式與核心精神,獎座取材舊窗框料,本身帶有的痕跡、色澤,猶如每個合唱者獨特的嗓音。單看一個部件時,充滿缺陷與不足,但是組合起來之後,呈現出共融時具有的美的張力。
* * *
近幾年來,「水顏木房」在木工家具領域頗負盛名,不少愛好者會專門驅車至工房參觀、訂製家具。座落於桃園市中壢區鄉間的水顏木房,往往令經過的人驚詫:鄉野田間如何會有一所規模如此宏大、蘊含文化的手作木工房!
推開工房木門,偌大的展覽空間裡,土牆與樸拙的舊木再生家具,在自然光影的襯托下,顯得寧靜、自在,交融出台灣農村獨有的韻味。這些從老房子拆卸下來與木材廠的舊木料,透過工房主人魏榮明的慧眼與雙手,呈現出不同的樣貌與拙趣。舊木的風華、美感與養分,被淋漓盡致地體現在水顏家具上。
36歲的人生突變》
從兒童繪畫家教轉成木作職人
2004年,36歲的魏榮明脫離了原本美術老師的生涯軌跡,跳躍式地跨足木作,用他的話講,他「突變」了。之前年輕時只有3個月釘做木箱經驗的他,篤定下半輩子要沉浸到木工家具裡。他相信,只要一輩子讓他做木工,他就會很快樂並且靠創作生活下去。那年7月,他用自己繪畫創作時的筆名「水顏」,成立了工作室,租了一個20坪的鐵皮車庫,就此展開家具創作生涯。
早期因為沒有受過木作訓練的基本功,魏榮明製作家具時頻頻出錯;也因為舊木料的不完整,遂發展出獨創的拼貼風格,意外地使這些舊木家具既時尚又樸拙,展現出有別於一般家具的原創美感。彷彿伯樂與千里馬的相遇,魏榮明與舊木是一段成就彼此的浪漫故事,也是一個非典型木作職人的奮鬥篇章。
目前的水顏木房擁有一座350坪的工房,以及70坪加10坪的展覽空間。魏榮明擔任設計總監帶領其他7名工作人員,支應整個工房的運作。對於現今台灣木作工房而言,水顏的規模可謂大膽。
水顏木房的舊木家具在自然光影的襯托下,顯得寧靜、自在,交融出台灣農村獨有的韻味。
全心投入》
情懷很浪漫 做法很務實
從事木作初期,道路異常崎嶇。既非木工出身,更沒有資金,魏榮明擁有的只是木工帶給他的巨大熱情。他感性地說:「毫不保留把家具做好,全心投入所帶來的喜悅甚至是一種感激,覺得自己怎麼會這麼幸福呢?」這種心境從來沒有轉變過。「只要能夠讓我接觸木料,讓我有足夠的時間做它,讓我有個空間,我就覺得自己像活在天堂裡面,沒有比這更快樂的事了。」
內心的那股熱誠如何延續下去?情懷很浪漫,做法很務實。他清楚自己的優勢與缺點,想辦法在創意、設計、空間規劃上去發揮。他了解自己既不是工藝者也不是匠師,憑藉的是「雙手的本能,加上對木頭的熱情、對於美的敏感度。」
魏榮明首先在鶯歌利用舊木料「以有限的資源創造動人的作品」,所做的木台、木座,成為陶藝品的絕佳陪襯。一年半後,他搬到另一個100坪的鐵皮屋,開始第二階段的營運工作:客製化家具、空間設計。只要能讓水顏存活下去,即便再小的板凳訂做,他都接受。一定要把這件事情做下去的強度,讓他沒有停損點。「再窮、再苦,都想要把這段路爬過去。」
為了推廣業務,魏榮明白天辛苦完成訂製家具的製作,晚上寫部落格、經營粉絲頁,把作品拍照、上架。逐漸地,水顏家具吸引到一些「性情溫和自然、喜歡質樸,不要求精緻、過度人工化」的人士。魏榮明說:「他們有種對家具的質樸需求,始終找不到符合需要的家具。當他們找到水顏時就很開心,水顏提供的舊木家具養分剛好是他們需要的。」
逆境求生》
意外業務度過難關 友人雪中送炭
沒有木工背景,卻讓舊木再生,創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具,魏榮明的實力受到肯定。2009年,水顏木房受委託製作馬英九當選總統後,在板橋林家花園與馬友友會談時的坐椅。僅3天的時間,魏榮明完成一組太師椅,質樸有分量的座椅,完全融入了古色古香的情境中。
自此水顏木房漸漸吸引了大量媒體的注意。隨著知名度的打開,接單數量增加,水顏木房的營運也逐漸上軌道,但並非自此一帆風順。
房市慘淡,經濟不景氣,一般家具業者都經營得很辛苦,何況手作家具業?但這無礙於對舊木家具的那股癡情。
魏榮明與太太將物質慾望降到最低。同甘共苦的魏太太淡然處之:「每天就在生活細節中覺察自己的靈性,如何從容、寧靜、溫暖地去面對一切困難。」回歸到內在,保有樂觀,讓他們能在心靈上度過艱難,「只要我們肯做,只要我們努力執行我們正確的方向,去付出、去分享,相信天無絕人之路。」
財務上,水顏木房常常因一次次的意外業務而度過難關。由於朋友、客戶的雪中送炭,魏榮明感受到他們對他的器重與肯定。「我跟他們求助的時候,他們慷慨伸出援手,扶我一把,讓我順利度過財務的困境。他們並沒有要我回報甚麼,只是鼓勵我堅持下去,一定可以做得更好。打從心底感受到他們對我的器重與善意。」
「很深刻的一個感觸,那麼多朋友在背後把我做出來的成績放在心裡面,當我過不去的時候,他們願意扶我一把,這是我一直感懷在心的。」談到整個歷程的艱辛,始終雲淡風輕、幽默詼諧的魏榮明,獨獨在這個時刻,哽咽了聲音。
堅守擂台》
繼續撐持 為了實現未來的可能性
魏榮明中年轉換跑道,在缺乏各種條件的情況下,水顏木房成立至今14年來,不僅小有名氣,且人事規模最高曾達28人,不可不謂台灣家具界的奇蹟。魏榮明形容自己:「其實早已在經營的擂台上被打趴了好幾次,外面擔架都已經準備好了,但到第9秒又爬起來了,始終沒有被抬出去。爬起來後再跟觀眾揮揮手,然後回頭繼續挨揍。」
十多年的堅持,水顏木房算是開花結果,讓人們看到一個手工木作家具的奇蹟。魏榮明把自己定義為「荒地裡的野生種子」,他希望他的經歷能夠「讓年輕人看到可能」:「荒地意味著沒有資源條件的前提下,種子必須自己找地方發芽,自己長出小樹,還想要變成一棵大樹,一座森林。」
從早期對木作家具的熱愛,到下定決心無論如何要撐下去,魏榮明在幾年的創作中,逐步奠定自己對木作家具更深刻的體會。他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家具正是「從台灣鄉土養分中提煉美學的原生樣貌」,希望除了歐美鄉村風、北歐簡約風的家具,台灣人也可以有其他選擇。透過水顏的家具,魏榮明希望讓台灣人「對自己的農鄉美學產生自覺與自信」。
「舊木再生、職人共好」的願景是另一個支撐他走到底的動力。近年來,魏榮明最想做的是成立「職人聚落」,在這個聚落裡,進駐陶、木、金、布等各式職人,聚落本身提供平台,職人在平台資源中共好共榮,然後產出有養分的手作品。他期許把農鄉既有資源提煉成一種美學體系,讓人們來感受與被滋養。
「為甚麼經營的那麼辛苦,卻還是想要背著這個殼繼續走下去?」他覺得自己是個只看到美善結果的傻瓜,模糊於過程的諸多困難,一路上還有那麼多貴人在支持著他。雖然吃了很多苦頭,可是總有個畫面在心裡推使他一路淌過去:「就像唐僧取經,一路上雖然有很多艱難困頓,但看到的始終是那個最高可能性的未來……」
【本文摘選自《看》雜誌第191期,更多內容請見http://www.watchinese.com】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看》雜誌 第191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