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斷頭台」陰影
多次犯罪入獄的黑人慣犯佛洛伊德(George Floyd)被白人警察執法不當致死,導致美國爆發「黑命貴」(Black Lives Matter)抗議運動至今已三個月,多個城市發生打砸搶燒,甚至生命損失。美國是人類第一個民主國家,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憲政制度,而且有全世界最強大的軍隊,曾打敗精銳的納粹軍團和日本皇軍,贏得二戰和冷戰等,怎麼可能對付不了街頭暴徒?發生了什麼「故障」?稍作深究,就可看出左派的根源性,是它美麗口號的欺騙性帶來的嚴重危害。
西方的左右派概念是較晚的事。保守主義的確立和興起,發生在二百多年前的法國大革命時代,當時英國思想家柏克(Edmund Burke)寫了長篇檄文《法國革命論》,痛批以革命名義無法無天、濫殺無辜,推崇和強調傳統、秩序。柏克後被視為保守主義鼻祖。法國大革命的領導者羅伯斯比(Maximilien de Robespierre)、馬拉(Jean-Paul Marat)、丹東(Georges Jacques Danton)們成為左派的濫觴。
Conservatism被譯成「保守主義」易引起誤解,因中文的「保守」一般指守舊、落後。其實應譯為「傳統主義」。因它的核心價值是尊重傳統、法治、秩序、程序、道德、常識等等。而相對的左派liberal被譯為「自由派」更不準確,其實應是「激進派」,因為他們要一攬子全盤改造社會,也就是要「砸爛國家機器」,天翻地覆,而且為目的不擇手段。
左派口號迷惑知識分子
法國大革命就是典型,要摧毀社會原有架構,不僅把國王皇后都送上斷頭台,還搗毀教堂,殺教士,要把整個體制「推倒重來」。手段則是暴力,隨意逮捕、斬頭。最後連大革命的主要領袖們也被送上斷頭台。這樣一場血腥,在被視為有悠久人文精神和文化的法蘭西怎麼能發生?怎麼能行得通?問題就在於,它不是高舉暴力、屠殺、斬頭的旗幟,而是高喊「自由、平等、博愛」這些美麗動聽、感人的口號,高舉左派鼻祖盧梭的「公意」(General will)的宗旨。什麼是「公意(民意)」?這種抽象概念,沒有法治、憲政的保障,最後就是誰拿到最高權力,誰就代表「公意」,誰就有權把別人送上斷頭台。
今天美國的黑命貴運動,左派民主黨及支持者,繼承了法國大革命政治正確的漂亮口號和所謂代表公意(民意),也是用這種政治騙術煽動民眾。在今年美國民主黨全國黨代會上,拜登等人的演講,幾乎都是羅伯斯比式的漂亮動聽的政治口號:什麼美國處於黑暗時期,我們要帶領人民走向光明;美國處於六十年代以來最嚴重種族不平等,我們會帶來平等博愛;愛能戰勝恨,光明能戰勝黑暗,我們反映人民心聲(公意)等等美麗的大空話。
激進主義的特點:為目的不擇手段
但僅僅有美麗口號,沒有掌握權力,法國大革命也無法繼續。當時國王同意召開170多年都未有過的「三級會議」(教士、貴族、平民等三個等級的一千多名代表每人有一票),結果本應是保守派的天主教神職人員,多數卻倒向了羅伯斯比們的所謂平民(610名平民代表絕大多數是律師),因天主教作為原教旨基督教,更熱衷平等、均貧富、甚至反商反富,所以他們更容易跟左派合拍,結果他們形成了多數,由此法國大革命等於拿到「授權書」。等到斷頭台設在教會門口時,教士們驚醒驚恐了,但為時已晚,刀斧手們已拿到權力,天主教們也成了革命犧牲品。
今天美國發生的騷亂,所以能持續這麼久,也有這種原因,因發生打砸搶燒殺的城市,全部是左派民主黨掌權(市長甚至包括州長),他們不派警察去執法、制裁暴徒,反而支持「黑命貴」中的反美暴力團體「安提法」(Antifa)的口號「取消警察」。全世界無論民主還是專制國家,哪裡都得有警察。沒有警察就等於讓暴力決定一切。這麼淺顯的常識左派民主黨的市長州長,包括政治要角歐巴馬、拜登、希拉蕊、賀錦麗(拜登副手)難道不懂嗎?他們當然懂。但黑命貴運動導致社會騷亂、秩序混亂、治安惡化,他們就可把這些算到川普總統和共和黨身上,就可乘機在11月大選中幹掉川普,拿回白宮,重獲權力。
無論是法國的羅伯斯比們,還是美國的拜登、賀錦麗們,共同點都是為了權力而不擇手段。同時都用最動聽的美麗口號迷惑人心。尤其左翼知識分子在其中起到特殊的壞作用。「斷頭台」所以能豎起,被羅伯斯比們視為「導師」的盧梭起到重要作用,當然還有其他左派知識人推波助瀾。法國作家雨果在他的代表作《九三年》(Ninety-Three)中就用主人公老伯爵的口痛斥說,「沒有盧梭,沒有伏爾泰(也是大革命鼓吹者),法國大革命就不至於發生。……一切都是那些爛文人和壞詩人引起的。」而今天在美國的左派騷亂,也主要得到《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CNN》等左派媒體和知識分子的煽動、蠱惑、鳴鑼開道。
西方的左右派概念是較晚的事。保守主義的確立和興起,發生在二百多年前的法國大革命時代,當時英國思想家柏克(Edmund Burke)寫了長篇檄文《法國革命論》,痛批以革命名義無法無天、濫殺無辜,推崇和強調傳統、秩序。柏克後被視為保守主義鼻祖。法國大革命的領導者羅伯斯比(Maximilien de Robespierre)、馬拉(Jean-Paul Marat)、丹東(Georges Jacques Danton)們成為左派的濫觴。
Conservatism被譯成「保守主義」易引起誤解,因中文的「保守」一般指守舊、落後。其實應譯為「傳統主義」。因它的核心價值是尊重傳統、法治、秩序、程序、道德、常識等等。而相對的左派liberal被譯為「自由派」更不準確,其實應是「激進派」,因為他們要一攬子全盤改造社會,也就是要「砸爛國家機器」,天翻地覆,而且為目的不擇手段。
左派口號迷惑知識分子
法國大革命就是典型,要摧毀社會原有架構,不僅把國王皇后都送上斷頭台,還搗毀教堂,殺教士,要把整個體制「推倒重來」。手段則是暴力,隨意逮捕、斬頭。最後連大革命的主要領袖們也被送上斷頭台。這樣一場血腥,在被視為有悠久人文精神和文化的法蘭西怎麼能發生?怎麼能行得通?問題就在於,它不是高舉暴力、屠殺、斬頭的旗幟,而是高喊「自由、平等、博愛」這些美麗動聽、感人的口號,高舉左派鼻祖盧梭的「公意」(General will)的宗旨。什麼是「公意(民意)」?這種抽象概念,沒有法治、憲政的保障,最後就是誰拿到最高權力,誰就代表「公意」,誰就有權把別人送上斷頭台。
今天美國的黑命貴運動,左派民主黨及支持者,繼承了法國大革命政治正確的漂亮口號和所謂代表公意(民意),也是用這種政治騙術煽動民眾。在今年美國民主黨全國黨代會上,拜登等人的演講,幾乎都是羅伯斯比式的漂亮動聽的政治口號:什麼美國處於黑暗時期,我們要帶領人民走向光明;美國處於六十年代以來最嚴重種族不平等,我們會帶來平等博愛;愛能戰勝恨,光明能戰勝黑暗,我們反映人民心聲(公意)等等美麗的大空話。
激進主義的特點:為目的不擇手段
但僅僅有美麗口號,沒有掌握權力,法國大革命也無法繼續。當時國王同意召開170多年都未有過的「三級會議」(教士、貴族、平民等三個等級的一千多名代表每人有一票),結果本應是保守派的天主教神職人員,多數卻倒向了羅伯斯比們的所謂平民(610名平民代表絕大多數是律師),因天主教作為原教旨基督教,更熱衷平等、均貧富、甚至反商反富,所以他們更容易跟左派合拍,結果他們形成了多數,由此法國大革命等於拿到「授權書」。等到斷頭台設在教會門口時,教士們驚醒驚恐了,但為時已晚,刀斧手們已拿到權力,天主教們也成了革命犧牲品。
今天美國發生的騷亂,所以能持續這麼久,也有這種原因,因發生打砸搶燒殺的城市,全部是左派民主黨掌權(市長甚至包括州長),他們不派警察去執法、制裁暴徒,反而支持「黑命貴」中的反美暴力團體「安提法」(Antifa)的口號「取消警察」。全世界無論民主還是專制國家,哪裡都得有警察。沒有警察就等於讓暴力決定一切。這麼淺顯的常識左派民主黨的市長州長,包括政治要角歐巴馬、拜登、希拉蕊、賀錦麗(拜登副手)難道不懂嗎?他們當然懂。但黑命貴運動導致社會騷亂、秩序混亂、治安惡化,他們就可把這些算到川普總統和共和黨身上,就可乘機在11月大選中幹掉川普,拿回白宮,重獲權力。
無論是法國的羅伯斯比們,還是美國的拜登、賀錦麗們,共同點都是為了權力而不擇手段。同時都用最動聽的美麗口號迷惑人心。尤其左翼知識分子在其中起到特殊的壞作用。「斷頭台」所以能豎起,被羅伯斯比們視為「導師」的盧梭起到重要作用,當然還有其他左派知識人推波助瀾。法國作家雨果在他的代表作《九三年》(Ninety-Three)中就用主人公老伯爵的口痛斥說,「沒有盧梭,沒有伏爾泰(也是大革命鼓吹者),法國大革命就不至於發生。……一切都是那些爛文人和壞詩人引起的。」而今天在美國的左派騷亂,也主要得到《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CNN》等左派媒體和知識分子的煽動、蠱惑、鳴鑼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