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愛競爭 女人愛和平?

實驗經濟學在近年來愈發興盛,給經濟學研究注入了新的方向與活力。研究者除了可以透過「隨機控制實驗」(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來估計各種政策效果、變數之間的因果關係之外,也可以透過讓受試者參與實驗來衡量個人的各種偏好與態度,而這些都是傳統調查無法取得的訊息。

在這些偏好與態度的變數中,有一項變數──競爭意願(Willingness to Compete),廣泛受到重視。基本上,學者們用這個變數來衡量一個人對競爭的偏好程度。

「競爭意願」之所以受到重視,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研究者普遍發現男性與女性在競爭意願上呈現出顯著的差異,而這樣的差異可能會使男女選擇不同的職業,進而導致男女在平均薪資上的差異。

然而,研究者總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那麼,男性為何比較愛競爭呢?這是天性,還是後天環境造成的?如果有後天的因素,那是否可以透過某些方式增加女性的競爭意願,並進一步降低男女薪資的差異?

經濟學家如何衡量「競爭意願」

首先,「競爭意願」是一個很抽象的東西,到底要如何衡量呢?Muriel Niederle和Lise Vesterlund是率先透過實驗方法來衡量競爭意願的兩位經濟學家。

她們招募了80位志願受試者,包括40名女性與40名男性,讓他們進行三輪測試。每一輪測試的內容都是一組加法測驗,將五個兩位數字加起來(下圖是一個範例),限定5分鐘答題,答對的題目愈多則分數愈高。第一輪測試是按件計酬,每答對一個題目就給0.5美元,答對愈多獎勵愈多。



第二輪則是將所有的參與者隨機分成20組,每組4人,還是進行一樣的加法測試,但這次獎勵的方法變成只有組內4人得分最高的人拿到獎勵,而且是每答對一題就給2美元,獎勵的額度是第一輪案件計酬的4倍。

第三輪測試則是讓所有人自由選擇按件計酬或是分組競賽,並且在大家決定前先對個別受試者公布前兩輪他們自己的成績與獎勵。選擇按件計酬的人重複第一輪測試,而選擇分組競賽的人則重複第二輪測試。

實驗的結果發現,在前兩輪測試中,男女的平均得分並未呈現出顯著的差別,這顯示了男性、女性在加法計算能力上並沒有太大差別。

然而,進入第三輪測試時,選擇分組競賽的女性只有35%,連男性的73%的一半都不到。由於男女在前兩輪得分上並沒有顯著差異,這個選擇差異反映出來的是女性在態度上偏向避免競爭,而男性則會偏向參與競爭。

這篇研究充分顯示出實驗經濟學的優點:傳統的各種調查資料裡沒有任何資訊可以用來評量競爭意願,或其他個人的態度或偏好,但實驗研究卻辦到了。

如何讓女性提高「競爭意願」

進一步可以問的問題是:男女在競爭意願上的差異是如何造成的?以及什麼樣的因素可以改變這種差異?Dany Kessel、Johanna Mollerstrom與Roel van Veldhuizen等三位經濟學家,則透過更細緻的實驗來探討這個議題。

他們在德國與瑞典招募了受試者來重複Niederle和Vesterlund的實驗,但加進了一個新的元素──訊息干涉(Information Intervention)。他們的實驗雖然在步驟上比較複雜一點,但基本上也跟上述三個階段的架構類似,只是在最後一輪(讓受試者選擇按件計酬,還是競爭模式)測試之前,對男女受試者揭露了一段文字訊息,訊息中說明過去類似的測試中男性選擇競爭模式的比例較高,而且不論男女,如果他們選擇了競爭模式,所得到的平均報酬會更高。

三位研究者的結果顯示,只是一個簡單的訊息揭露,就使得女性選擇競爭模式的比例顯著增加,因而減少了兩性在競爭意願上的差異。另外,他們也發現這個訊息揭露改變了原本打算選擇按件計酬模式的女性,讓其中計算能力很強的女性最終改選了競爭模式,因此提高了最終進入競爭模式女性的平均能力,使得女性在競賽中獲勝的機率增加。

小成本大收益

這篇研究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原來一個簡單的訊息就足以改變女性的決策,達到提高女性競爭意願的效果。這簡直為學者與政府提供了一個成本非常低的方式來降低男女差異。

作者們同時也指出,或許類似的「訊息干涉」效果也會在其他的性別差異面向上出現,例如:平均而言更多女性選擇了薪資低的職業,導致了勞動市場上男女平均薪資的差異難以縮減。又例如:在選擇大學主修時,比較少女生會選擇修讀(指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即理工科)相關的領域,然而這些專業通常是能帶來更高收入的職業。或許更多訊息的揭露可以縮小這些性別差異。


【本文摘自《看》雜誌第235期,更多內容請見http://www.watchinese.com】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看》雜誌 第235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