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選擇

有一天柏拉圖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蘇格拉底叫柏拉圖到花園去摘一朵最美的玫瑰花回來。但只准摘一次,且不得回頭。

花園是直線的,錯過花朵就看不到了。聰明的柏拉圖早知此花園只有8朵玫瑰,他用策略提高他摘到最美玫瑰的機率,前3朵玫瑰當成參考品,如果下1朵玫瑰比前3朵都美,就要馬上摘下不要猶豫。人生,就像機率遊戲,如何在未知下選出最美的玫瑰?如何用機率理解人生的排列組合?上述例子是台大學生林鼎棋、魏振宇及黃俊衡設計的機率問題,也代表這個世代對人生選擇題的想法。

人人都在苦惱人生,但如何談人生?文學大師余秋雨說,人生20歲,是尖利嘶鳴,因為身上壓了太多的重量,年輕人力氣不夠,尖利批判,要證明自己的存在;30歲,人生開始承擔重量,要指揮很多的生命,又要為生命負責,但這個階段的體會卻是有生以來第一次孤立無援。

這個世代正進入「格差社會」。格差社會,是日本社會學者山田昌弘提出的關鍵字,代表這個世代年輕人的集體現象──升不了職、買不起房、結不了婚。「白努力」一族,更造成社會階層的不流動,在世俗眼光下,變成人生勝利組及失敗組二分,更衍生出貧者益貧、富者益富、中產階層消失的M型、甚至L型社會。

20歲尖利嘶鳴到30歲承擔重量,從來就是每個世代的青春。「格差世代」難道就沒有這樣的權利嗎?格差世代落入的成功,是舊世界的線性成功,人生邏輯是,好好念書就有好工作,有好工作就有好家庭,有好家庭就有好人生,這種從A到B再到C,如果沒有什麼意外,一切都是安全的、可安排的。

但是格差社會既然走到M型或L型盡頭,代表過去工作、財富人生勝利組信仰的成功,已出現結構性斷軌。如果你還在ABC線性思考裡找答案,可能很難有解。

現實打破了你的魚缸,看似惶惶,但如果舊世界已去,將你放生大海,代表你有更多的選擇自由,「格差世代」必須理解的全新命題是:你如何重新定義成功?如何重新想像你的人生?定義你想要什麼,用機率聰明選擇人生?

選擇自由的年代,沒有標準答案

過去我們熟悉有標準答案的世界,那是因為來自學校幾何證明、理化解題強調的科學思考。其實在「人生」這件事上是哲學思考,根本沒有標準答案。

一旦沒有了標準答案,你該怎麼定義你的價值觀?經濟成長真的無極限嗎?工作只有魯蛇和溫拿嗎?財富多少才夠?社會一定要走線性安全路線嗎?政治難道也只分藍綠不分正義嗎?

第3選擇,代表了這個時代另一種重量:

工作——選擇的自由
既然過去安全穩定的成長路線不再,沒有舊路也代表眼前充滿選擇自由,6種新的組合人生誕生。

愛情——聽見心跳聲 不相信愛情又渴望愛
情,碎片式愛情,其實愛從未改變,只是你忘了心跳。

財富——擺脫相對貧窮 M型社會,看似沒
有能力負擔五子登科,但是去除了財富絕對值的負擔,反而讓人珍惜相對幸福的追求。

社會——社會學之眼 以為經濟可以改善社
會問題?以為民主可以解決獨裁?權力資本化,反讓公民的社會學之眼提前出現。

政治——錢買不到的東西 當政治為利益
服務,政客只會二分,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是錢買不到的東西。

但從No Choice 到Choose No,最怕你不知道要什麼?

後功利社會,有沒有第3種可能?

開放性選擇,就像大海一樣。捷克前總理也是文學家哈維爾有個比喻,選擇自由,一開始像跳進大海裡,無邊無際自由自在,但是久而久之,發現無以為繼。

這時你會進入第二階段,希望趕快找個靠岸的島。島嶼有兩種,一種是沒有根基的珊瑚島,很安定又能謀生,但是時間愈長生命愈無聊,距離理想非常大,人生無聊蒼白。

第二種是有海底岩石支撐根基的島嶼,海底結構指的是結合你的志向,例如把地球前途與你的專長連在一起,或是從文學中找到和其他藝術之間連結的美。

無根的珊瑚島,某種程度就是過去的主流價值,主流的實用性是為了經濟利益,從國會到法庭,從權力到勝利,就像盧梭說的,只在乎錢買得到的東西,時間精準掌控不容絲毫浪費於沉思冥想。

有根的島嶼,它不抄捷徑、越過社會幻影,追求有靈魂的高度,不計較不計算,像有年輪般成長的樹木。不會因為和他人分享而變窮,也不會因沒錢而故步自封,它關注的是偉大的思想,關心的是生命、創造和愛。

高遠的自由,就像義大利學者諾丘.歐丁說:「崇高需要自由才得以存在,自由提供食糧,讓偉大的精神成長成思想,並且充滿希望。」

但是怎麼訓練自己的第3種選擇能力?

選擇的自由,是思考?還是想太多?

怕輸,很難選擇;太多選擇,無從選擇;跟別人比較,易做錯選擇。

以往沒有選擇的時候,我們極度渴望探出頭,尋找自己想要呼吸的方向。但一旦有了真正的選擇權,很多人會突然發現,自己根本不會選擇,就像沙特說,人因為可以選擇所以痛苦。

當人生沒有了標準答案,如果把《看不見城市》作者卡爾維諾的比喻套用到選擇上,或許可以說「接受選擇,成為它的一部分,直到你再也看不到它;要不就勇敢在選擇裡,並尋找什麼不是選擇」。

在10的n次方選擇社會裡,如果選來選去卻什麼都不要怎麼辦?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冀劍制說,其實問題不是在選擇,而是第一,你是否了解自己;第二,你的動機是什麼。以下我們做了第3選擇的4種思考knowhow:

1 怕輸,不敢選?不選,絕對離成功愈遠

Opinion Leader 奧運馬拉松選手張嘉哲:台灣選手拿了第1名後,反而為了保持第1名不敢出國競賽,因為我們被教育:「不能輸,只能贏」,不出國就能保持永遠的第1,寧為雞首不為牛後。

選不選,問題就在於你敢不敢踏出去。

與其說不懂如何思考,不如說害怕思考選擇後,結果不是自己想要的,可說是「怕輸」。

這來自缺乏自信心,無法在還沒有充分理由時下結論,也就無法形成思路,更不用說行動去決定、做選擇了。

要破解這個僵局,首先你必須先認知到,做選擇是「哲學性問題」,不是有標準答案的「科學性問題」,沒有對錯,更沒有正確答案;既然每一步都沒人知道成功失敗,每一步都是不確定的,思考選擇就沒有想像中難,也沒必要害怕,因為好的思考不是從一開始就是好的:你要先「大膽假設」開啟思考,再尋找支持的理由,然後想辦法把這個思考變好。

2 選錯怎麼辦?人生沒有標準答案

Opinion Leader 宇宙學家吳俊輝:從小我們就被分數評價自己的等級與價值,碰上沒標準答案的人生題,答案由你決定,何必怕選錯?

哲學裡有個「電車問題」:假設你是行駛中的電車駕駛,看見前方鐵軌上有5 個工人睡著了,這時鳴笛失效、煞車也失靈,唯一能避開撞到他們的選擇是盡快轉到另一車道上,但另一車道上也睡著另一工人,你該怎麼辦?

我們常認為沒有答案的思考就是沒用的思考,更怕想得太多,最後仍選到錯誤答案,怎麼辦?

做選擇,是在很多選項思考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只能找最符合自己需求的答案,這答案就是勝率最高的答案。但結果一定存在失敗的可能。

人生既然已經沒有標準答案,就不要再把自己推入完美主義地獄,有時選錯就錯了吧!將錯就錯,是否有翻轉「將錯就對」的一天?

3 什麼都不想選?釐清你這一生想追求?

Opinion Leader 川藏義診醫生楊重源:害怕負擔害怕承諾,讓很多人放棄選擇。但前提是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你要什麼,想成為誰?

如果什麼都不想選,那麼需要釐清,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你追求著什麼樣的事情?

人生追求的目標有以下兩種型態:一是全力追求事業,另一是只顧追求幸福卻不想工作。但是想活得快樂,事業成功和幸福人生都不可或缺。

不過勝利和收入的追求,有時是通往幸福的相反方向。成功不是跟隨大眾的價值觀,用收入跟得勝來肯定,而是用是否有興趣、熱情、利他衡量。

什麼都不想選,那麼就暫且別選吧!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才是你該做的事。

4 選擇被困住了選A?選B?先學智慧選擇

Opinion Leader 翻轉小鎮林家宏:沒有資源,就找資源;沒有人做,我就做第一個。

如果你是一隻狗,被綁在汽車上睡午覺,這時突然車開了,因為被鍊條綁著只能跟車一起跑。如果
你是有智慧的狗,就可以馬上轉換念頭,心想剛好
想出來散步,因此覺得汽車開了反而開心。

什麼叫做真正的幸福人生?

不是年收上百萬、也不是名車包包一直換,而是具備「德性」和「智慧」。

德性是勇敢、愛等,也可說是意志力;而智慧指的是生活的彈性,也就是思考力。

智慧的相反不是愚笨,而是僵化。如果能換個角度,判斷怎樣的價值觀對現在的你是有價值的,其實你可以選擇當下最適合用來面對當時環境的價值觀,讓你的生活更自在。

第3選擇,究竟什麼樣的價值,值得等待?接下來我們會看見28個新世代Opinion Leader,我們也製作了60、70、80、90、00後「我們的時代」年表,開啟一個清醒空間,注入思潮和思辨。世界的心跳聲,可以從「50個世代的關鍵字」抓住價值的脈動;同時我們也製作了「全球青年的維特煩惱」,一起來看看世界各地的青年都在想什麼?

自由選擇的年代,請開始選擇屬於你的未來。

(本文摘自《30》雜誌2015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