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考題全搜祕, 讓你賺2.6倍薪水

親愛的XXX:
我們將會根據您對以下問題的回覆進一步篩選,並安排面試。
1. 針對一個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的現有產品,提出缺陷和產品建議。
2. 根據你的興趣,設計一個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領域內的新產品。
建議格式:描述問題/需求、解決方案、提供案例、市場與競爭、獲利模式。」

這是創新工場總裁李開復在兩岸徵才時出的考題。李開復在找的人才,也是Google、IBM、7-ELEVEN、台積電、永豐金、陽明海運等各大企業渴求的人才(考題詳見82 頁)。海嘯後,許多企業經營者都感受到新世界正在重組,新經濟迫切需要的是可以協助組織創新的人才。

如果仔細研究李開復的兩個命題,主要在測驗應徵者是否具有看見「問題背後的問題」(QBQ,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的能力,不論是提出對現有產品的缺陷和建議,或是設計新產品,都需要先定義真正的問題、需求、市場與競爭分析,發現真命題之後,才能提出正確的解決方案、獲利模式,這就是創新的過程。

職場,也是QBQ 的創新歷程,你是否也懂得用QBQ的方法,盤點自己的職場競爭力?以最近最熱門兩岸職場ECFA 話題為例,許多人擔心兩岸一旦變「平」了,又熱又擠的職場,可能讓自己的飯碗不保。

但是你真的看見問題背後的問題了嗎?

ECFA 後面隱藏的其實不是「失業」兩個字這麼簡化,而是在兩岸新局中,企業究竟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事實上,海嘯後,不只全球,台灣與對岸的產業結構正面臨關鍵的「二次創新期」。
如果你以為台灣科技產業是全球代工龍頭,中國是不可取代的世界工廠,就能免於威脅,那就錯了!過去,台灣透過OEM、ODM 的製造模式,成功立足全球市場,但是這種只停留在Cost Down(削減成本)的製造業思維,當產業進入微利時代,幾乎無成本可減情況下,「泡沫化已經發生在OEM、ODM身上,」橙果創辦人蔣友柏指出,否則不會發生華碩品牌與代工分家,奇美賣給鴻海,鴻海靠併購求生存。「台灣要跳脫製造思維,才能遠離價格戰的泥淖,」國內管理學泰斗、元智大學講座教授許士軍說。

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過去依靠低廉勞動成本,創造高經濟成長率的時代顯然也已成過去式,「中國的製造黃金10 年(從1998 年到2008 年)已經結束了,」北大中國企業研究室主任吳曉波形容。現在,中國面臨成本拉升、反傾銷和能源緊缺的三大壓力,產業必須加速創新升級。「大陸得從山寨的初級創新,進入自主創新,」政大科管所教授李仁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