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台灣自行車教父學經營心法 要當CEO,先放大格局

從創業家到企業家,不僅得有披荊斬棘的本事,還要有過關斬將的能力。
根據矽谷著名創業顧問約翰‧納斯漢(John L.Nesheim)研究,從有創業構想到公司得以上市成功,機率僅有百萬分之六,獲得創投融資的創業公司,只有不到20%得以公開發行上市。由此可見,成為創業家,不易,蛻變為企業家,更難。
不到30 歲,6 年內創業3 次的Citiport 執行長陳衍瀚,正在由創業家邁向企業家的路上,他最想請益的人生導師是創立全球最大自行車品牌「GIANT」的巨大集團董事長劉金標。

二十多歲開啟創業人生
劉金標與陳衍瀚,年齡跨世代、產業跨領域,看似不同的兩人,卻有相近之處。
兩人都是在二十出頭第一次創業。劉金標在25 到35 歲的人生關鍵10 年多次創業,平均每兩、三年換一個行業,到39 歲創立巨大之
後,才定下心,深耕自行車產業。
跟劉金標感情最好的二姐杜劉月嬌觀察,這位么弟從小就很聰明,好奇心極重,喜歡東摸西摸,特別有機械天分,「他可以自己拆解,再重組回去。」她笑著指出,劉金標做過的行業多到她記不住,「不過,他看的方向很準,而且很有責任感。」她回憶十多年前,劉金標因胃癌開刀,休養一個月後馬上投入工作,到中國、美國各地出差,「他會成功不是偶然,是因為吃得了苦。」
2002 年,陳衍瀚還是交大資工系的學生,因為執行教授的專案,對創業產生興趣。2004 年,他鎖定個人與中小企業族群,拿著營運計畫書(businessplan),向幾位天使投資人(Angel Investor,指個人創投)募集400 萬元資金,成立外包設計網站MeWorks,2007 年開始獲利,去年營業額超過800 萬元。

休學,堅持圓創業夢
為了創業,陳衍瀚說服父母讓他休學1 年。「結果因為太忙,唸了6 年,還是沒能畢業。」他說,創業後,幾乎所有時間與心力都放在公司,實在無法兼顧學業,「但我不後悔,也不會去想會不會失敗的問題。」對夢想的執著在他身上展露無遺。2008 年,陳衍瀚再度突發奇想,以跟全世界做朋友的概念,集資20 萬美元,創立第一個提供全球觀點的旅遊生活網站,還獲選到全美最大選秀活動示範發表,引起美國《華盛頓郵報》等媒體競相報導。
「因為我喜歡自助旅行,每次上網想找在地人寫的資訊,卻受限於語言,看不懂而作罷。」陳衍瀚說。Citiport 技術團隊開發出翻譯技術,突破語言隔閡,讓在地人介紹居住的城市,目前已有來自30 國訪客。「Han(陳衍瀚英文名)點子多,很會給vision(願景),帶領大家往前走。」創業伙伴、Citiport 技術長Jeff 形容。
《30 雜誌》為這位年輕創業家圓夢,由被譽為台灣自行車教父的劉金標傳,承創業與經營智慧,經由一對一的指導,陳衍瀚學習到前輩最珍貴的人生體悟。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指出,創業家並非生而注定的角色,任何能夠大膽面對決策者都可以學習成為創業家,並依照創業精神行事。
既然,成為創業家能夠學習,劉金標給的經營心法,值得每位創業家或想創業者參考。
劉金標給陳衍瀚的一對一指導
陳衍瀚(以下簡稱陳):您如何在創業與就業間選擇?
劉金標(以下簡稱劉):我不是一開始就走上創業。高工畢業後,先在家族事業幫忙,才出來創業。我開過木材廠、螺絲工廠、電解廠、汽車運輸、碳酸鈣工廠、鰻魚養殖業??等,有賺有賠,回想起來,年輕時比較沒定性,一直到創立巨大後,才專注在一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