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在地 Specialization暢行 衝破天空線

曼哈頓島,錯落的摩天大廈,將天空切割出整齊的邊界,夕陽映照,將高聳的建築融進一片現代感的城市景象中。
紐約的天際線,向來是國際化城市最典型的象徵。歷經幾十年的醞釀,1980年代開始蓬勃的全球化市場,要登上世界的頂端,美國就是夢土。在四、五年級生的記憶中,紐約、洛杉磯這些遠在海洋另一端的城市,是多少人實現出人頭地夢想,最近的一條捷徑。
歷史的長河,從來不允許任何人或任何國家,永遠盤據在號令天下的主帥王位上。2008年,一場從美國華爾街開始,向全球吹襲的金融海嘯,推倒擁有百年歷史的金融巨擘,也推倒美國世界霸權的絕對威信。世人議論紛紛,「後美國時代」是否已經來臨?
權力結構的轉變,絕非一朝一夕。30多年來,世界一步一步,悄悄的改變著;青年世代所追尋的夢想,也不再是同一片夕陽映照下的天際線,而人才聚集的舞台,更不再只有單一的一種想像。

群雄並起 專業取勝的後美國時代
在全球化的世界裡,城市,是商業中心,也是人才聚集地。城市的崛起和衰微,不只關乎國家經濟的繁榮與發展,更關乎人才是否有足夠發揮的空間。
萬事達卡國際組織每年從政治經濟制度、經濟穩定、商業環境、金融流通、營運中心、知識創造與可居住性等七個指標作綜合評比,為全球各主要城市的商業地位作評選調查。結果發現,全球重要城市,已漸漸不再由曾經稱霸世界的美國獨攬。
2008年的城市評選結果,明顯看出這樣的趨勢。排名前15的城市中,美國只有紐約和芝加哥兩個城市入選,其餘則由歐洲和亞洲的城市瓜分。負責這次評選的萬事達卡國際組織亞太地區首席經濟顧問王月魂(Yuwa Hedrick-Wong),在接受《30雜誌》專訪時表示,「與其說這是美國城市的衰微,不如說是歐洲、亞洲的城市崛起,世界變得愈來愈多元。」
這次的評選調查中,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與西班牙的馬德里,兩個非經濟強權國家的城市,打敗洛杉磯、波士頓等知名大城,分據第10和第11名。美國《商業週刊》認為,這種「小國、小城市崛起」的現象,顯示更廣泛的全球化效應已經浮現,跨國企業和跨國人才的重要舞台,將不再只侷限在傳統的大城市中。
另一個重要趨勢,是再也沒有一個地方,能夠全面的掌握競爭優勢。七個指標,七個冠軍,「全球化的世界裡,沒有萬事完美的城市。」以總分排名第一的倫敦為例,在就業環境評比的項目,只拿到第20名,房地產交易市場發展更只排名第28。但是,倫敦專注於發展原本就擅長的金融市場,所以能夠在拒絕成為歐元貨幣市場的一員後,仍無所懼的穩坐全球金融中心寶座,將歐元核心城市德國法蘭克福,遠遠拋在後面。
用「群雄並起」來形容現在的全球化世界,再貼切也不過。「城市依照在地優勢專業化發展的現象,正在全球蔓延,」王月魂說,「專業化(specialization),是未來城市在全球崛起的關鍵。」

城市造就人才 人才豐富城市
台灣並沒有在群雄並起的全球商業中心聚落中缺席。
去年首度被納入評選,台北就在全球75個城市中,一舉拿下第22名,位居亞洲地區第7名。經濟穩定度高、知識創新與資訊流通程度高,是台北獲得好評的原因。雖然排名並不遜色,但台北正面臨亞太地區其他新興城市的嚴重威脅,尤其是來自中國的威脅。
上海市2007時排名32,到了2008年排名24,短短一年內,跳升8個名次。運用地域優勢和中國資本市場興起的機會,上海將過去扮演金融門戶與營運中心的優點發揮得淋漓盡致,儘管可居住性與知識創新程度都敬陪末座,但在金融流通程度與營運中心地位兩個面向,都僅次於新加坡和香港。
人才聚集讓舞台上的戲碼越來越熱鬧、越來越有看頭,舞台又回過頭造就人才的機會。專業化發展吸引全球金融白領菁英聚集,上海的國際能見度不斷提升,也因此造就本地人才大量的就業機會與生活水準。
王月魂說,「城市最重要的兩大功能,一是扮演和鄰近區域產生連結的角色,另一個就是善用當地人才的專業優勢,創造地方的價值和知識。」他認為,台北的困境,在於無法發揮城市功能,缺乏專業化發展的明確方向,也無法提供人才具有發展潛力的舞台;同樣的問題,不只在台北,也存在台灣其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