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關鍵字》

有一次,應邀去一家企業演講。課前在和人資人員溝通時,談到會在課中讓主管寫出公司的「策略關鍵字」。人資人員不贊成這麼做。為什麼?

「因為我們公司沒有策略。」她說。

另一次,在另外一家企業進行這個活動。當高階主管分組討論後高舉他們認為的關鍵字時,每一組的答案都很接近。但那是一個數字,代表著公司希望在幾年內達到的營業額、成長率和獲利。

這正是學者魯梅特(Richard Rumelt)所提到的,很多公司都以為他們有策略。其實他們沒有。或者,他們有的是「壞策略」。
他在最新出版的「好策略,壞策略」一書中,血淋淋地指出,有些公司稱呼為策略的,其實是目標,有些則是待辦事項清單。至於那些現在不打算立刻做的,就被稱呼為「策略性行動」(第301期六八頁)。

魯梅特的分析,讓人冷汗直流。九月開始,正是很多公司準備重新思考策略,以及年度規劃的時候。這個提醒顯得格外響亮。

那麼,什麼是好策略呢?好策略是,必須先定義出公司目前的處境中,最重要的一個或少數幾個挑戰,然後發展出對策。這時,看待問題的角度非常重要。例如,一九九三年,當IBM的CEO葛斯納上任時,大多數人認為IBM最大的問題是,產業已經越來越分散,IBM應該把它的整合型組織分割。葛斯納的診斷卻是,問題不是出在IBM過度整合。問題是,當時公司沒有妥善整合、運用它的各項能力和專業,來為客戶服務(第301期五六頁)。

不同的診斷,發展出不同的對策。IBM因此寫下了一段轉型成功的經典案例。

有了策略還不夠,環境變動這麼快,如果你是五年前的諾基亞CEO,你不會知道蘋果公司將成為勁敵,智慧型手機會一夕之間顛覆市場。那麼,你又可以做些什麼呢?波士頓顧問公司董事經理徐瑞廷指出,至少,你可以設法讓組織變得更有彈性,讓人才更能適應不確定的環境。

有五個做法可以提高適應力。其中一個是建立模擬優勢,也就是鼓勵員工多方嘗試、實驗,來因應變動的環境。

關於實驗,知名的賭場酒店哈拉斯(Harrah’s),CEO羅夫曼(Gary Loveman),有一句話非常耐人尋味:「在哈拉斯,只有在兩種情況下會解雇員工:一是偷東西被抓到;二是做實驗沒有對照組被抓到。」(第301期八四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