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緩一緩!中國青年嚮往間隔年

 「間隔年」指暫時放下學業或工作,利用打工度假等方式,透過旅遊體驗生活、認識自我。這種歐美國家行之有年的作法,如今中國也流行起來。

 又到了驪歌聲起、又一批新血輪踏入社會的時節了。今年中國共有680萬大學應屆畢業生走出校門,這史無前例的龐大數字,也提高了新鮮人的就業難度。不過,除了求職、考研、出國讀書等選項外,最近兩年,一股全新的風潮逐漸在年輕人中間吹起,被稱為「間隔年」。
 「間隔年」(gap year)泛指在學期間或畢業後,暫時放下學業和穩定的工作,給自己一段空窗期(大多數是1年)四處旅遊、打工旅行、從事公益志工活動等,來進一步認識自我、瞭解社會的一種作法,概念聽起來很新奇,其實就類似台灣早已流行多年的打工度假(working holiday)。

年輕世代的時髦新名詞

 「間隔年」在歐美、日本已有半世紀以上的歷史,英國從1960年代開始流行,並迅速擴散到周圍國家;而在日本,1961年東京大學畢業生小田實,懷揣200美元遊遍歐亞,寫下《什麼都看一看》一書,被認為是日本「間隔年」風潮的鼻祖。中國直到2009年才有類似的概念出現,迅速變成年輕世代的時髦名詞。
 2009年,一位叫孫東純的年輕人,把自己花了13個月遊歷東南亞6國的經驗寫成《遲到的間隔年》,香港《南華早報》做了特別報導,被視為中國「間隔年」的發端。目前在豆瓣網、人人網、天涯社區等中國知名的網路社交平台上,均已開設了間隔年小組,其中豆瓣網的「間隔年小組」已有超過8萬名成員;另一個同性質的「義工旅行」也有近1.5萬名成員。另外還有不少專業的間隔年討論平台如「間隔年旅行網」也陸續成立。

我就是想停下來,看看這個世界

 新浪網和英語培訓機構英孚教育聯合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有73.3%的受訪者很希望有機會體驗「間隔年」,其中以18~28歲的年輕族群占最大宗(50.9%)。另外有65.8%的受訪者希望能出國進行1個月以上的遊學;有31.6%的人認為「開闊視野,感受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是海外遊學或間隔年的主要目的,其他目的還包括「學習和提高英語」(25.6%)和「為留學做準備」(12.1%)等;而在間隔年或遊學當中希望提高的能力方面,英語表達能力(24.9%)、交際能力(18.7%)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18.0%)排在前三名。
 2010年夏天,即將大學畢業的陳宇欣走上跟其他同學不一樣的道路。「我是學財務出身的,畢業後如果找金融類職務,可能會有高薪,但自己不喜歡,因此我非常糾結。」她在這種迷茫心態下,決定暫時拋開一切,到國外展開「間隔年」。她選擇的方式是打工度假,最後芬蘭一家公司給了她一個兼職機會,她用了1年多體驗當地生活,順帶遊歷其他歐洲國家。
 「間隔年不是為了純粹的旅行,而是要深入當地人的生活中,與他們進行交流。」陳宇欣認為這1年的間隔,對她往後的人生具有重大意義。她回中國後找了一份自己喜歡的市場行銷工作,還把這1年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書《我就是想停下來,看看這個世界》。

跳脫習慣圈 人生看得更清楚

 目前在上海一家文化傳媒公司工作的蘇競,大學畢業後也曾「間隔」過半年。2010年走出校門時,她抱著「不想胡裡胡塗找工作」的想法,先到泰國旅行了1個月,再找了份自己喜歡的兼職工作,直到半年後才慢悠悠地開始正式求職。
 「在人生的各種元素中,工作其實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卻占據著整個人生很長一段時間。」她認為在踏入職場之前,不妨給自己留出一段空檔,徹底從找工作、出國或者考研究所的圈子裡跳脫出來,思考自己到底想做什麼、能做什麼。「等到想清楚了一些事情後,再回來工作,會更加踏實、更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