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青年適合服務業嗎?— 從國民禮教談起

不管工作如何忙碌,每年我會抽空去探望在美國工作的兒子,親情無價,孩子永遠是家庭最重要的寶貝資產。今年4月,我又去Ann Arbor看兒子。

每到美國,總被其豐衣足食、地大物博所吸引。不管逛Shopping Mall或進超級市場,可挑選的食材及物品種類繁多,真正見證到國際化的魅力。台灣的百貨公司只能用日本化形容之,而超級市場更是本土化。比起台灣,美國的肉類相對便宜,尤其是牛肉。

白天兒子上班,我只好做菜打發時間,等著兒子回家吃晚餐。我最擅長的家常菜就是紅燒牛筋,只要到美國,就煮一大鍋分送鄰居以及兒子的朋友,吃過這道菜的朋友都說「讚」。

做紅燒牛筋,量少滷不出好味道,量多才能入味,我做了這道菜分送兒子的幾位朋友,他們來自日本、台灣、大陸,是密西根大學工學院的碩博士留學生。當我開始煮牛筋時,會跟這些同學預告出爐時間,請他們來品嚐,或分裝在保鮮盒讓他們帶回家。對這些沒時間下廚的留學生而言,翁媽媽的紅燒牛筋是送給他們最好的禮物與鼓勵。

3個不同社會,教養南轅北轍

分送完牛筋後,沒過兩天,日本留學生立即將保鮮盒洗淨後送回,並在保鮮盒內裝了一些日本茶包及米當回禮,盒上還附了一封感謝信,真是禮數周到的日本人!雖然茶包及米不算值錢的禮物,但日本學生年紀輕輕,卻懂得禮尚往來之道,讓我印象深刻,我想他的家教一定不錯。

台灣的留學生,過兩天也將洗過的保鮮盒送回來,剛巧我不在家,他就把保鮮盒掛在門口的門把上,同時寄了一封道謝的E-mail給我的小孩。

至於那位大陸留學生,過了1週仍沒有送回保鮮盒,卻打了一通電話給我兒子,詢問翁媽媽什麼時候會再做菜,千萬記得要通知他。兒子見怪不怪,笑著轉述這位大陸同學的對話,我聽了為之一愣。

這3個年輕人,代表3個國家不同文化、不同社會教育,所形成的人格素養。日本人待人接物重視禮儀,更重視禮尚往來,容易讓人留下好印象。

台灣人聰明,應變能力強,但缺乏日本人的貼心感動。大陸人表達直接,不會拐彎抹角,直來直往。他們重實際,卻不懂禮俗。

沒有禮教,就沒有服務業

當今的日本人,雖歷經失落的20年,景氣蕭條,但禮教並沒有喪失,中國文化的知書達禮,反而在日本得到發揚。反觀兩岸青年世代,在經濟繁榮的時代成長,卻失落了最重要的禮教。這到底是大學教育出問題,還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全球公認日本人是最適合發展精緻服務業的國家,不管茶道、花道、餐飲、百貨、金融、旅遊業,日本人的服務禮儀及態度都是首屈一指,每年吸引無數外國人前往日本參訪取經,向日本的各行各業拜師學藝。回顧台灣,政府一直想發展內需服務業,但我誠懇呼籲,應對台灣青年人力做個大體檢,台灣的青年真的適合從事服務業嗎?我們要從事的是接待大陸客的粗俗大量服務業,還是附加價值高的歐美等級精緻服務業?這就如同台灣的科技業一樣,要走廉價的製造代工業,還是高附加價值的科技研發業?這攸關台灣的產業發展與教育方向。

台灣的服務業品質與態度如果無法提升,台灣的內需產業將沒有大未來,會比科技代工業還要微利,且市場過度集中在大陸客,風險何其大?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6月號(445期)Career職場情報誌-

本期其他文章
前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