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指數大調查 快樂是對自己負責

「責任感」3個字看似簡單,卻又複雜難解。怎麼樣才算是負責任?過與不及之間該如何拿捏?要怎麼做才能同時兼顧工作上的責任以及實現個人夢想?

 「你有責任感嗎?」這個問句,通常是你問別人,還是別人問你?
 沒有人會否認「責任感」是進入職場後的重要通行證。但這個聽來既抽象又帶著點重量的字彙,到底在上班族心中如何詮釋?《Cheers》雜誌這次針對7,000多位網友所做的「責任指數大調查」,發現不少有趣的結果。

有責任感的人,你可以再多一點!
 首先,問上班族「你為你的責任感打幾分?」時,平均分數高達81分,甚至有6.5%的受訪者為自己打了滿分,顯然大家普遍認為自己很有責任感(圖表1)。
 看自己,評價很高,但看別人卻非如此。吊詭的是,有3成受訪者認為,身邊有責任感的人跟沒有責任感的人一樣多,還有29.36%認為,身邊有責任的人是少數(圖表2)。「誰有責任感?」這個問題,在這裡出現了認知的落差。
 為何會如此?一個關鍵是:「一般人都『自我感覺良好』,不覺得自己有不負責任的地方,」知名電視人李四端以他20多年的職場工作經驗指出。
 其實,責任感不是0與1的問題。一個人責任心強弱,決定他做事是盡心盡力還是渾渾噩噩,但這當中仍有不同層次的差異。《快樂負責學》一書即指出,責任感可分為6個漸進層級,提供個人很好的檢視基礎,可以判斷自我認知與旁人評價是否一致。
 層級1:完全不負責任,表示自己無能為力,把問題全丟給別人。
 層級2:把責任丟給別人,要求對方幫你解決問題,但自己還會在一旁學習,或跟著一起解決。這樣至少會讓別人覺得「這次幫你排除困難,下次你就能自己全權負責了」。
 層級3:不至於袖手旁觀,自己會先把問題釐清楚,要求明確的協助。
 層級4:以老闆的觀點來看,這種責任層級是最理想的。因為這個層級的人會先針對問題提出可行方案,再提供主管評估,讓主管在充分資訊下做最後決策。
 層級5:具備某種程度的判斷力,除了提供可行方案,也會列出個人推薦的選擇,只是他們對於本身決策力還沒有足夠的信心,這個層級的人就算是部屬,主管也會把他們當同儕看待。
 層級6:「一人搞定型」。自己考慮可行方案,決定後再通知對方。雖然能力強,卻也容易落入英雄式領導的盲點。
 多數人都同意一個人愈有責任感,在職場上愈容易成功。46.86%受訪者認為,責任感愈強的人,愈讓人信任,人緣好(圖表3)。
 台灣微軟營運暨行銷事業群總經理陳宣霈是台灣微軟最年輕的總經理,還曾經得過兩次由總裁比爾.蓋茲親自頒發的最高榮譽Chairman Award,靠的就是她個性上這種特質。「職場上聰明與優秀的人太多了,沒有負責任的態度,機會不見得會眷顧你,」陳宣霈笑著說。
 她剛進職場,還是基層安規工程師時,已經承接下公司申請ISO認證的艱難工作,一個人每天埋首在堆得比人高的法律條文、 文件、書籍中。「人不要忽略自己的潛能,敢負責,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出現。」
 然而,同一題中,卻也有近4成受訪者持不同看法,覺得責任感太強,反而容易淪為超人秀與工作狂,未必得到企業相對應的肯定(圖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