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買產品到買敵人 陸企深口袋 全球併購養實力
馬年開始,台灣資訊產業界就面臨新一波的挑戰,因為聯想在過年期間展開瘋狂大採購,一口氣以23億美金併購了IBM的伺服器部門,完成雲端產業布局,又接著以29億美元併購Google的摩托移動部門,為該公司進軍國際行動裝置與應用領域布樁,並將目標直指蘋果與三星。
雖然這只是一家公司透過併購壯大自身競爭實力的方式,但是卻也間接凸顯出兩岸業者在心態上的差異,也顯現兩岸業者間的競爭態勢已產生微妙的變化。若台灣業者仍率由舊章,強調自然成長、微型企業,而不積極運用併購取得競爭優勢,在大陸業者透過併購模式加速衝刺的情況下,未來兩岸產業在各種領域都可能會產生豬羊變色的結果。
特別是資訊電子產業,隨著大陸大舉開放外資投入資金及技術,以及台灣政府在法規政策的多方面限制,例如政府對於私募基金,或是企業併購法對於併購,兩者都存在著不友善的對待,兩岸的差距已經快速縮小,更由於大陸業者採取歐美先進國家的併購模式,利用併購補足自己的弱勢層面,快速搶進市場並掌握智慧財產權,使得兩岸的差距已經所差無幾,一些大陸業者甚至已經在許多領域居於領先的地位,而台商只能以打進陸企的供應鏈為目標。
聯想的併購只是凸顯出兩岸資訊產業未來可能發生結構性的變化,也因此知名的經濟學者陶冬在媒體上特別指出,台灣IT產業的優勢在於產業聚落效益,但是此種優勢已經逐漸因為大陸IT產業大量投入研發所導致的井噴式成長而減弱,台灣IT產業鏈要是被大陸IT產業沖散,台灣經濟的未來前景堪憂,但是他也指出,台灣政策制定者對此似乎並沒有危機感。
如今之計,除了仍繼續著重創新,也要適時追隨競爭對手,若是仍不行,就要善用併購,才能維持、進而取得競爭優勢。
Google 網路媒體併購稱王
智慧財產權對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性已經為各方所承認與重視,若要取得智慧財產權,除了自行研發之外,最快的方式就是透過併購,因此併購早已在國際上被廣泛應用,更成為許多公司發跡茁壯的關鍵。其中以智財為併購目標的經典併購案件,就是Google慧眼視英雄,以5千萬美元併購Android公司,成就今日的行動通訊市場霸主地位。
事實上,隨著競爭加劇,近年來國際科技大廠併購擁有智財的新創公司的步調反而加快。根據彭博社報導,僅在2012~2013年,蘋果公司、微軟、亞馬遜、臉書和雅虎就投資130億美元於併購專利或具有智財的企業,這還不包括臉書在2014年2月宣布以160億美元併購WhatsApp進軍個人通訊市場。而Google更是領先群倫,為收購硬體、軟體和廣告技術等公司,投入170億美元。除了大手筆以125億美元購買Moto取得1萬2千件專利外,又配合其發展趨勢,大肆收購具有技術與人才的新創公司,也因為這些併購,讓Google不斷突破自我,持續成長。
例如:根據美國科技網站TechCrunch在2011年所選的美國歷史上最成功的十大網路媒體併購交易中,Google就占了4席。
1. 2003年以1.02億美元收購AppliedSemantics,讓Google取得掃瞄網頁和關鍵字廣告服務的技術,並催生了Google目前的金母雞AdSense。
2. 2005年以5千萬美元收購Android,奠下Google行動通訊領域霸主的地位。
3. 2006年以16.5億美元收購YouTube,讓Google成為搜索和網路影音平台的霸主。
4. 2007年以31億美元收購DoubleClick,讓Google成為網路廣告領域的霸主。
陸企借併購養實力
隨著大陸的改革開放,以及近年來經濟實力的快速成長,大陸企業開始效法歐美業者的策略,開始運用併購走出去。2007年大陸企業在美國的投資額達到9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而陸企併購日本企業的件數也在2010年超越美國,成為「買日本」的第一大國。而根據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的統計,2010年上半年大陸扮演收購方的購併交易額更已排在美國下一位,位居全球第2位。
根據國際知名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PWC)在2014年1月所公布的全球企業併購報告顯示,雖然2012年大陸併購交易是2009年以來的新低,但是海外併購交易總額卻打破紀錄,成長到652億美元,較2011年成長達54%,創歷史新高,並仍於2013年維持超過6百億美元的規模,且超越日本成為亞洲最大的海外投資國。根據德國安永事務所之報告則顯示,2013年大陸投資者共併購120家歐洲企業,數目達歷史新高,其中以德、英兩國企業最多(各占25家)。
雖然陸企早期的併購標的與對象主要以有形資產為主,例如煤鐵石油等天然資源或是房地產,但是近年來大陸業者的併購已經不再著眼於單純的有形資產,特別是從2010年開始,陸企對海外第三產業購併比率明顯上升,包括:服務外包、汽車、服裝、醫療和化工等行業的海外併購開始興起。這不但顯示大陸已不滿足於世界工廠角色,更希望透過併購來強化創新能力、市場和技術。
同時期陸企海外購併形式也從原來的單純參股,演變成直接收購與參與企業決策。這些新興併購領域與形式的出現,一方面使得陸企更積極運用併購以取得進入市場的門票,另一方面則試圖運用併購取得智慧財產權、管理與文化,這也使得大陸業者正逐漸達成「走出去」的目標。也因此北京產權交易所董事長熊焰表示,陸企「走出去」的方式已從過去的買資源、買產品,轉變為買智慧財產權。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14年3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雖然這只是一家公司透過併購壯大自身競爭實力的方式,但是卻也間接凸顯出兩岸業者在心態上的差異,也顯現兩岸業者間的競爭態勢已產生微妙的變化。若台灣業者仍率由舊章,強調自然成長、微型企業,而不積極運用併購取得競爭優勢,在大陸業者透過併購模式加速衝刺的情況下,未來兩岸產業在各種領域都可能會產生豬羊變色的結果。
特別是資訊電子產業,隨著大陸大舉開放外資投入資金及技術,以及台灣政府在法規政策的多方面限制,例如政府對於私募基金,或是企業併購法對於併購,兩者都存在著不友善的對待,兩岸的差距已經快速縮小,更由於大陸業者採取歐美先進國家的併購模式,利用併購補足自己的弱勢層面,快速搶進市場並掌握智慧財產權,使得兩岸的差距已經所差無幾,一些大陸業者甚至已經在許多領域居於領先的地位,而台商只能以打進陸企的供應鏈為目標。
聯想的併購只是凸顯出兩岸資訊產業未來可能發生結構性的變化,也因此知名的經濟學者陶冬在媒體上特別指出,台灣IT產業的優勢在於產業聚落效益,但是此種優勢已經逐漸因為大陸IT產業大量投入研發所導致的井噴式成長而減弱,台灣IT產業鏈要是被大陸IT產業沖散,台灣經濟的未來前景堪憂,但是他也指出,台灣政策制定者對此似乎並沒有危機感。
如今之計,除了仍繼續著重創新,也要適時追隨競爭對手,若是仍不行,就要善用併購,才能維持、進而取得競爭優勢。
Google 網路媒體併購稱王
智慧財產權對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性已經為各方所承認與重視,若要取得智慧財產權,除了自行研發之外,最快的方式就是透過併購,因此併購早已在國際上被廣泛應用,更成為許多公司發跡茁壯的關鍵。其中以智財為併購目標的經典併購案件,就是Google慧眼視英雄,以5千萬美元併購Android公司,成就今日的行動通訊市場霸主地位。
事實上,隨著競爭加劇,近年來國際科技大廠併購擁有智財的新創公司的步調反而加快。根據彭博社報導,僅在2012~2013年,蘋果公司、微軟、亞馬遜、臉書和雅虎就投資130億美元於併購專利或具有智財的企業,這還不包括臉書在2014年2月宣布以160億美元併購WhatsApp進軍個人通訊市場。而Google更是領先群倫,為收購硬體、軟體和廣告技術等公司,投入170億美元。除了大手筆以125億美元購買Moto取得1萬2千件專利外,又配合其發展趨勢,大肆收購具有技術與人才的新創公司,也因為這些併購,讓Google不斷突破自我,持續成長。
例如:根據美國科技網站TechCrunch在2011年所選的美國歷史上最成功的十大網路媒體併購交易中,Google就占了4席。
1. 2003年以1.02億美元收購AppliedSemantics,讓Google取得掃瞄網頁和關鍵字廣告服務的技術,並催生了Google目前的金母雞AdSense。
2. 2005年以5千萬美元收購Android,奠下Google行動通訊領域霸主的地位。
3. 2006年以16.5億美元收購YouTube,讓Google成為搜索和網路影音平台的霸主。
4. 2007年以31億美元收購DoubleClick,讓Google成為網路廣告領域的霸主。
陸企借併購養實力
隨著大陸的改革開放,以及近年來經濟實力的快速成長,大陸企業開始效法歐美業者的策略,開始運用併購走出去。2007年大陸企業在美國的投資額達到9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而陸企併購日本企業的件數也在2010年超越美國,成為「買日本」的第一大國。而根據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的統計,2010年上半年大陸扮演收購方的購併交易額更已排在美國下一位,位居全球第2位。
根據國際知名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PWC)在2014年1月所公布的全球企業併購報告顯示,雖然2012年大陸併購交易是2009年以來的新低,但是海外併購交易總額卻打破紀錄,成長到652億美元,較2011年成長達54%,創歷史新高,並仍於2013年維持超過6百億美元的規模,且超越日本成為亞洲最大的海外投資國。根據德國安永事務所之報告則顯示,2013年大陸投資者共併購120家歐洲企業,數目達歷史新高,其中以德、英兩國企業最多(各占25家)。
雖然陸企早期的併購標的與對象主要以有形資產為主,例如煤鐵石油等天然資源或是房地產,但是近年來大陸業者的併購已經不再著眼於單純的有形資產,特別是從2010年開始,陸企對海外第三產業購併比率明顯上升,包括:服務外包、汽車、服裝、醫療和化工等行業的海外併購開始興起。這不但顯示大陸已不滿足於世界工廠角色,更希望透過併購來強化創新能力、市場和技術。
同時期陸企海外購併形式也從原來的單純參股,演變成直接收購與參與企業決策。這些新興併購領域與形式的出現,一方面使得陸企更積極運用併購以取得進入市場的門票,另一方面則試圖運用併購取得智慧財產權、管理與文化,這也使得大陸業者正逐漸達成「走出去」的目標。也因此北京產權交易所董事長熊焰表示,陸企「走出去」的方式已從過去的買資源、買產品,轉變為買智慧財產權。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14年3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