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事求人 台灣畢業生展拳腳
在大型企業徵才博覽會上,大學生真真說:「這些東南亞企業不僅前景看好,發展的領域也越來越寬廣,希望可以有一展長才的機會。」
另一位大學生品皓則說:「當然希望一畢業就可以馬上找到工作,我對於自己未來的發展並不設限,不排斥前往海外工作。」
然而,剛從大學畢業的社會新鮮人,真的適合前往東南亞發展嗎?
帶領學校積極培育國際人才的銘傳大學國際副校長劉國偉博士認為:「大學的教育有兩大主要目的,一是幫助學生就業,二是繼續深造,而就現在的社會氛圍來說,大學生畢業後選擇進入職場是主要趨勢。」既然大學畢業生選擇就業是時勢所趨,那麼學校就應扮演與民間企業強力鏈結的角色,讓學生可以在就學時逐步做好就業準備,成為各國企業需要的人才。
畢業不失業 南向拚未來
南向政策對台灣現階段來說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為過去幾十年間,台商已在東南亞各國打下根基,對當地的經濟等各方面發展也都有貢獻,銜接起來非常快。再者,台灣一路以來的政治、經濟蓬勃發展的正向經驗,正是東南亞各國現在最需要的,因此台灣的人才南向爭取舞台,對求才若渴的東南亞各國也是一大利多。
這些原本就與台灣淵源深厚的東南亞各國,如今也成為莘莘學子畢業求職的新舞台。為了鼓勵大學生規劃畢業後的生涯能將前往東南亞謀職列入選項,政府、企業以及教育單位都有不少措施及方案,銘傳大學也大力支持並協辦各項東南亞徵才活動,提供社會新鮮人未來發展的另一項選擇,讓產學之間銜接無礙。
劉國偉副校長指出:「我們過去兩三年,在因緣際會下已幫馬來西亞、澳門等地辦理了徵才活動。以往大多屬於單一國家,而這次協辦僑委會的東南亞攬才活動,則屬於多國共同媒合,因此可獲得不同的交流機會。」
除了台灣本地學生,許多僑生也積極尋找工作機會,劉國偉副校長表示:「這些學生具有語言與當地文化背景優勢,因此成為東南亞台商或當地企業來台爭相聘請的對象。在博覽會上也看到企業希望他們返回僑居地後進入台商企業,協助企業在南向上的發展。」
而東南亞各國所釋出的工作選擇非常多,包含機械設備、食品加工、藥品製造、不動產、半導體業、旅遊業、教育事業、金融會計、媒體出版等等,幾乎各方面的人才都能找到自己適合的職缺,這代表東南亞各國的社會發展十分健全,人力需求當然也就多元與廣泛。
人才交流創雙贏
而學術殿堂當然也有不少與東南亞交流與互動的機會,讓學生能早一步接觸廣大的世界。經濟正在起飛的東南亞各國,所需的人才非常廣泛,對台灣大學生來說,提起南向總是有點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據劉國偉副校長觀察,他認為最主要還是兩個因素:語言以及治安。
語言方面,東南亞各國雖然英文大多能通,且像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說華文更是幾乎暢行無阻,不過,由於東南亞有些國家土語相當多,真正要讓自己融入遙遠的異地生活,難免擔心溝通上的難度會帶來其他影響。
對此,劉國偉副校長表示未來會集中火力在目前台商較多的國家,開辦相關東南亞語言學系。他特別強調:「許多學生把外語當成一本課本,書本蓋上就忘了,事實上只要有需求,就會讓人產生學習動力。」學習語言並不那麼困難,尤其每天都要用到的情況下,學習速度會更快。因此,只要願意踏出交流的腳步,外語能力自然進步。
另外,治安方面也是大家擔心的重點,但現在東南亞各國的政治經濟發展都相當進步,如果觀念還停留在多年前的印象,並因此放棄拓展視野的好機會,未免有些可惜。
「記得去年我們帶領一群大學生前往菲律賓,出發前孩子與家人都很擔心,回國時孩子們卻哭哭啼啼,因為大家已經產生感情,捨不得當地的朋友,甚至有學生一畢業就投入菲律賓工作。」劉國偉副校長連聲鼓勵年輕人要勇敢踏出舒適圈,到國外開眼界、闖天下。
其實,除了畢業生們應對東南亞各國現狀建立正確觀念之外,家長、老師及長輩們的支持,也是青年人才南向發展的重要推手。青年學子的雄心壯志,結合配套完整的南向政策,相信在接下來的世代裡,將能促使台灣與東南亞更加緊密合作,為雙方共同開拓更美好的未來!
另一位大學生品皓則說:「當然希望一畢業就可以馬上找到工作,我對於自己未來的發展並不設限,不排斥前往海外工作。」
然而,剛從大學畢業的社會新鮮人,真的適合前往東南亞發展嗎?
帶領學校積極培育國際人才的銘傳大學國際副校長劉國偉博士認為:「大學的教育有兩大主要目的,一是幫助學生就業,二是繼續深造,而就現在的社會氛圍來說,大學生畢業後選擇進入職場是主要趨勢。」既然大學畢業生選擇就業是時勢所趨,那麼學校就應扮演與民間企業強力鏈結的角色,讓學生可以在就學時逐步做好就業準備,成為各國企業需要的人才。
畢業不失業 南向拚未來
南向政策對台灣現階段來說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為過去幾十年間,台商已在東南亞各國打下根基,對當地的經濟等各方面發展也都有貢獻,銜接起來非常快。再者,台灣一路以來的政治、經濟蓬勃發展的正向經驗,正是東南亞各國現在最需要的,因此台灣的人才南向爭取舞台,對求才若渴的東南亞各國也是一大利多。
這些原本就與台灣淵源深厚的東南亞各國,如今也成為莘莘學子畢業求職的新舞台。為了鼓勵大學生規劃畢業後的生涯能將前往東南亞謀職列入選項,政府、企業以及教育單位都有不少措施及方案,銘傳大學也大力支持並協辦各項東南亞徵才活動,提供社會新鮮人未來發展的另一項選擇,讓產學之間銜接無礙。
劉國偉副校長指出:「我們過去兩三年,在因緣際會下已幫馬來西亞、澳門等地辦理了徵才活動。以往大多屬於單一國家,而這次協辦僑委會的東南亞攬才活動,則屬於多國共同媒合,因此可獲得不同的交流機會。」
除了台灣本地學生,許多僑生也積極尋找工作機會,劉國偉副校長表示:「這些學生具有語言與當地文化背景優勢,因此成為東南亞台商或當地企業來台爭相聘請的對象。在博覽會上也看到企業希望他們返回僑居地後進入台商企業,協助企業在南向上的發展。」
而東南亞各國所釋出的工作選擇非常多,包含機械設備、食品加工、藥品製造、不動產、半導體業、旅遊業、教育事業、金融會計、媒體出版等等,幾乎各方面的人才都能找到自己適合的職缺,這代表東南亞各國的社會發展十分健全,人力需求當然也就多元與廣泛。
人才交流創雙贏
而學術殿堂當然也有不少與東南亞交流與互動的機會,讓學生能早一步接觸廣大的世界。經濟正在起飛的東南亞各國,所需的人才非常廣泛,對台灣大學生來說,提起南向總是有點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據劉國偉副校長觀察,他認為最主要還是兩個因素:語言以及治安。
語言方面,東南亞各國雖然英文大多能通,且像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說華文更是幾乎暢行無阻,不過,由於東南亞有些國家土語相當多,真正要讓自己融入遙遠的異地生活,難免擔心溝通上的難度會帶來其他影響。
對此,劉國偉副校長表示未來會集中火力在目前台商較多的國家,開辦相關東南亞語言學系。他特別強調:「許多學生把外語當成一本課本,書本蓋上就忘了,事實上只要有需求,就會讓人產生學習動力。」學習語言並不那麼困難,尤其每天都要用到的情況下,學習速度會更快。因此,只要願意踏出交流的腳步,外語能力自然進步。
另外,治安方面也是大家擔心的重點,但現在東南亞各國的政治經濟發展都相當進步,如果觀念還停留在多年前的印象,並因此放棄拓展視野的好機會,未免有些可惜。
「記得去年我們帶領一群大學生前往菲律賓,出發前孩子與家人都很擔心,回國時孩子們卻哭哭啼啼,因為大家已經產生感情,捨不得當地的朋友,甚至有學生一畢業就投入菲律賓工作。」劉國偉副校長連聲鼓勵年輕人要勇敢踏出舒適圈,到國外開眼界、闖天下。
其實,除了畢業生們應對東南亞各國現狀建立正確觀念之外,家長、老師及長輩們的支持,也是青年人才南向發展的重要推手。青年學子的雄心壯志,結合配套完整的南向政策,相信在接下來的世代裡,將能促使台灣與東南亞更加緊密合作,為雙方共同開拓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