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 餐飲 生鮮 冷鏈物流後勢看漲
台灣冷鏈協會理事長程東和,同時也是創建台灣連鎖超商龍頭7-Eleven冷鏈配送的催生者,開宗明義為冷鏈物流究竟在物流業中該扮演什麼角色做出詮釋:「冷鏈物流就是良心的物流」。道理很簡單,食品企業本來就該是良心企業,食物直接影響消費者的健康,不論台灣或大陸近年皆爆發出許多黑心商品在市場上流竄的新聞,而冷鏈物流的價值正是要控制好溫度的穩定性,提供消費者安心的食物,這也正是與一般常溫物流的差異。「台灣現在已是成熟市場,人均所得已逾2萬美元(行政院主計處預估今年人均GDP可達23,827美元),從「吃得起」到「吃得好」,又從「吃得精緻」到「吃得健康」,如同在吃新鮮的味道。」程東和理事長的一席話無疑道出,消費者隨著生活改善自然就會有不一樣的消費方向。
那麼,台灣是如此,大陸呢?根據台灣冷鏈協會資料顯示,各國民眾對於食物品質的提升都有不同階段的需求:
1.吃得起:人均GDP 700∼1,500美元
2.吃得好:人均GDP 1,500∼3,000美元
3.吃得精緻:人均GDP 3,000∼8,000美元
4.吃得健康:人均GDP 8,000美元以上
因此,若以這個消費原則來看,中國去年已正式邁入追求「吃得健康」的消費時代,也讓冷鏈物流在這個物聯網與電商購物交相融合的購物時代中,成為不可或缺的運送好幫手。
物流競爭城市化 冷鏈3模式最夯
程東和理事長認為,不論現在或未來,在物聯網時代來臨、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系統走向智慧化與人性化,都讓物流業從以往強調作業面的戰術性質,演變為需要創造產業價值的戰略面,這樣的走向也讓傳統以往認定的競爭導向不再是國與國之間,而是轉變為城市彼此間競爭,比如:台灣的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與中國的上海市或越南的胡志明市在比較。主要原因是民眾實際的購買力會因來自不同城市產生差異化,甚至可能會比整個國家的平均購買力高出許多,這也是為何冷鏈物流在高度城鎮化的地區發展得比較好。
在這樣的背景下,冷鏈物流有3種模式做得最出色:
1.零售物流
零售現況主要分為實體跟虛擬,模式不外乎是B2B(Business-to-Business)、B2C(Business to Consumer)、C2C(Consumer to Consumer),另外像電子商務、跨境電商、宅配以及未來的虛擬超市,亦即類似雲端的全聯社、7-Eleven,都將配合現代的雙薪家庭、銀髮族、御宅族⋯⋯等不同消費族群,讓冷鏈物流透過資訊系統將冷凍、冷藏、蔬菜水果、魚類、肉類以800∼1,000個品項來滿足家庭的日常生活所需。
2.餐飲物流
由於現在冷鏈物流越來越專業,不論是本土或跨境的食品都能結合餐飲物流的配送,讓顧客吃到想吃的東西,從日本生魚片與和牛、挪威的鮭魚到加拿大的龍蝦,沒有冷鏈物流就不可能吃到新鮮食品。
3.生鮮物流
在台灣便利超商中隨處可見的沙拉三明治、便當、飯糰、關東煮、有機蔬菜及水果,都得依賴生鮮物流才讓消費者得以品嚐到,甚至連傳統小吃碗粿、炒米粉、粥品都可以很方便地買到,這是大陸民眾為何會羨慕台灣人生活如此便利的原因,同時這也是冷鏈物流讓吃的品質提升至追求精緻化、追求健康的最佳證明。
中國物流掏金夢 冷鏈成最後機會
談到台商在中國究竟握有甚麼物流優勢?程東和理事長直言:「大陸現在的物流環境,台灣在常溫領域完全沒機會,但大陸在冷鏈這塊專業性還不夠,而台灣擁有完整通路的成熟性與實務經驗加上技術管理,以台灣的專業在大陸應該可以從物流業走向供應鏈」,就他的觀察,大陸目前整體的冷鏈運轉流通率約25%,台灣與日本的冷鏈流通率都已近100%(冷鏈流通率是指所有通路都用冷鏈設備進行配送);然而,雖然大陸的商機一直都在,但兩岸苦於政治因素干擾下,冷鏈經營者要想熬出一片天,便得要先能承受長遠經營的風險。
那麼,台灣是如此,大陸呢?根據台灣冷鏈協會資料顯示,各國民眾對於食物品質的提升都有不同階段的需求:
1.吃得起:人均GDP 700∼1,500美元
2.吃得好:人均GDP 1,500∼3,000美元
3.吃得精緻:人均GDP 3,000∼8,000美元
4.吃得健康:人均GDP 8,000美元以上
因此,若以這個消費原則來看,中國去年已正式邁入追求「吃得健康」的消費時代,也讓冷鏈物流在這個物聯網與電商購物交相融合的購物時代中,成為不可或缺的運送好幫手。
物流競爭城市化 冷鏈3模式最夯
程東和理事長認為,不論現在或未來,在物聯網時代來臨、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系統走向智慧化與人性化,都讓物流業從以往強調作業面的戰術性質,演變為需要創造產業價值的戰略面,這樣的走向也讓傳統以往認定的競爭導向不再是國與國之間,而是轉變為城市彼此間競爭,比如:台灣的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與中國的上海市或越南的胡志明市在比較。主要原因是民眾實際的購買力會因來自不同城市產生差異化,甚至可能會比整個國家的平均購買力高出許多,這也是為何冷鏈物流在高度城鎮化的地區發展得比較好。
在這樣的背景下,冷鏈物流有3種模式做得最出色:
1.零售物流
零售現況主要分為實體跟虛擬,模式不外乎是B2B(Business-to-Business)、B2C(Business to Consumer)、C2C(Consumer to Consumer),另外像電子商務、跨境電商、宅配以及未來的虛擬超市,亦即類似雲端的全聯社、7-Eleven,都將配合現代的雙薪家庭、銀髮族、御宅族⋯⋯等不同消費族群,讓冷鏈物流透過資訊系統將冷凍、冷藏、蔬菜水果、魚類、肉類以800∼1,000個品項來滿足家庭的日常生活所需。
2.餐飲物流
由於現在冷鏈物流越來越專業,不論是本土或跨境的食品都能結合餐飲物流的配送,讓顧客吃到想吃的東西,從日本生魚片與和牛、挪威的鮭魚到加拿大的龍蝦,沒有冷鏈物流就不可能吃到新鮮食品。
3.生鮮物流
在台灣便利超商中隨處可見的沙拉三明治、便當、飯糰、關東煮、有機蔬菜及水果,都得依賴生鮮物流才讓消費者得以品嚐到,甚至連傳統小吃碗粿、炒米粉、粥品都可以很方便地買到,這是大陸民眾為何會羨慕台灣人生活如此便利的原因,同時這也是冷鏈物流讓吃的品質提升至追求精緻化、追求健康的最佳證明。
中國物流掏金夢 冷鏈成最後機會
談到台商在中國究竟握有甚麼物流優勢?程東和理事長直言:「大陸現在的物流環境,台灣在常溫領域完全沒機會,但大陸在冷鏈這塊專業性還不夠,而台灣擁有完整通路的成熟性與實務經驗加上技術管理,以台灣的專業在大陸應該可以從物流業走向供應鏈」,就他的觀察,大陸目前整體的冷鏈運轉流通率約25%,台灣與日本的冷鏈流通率都已近100%(冷鏈流通率是指所有通路都用冷鏈設備進行配送);然而,雖然大陸的商機一直都在,但兩岸苦於政治因素干擾下,冷鏈經營者要想熬出一片天,便得要先能承受長遠經營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