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世代 帶給職場新清流
出生於1980年到2000年、年齡介於18到38歲的「千禧世代」(或稱為「Y世代」),已逐漸成為經濟和社會的中堅主力。2015年,美國千禧世代首度躍居職場最大宗勞動力,占職場人口比率的35%,超越先前任何一個世代。到了2025年,預計全球勞動力中,75%都將由千禧世代組成。
這個世代初進職場時,經常被扣上「懶惰」、「自我感覺良好」、「工作道德感低落」的大帽子,但隨著他們成為主要勞動力,過去那些傾向迴避麻煩工作的刻板印象也逐漸消失。這群人長時間工作,承擔許多責任,許多人一面工作,一面償還大學時期的就學貸款。
千禧世代面對的是與父母輩完全不同的成長環境,也因此身處不同的困境。普遍而言,千禧世代的財務狀況較不穩定。1940年代出生的美國人,在年過30歲時,約9成人的收入已超過父母;但1980年代出生者比率僅50%。
根據英國智庫「決議基金會」(Resolution Foundation)1份針對8個高所得國家的調查,現今30多歲青年的家庭所得,比起上一個世代、也就是X世代(1966∼1980年出生者)在相同年紀時的所得,平均而言低了4%。這份調查國家中以英國和西班牙的情況最嚴重,英國X世代當年所得比他們的上一個世代、亦即戰後嬰兒潮世代(1946∼1965年出生者)高了54%,至於現今的千禧世代,只比X世代高6%。
5大特徵 顛覆職場文化
儘管現階段的經濟條件不利,但仍有66%的千禧世代努力工作,或開創自己的事業。美國《Inc.》雜誌歸納出千禧世代的幾大特徵,讓這個世代許多年輕人走上創業之路,也改變了十多年來的職場文化。
1.網路原生世代
千禧世代是真正誕生於網路的世代。網際網路之於他們不僅是拓展視野、了解周遭世界的媒介,也是實現自己想法的工具。
許多千禧世代也傾向開創科技相關的事業。由於科技已經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年輕的企業家往往能從中找到改善日常工作的契機,甚至創造改進現有技術的方法。
2.關心社會議題
關注周遭世界是千禧世代另外一大特點。他們有主動解決問題的強烈動機,也希望找到能滿足這點的工作。
德勤商務法律事務所(Deloitte)在2016年「全球千禧世代」的調查中指出,9成的千禧世代想用自己的技能做對世界有益的事情;平均每10個人會有6個人同意,選擇現在的工作是因為使命感。
幸運的是,千禧世代在看待社會問題時,也看到了機會。無論是想要拯救流浪動物、還是解決全球貧困問題,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拿出創新的解決方案,並轉化為商業機會。
食品科技公司Finless Foods就是這樣的例子,2位不到30歲的千禧世代,用自己生物學方面的專長研發出人造魚肉,最終目標是為餐桌上瀕危的海洋生物找到替代品。
3.重視職涯學習
千禧世代是喜歡跳槽的一群?德勤的調查顯示,71%千禧世代可能會因為工作對自己的能力發展不足,而在2年內離職。甚至,越來越多較年輕的Z世代(生於1990年代中葉後)專業人士,可能被企業提供類似大學課程的培訓計畫吸引,而選擇放棄傳統的大學教育。過往的這些調查導致千禧世代被貼上「跳槽者」的標籤,被描述為不忠誠、需要不斷的認可和讚賞、說來就來、說走就走。
但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卻指出,千禧世代的跳槽速度不見得比較快。與X世代相比,受過大學教育的千禧世代,與雇主維繫關係的時間,比X世代在30多歲時更為長久。同一項研究還發現,千禧世代可能會因為自我發展的機會多,更願意繼續追隨現在的雇主。
透過這些研究不難了解,千禧世代員工不一定讓雇主頭痛。反之,這些特點證明了舊有的工作文化思想不再重要,也許一些雇主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調整價值觀和工作文化,以有效地降低員工流動率。
因為擺在千禧世代眼前,是比任何一代都要更長久的職業生涯,職場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因此他們期待從雇主身上獲得。
這個世代初進職場時,經常被扣上「懶惰」、「自我感覺良好」、「工作道德感低落」的大帽子,但隨著他們成為主要勞動力,過去那些傾向迴避麻煩工作的刻板印象也逐漸消失。這群人長時間工作,承擔許多責任,許多人一面工作,一面償還大學時期的就學貸款。
千禧世代面對的是與父母輩完全不同的成長環境,也因此身處不同的困境。普遍而言,千禧世代的財務狀況較不穩定。1940年代出生的美國人,在年過30歲時,約9成人的收入已超過父母;但1980年代出生者比率僅50%。
根據英國智庫「決議基金會」(Resolution Foundation)1份針對8個高所得國家的調查,現今30多歲青年的家庭所得,比起上一個世代、也就是X世代(1966∼1980年出生者)在相同年紀時的所得,平均而言低了4%。這份調查國家中以英國和西班牙的情況最嚴重,英國X世代當年所得比他們的上一個世代、亦即戰後嬰兒潮世代(1946∼1965年出生者)高了54%,至於現今的千禧世代,只比X世代高6%。
5大特徵 顛覆職場文化
儘管現階段的經濟條件不利,但仍有66%的千禧世代努力工作,或開創自己的事業。美國《Inc.》雜誌歸納出千禧世代的幾大特徵,讓這個世代許多年輕人走上創業之路,也改變了十多年來的職場文化。
1.網路原生世代
千禧世代是真正誕生於網路的世代。網際網路之於他們不僅是拓展視野、了解周遭世界的媒介,也是實現自己想法的工具。
許多千禧世代也傾向開創科技相關的事業。由於科技已經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年輕的企業家往往能從中找到改善日常工作的契機,甚至創造改進現有技術的方法。
2.關心社會議題
關注周遭世界是千禧世代另外一大特點。他們有主動解決問題的強烈動機,也希望找到能滿足這點的工作。
德勤商務法律事務所(Deloitte)在2016年「全球千禧世代」的調查中指出,9成的千禧世代想用自己的技能做對世界有益的事情;平均每10個人會有6個人同意,選擇現在的工作是因為使命感。
幸運的是,千禧世代在看待社會問題時,也看到了機會。無論是想要拯救流浪動物、還是解決全球貧困問題,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拿出創新的解決方案,並轉化為商業機會。
食品科技公司Finless Foods就是這樣的例子,2位不到30歲的千禧世代,用自己生物學方面的專長研發出人造魚肉,最終目標是為餐桌上瀕危的海洋生物找到替代品。
3.重視職涯學習
千禧世代是喜歡跳槽的一群?德勤的調查顯示,71%千禧世代可能會因為工作對自己的能力發展不足,而在2年內離職。甚至,越來越多較年輕的Z世代(生於1990年代中葉後)專業人士,可能被企業提供類似大學課程的培訓計畫吸引,而選擇放棄傳統的大學教育。過往的這些調查導致千禧世代被貼上「跳槽者」的標籤,被描述為不忠誠、需要不斷的認可和讚賞、說來就來、說走就走。
但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卻指出,千禧世代的跳槽速度不見得比較快。與X世代相比,受過大學教育的千禧世代,與雇主維繫關係的時間,比X世代在30多歲時更為長久。同一項研究還發現,千禧世代可能會因為自我發展的機會多,更願意繼續追隨現在的雇主。
透過這些研究不難了解,千禧世代員工不一定讓雇主頭痛。反之,這些特點證明了舊有的工作文化思想不再重要,也許一些雇主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調整價值觀和工作文化,以有效地降低員工流動率。
因為擺在千禧世代眼前,是比任何一代都要更長久的職業生涯,職場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因此他們期待從雇主身上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