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強攻決策輔助圈

多年來,專家一直將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稱為科技的下一個疆界。直到最近,這些預測開始一個個實現在於消費產品上,具備AI功能的產品在日常生活裡越來越常見:它通過智慧手機或智慧音箱回答問題,繪製了從A地到B地的最快路線;識別你家門口熟悉的面孔;策劃你的社群貼文;整理你喜愛的影音內容播放列表。AI不是下一件大事,而是已進入你我生活的存在,而且它的足跡還在延伸、擴大。
然而時序跨過2018年年中,AI應用帶起的熱烈討論開始轉向企業領域,世界各地的企業開始把AI視為一項重要工具,企圖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保持靈活。
由於掌握AI日益成為企業轉型的關鍵因素,AI所創造的商業價值正逐年增加,根據研調機構顧能(Gartner)的最新預測,今年AI在全球的商業價值將逼近1.2兆美元,和2017年相比激增約70%,到了2022年相關商業價值預估將超過3.9兆美元。
顧能從幾個領域評估AI的商業價值,包括顧客體驗、降低成本、新增營收。首先,AI技術要普及、發揮潛力並提供價值,顧客體驗是必要的先決條件之一,顧客體驗也會間接影響成本。再者,評估AI在協助企業降低現有或新產品成本上的貢獻。最後,新增營收指AI幫助企業增加現有產品銷量,或創造新產品及服務。
顧能研究副總裁拉夫洛克(John-David Lovelock)指出,未來5年內將有一股推動AI產品和服務整合的主要力量:企業為了解決某個特定的問題,創造出一個專屬AI解決方案,同時,企業也將推動有關AI產品的投資。
那麼對企業來說,哪些AI應用是在考慮投資佈局時的大勢所趨?顧能點出3大方向,分別是決策輔助、虛擬代理、智慧產品。

決策輔助 發展潛力最大
拉夫洛克表示,AI商業價值初期的主要來源仍是顧客體驗,各大企業用AI增進與顧客之間的互動,達到吸引更多客戶和留客的目的。在這個階段,AI價值在於幫助組織提升工作效率、把制定決策或互動流程自動化,進而降低成本。
不過,2021年起,AI商業價值的來源將出現轉變,「新增營收」成為主宰力量。企業開始利用AI技術來發掘先前不曾發現的機會,提高既有產品和服務的銷售,同時替新產品和服務尋找商機,「因此長遠來看,AI真正的商業價值在於創造新營收的潛力。」拉夫洛克說。
這意味著,屆時AI在「決策輔助」上的應用(像是深度神經網路)將大幅成長,占AI商業價值的比率預估將從2018年的36%攀昇到44%,一舉超越所有其他類型的應用。AI不只省去了過去需要人工分類資訊的功夫,發掘資料的隱藏價值、辨識資料的模式,因而創造出準確的決策支援系統,這類型的系統將有助於降低成本和風險,為企業帶來實際的新收入。

虛擬代理 取代簡單任務
在所有AI應用中比率居第2的是虛擬代理,現階段我們已經看見,工作內容重複性較高的客服人員正一步步被機器人取代。例如:不少企業開始用聊天機器人(Chatbot)負責較簡單的任務,把這類人員轉移到更複雜的職務內容,例如:處理較複雜的客戶問題、進行非結構化的對話,或在客戶遇到問題之前聯繫客戶。
這一部分在今年占整體應用的比率估計將達到46%,不過這一部分所占的比率將隨著其他類型應用發展成熟而慢慢下滑,到2022年估計比率降到26%。

智慧產品 聚焦個人化體驗
第3種值得關注的企業AI應用是智慧產品。從穿戴裝置到智慧音箱等,各種內建AI的智慧產品這1、2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藉由雲端整合系統與使用者偏好提供個人化體驗。智慧產品今年創造的商業價值預估占整體的18%,但也將因其他類型AI應用的商業價值貢獻提升,到了2022年比率下滑到14%。
專精於企業IT自動化的德國Arago公司創辦人布斯(Hans-Christian Boos)認為,AI將是工業時代的企業因應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 的唯一可行途徑。
調查顯示,不少企業高階主管都同意,AI已經衝擊到許多產業的既有商業模式,成為破壞性力量。印度IT業者Infosys對全球1,000名企業高階主管和IT部門負責人進行的調查發現,電信行業有3分之2的高階主管抱持這樣的看法,銀行和保險業主管也有略高逾6成的受訪者有相同見解;大多數零售商(54%)也感受到同樣的衝擊,一個例子是亞馬遜公司在西雅圖開設了無人商店「Amazon Go」。唯一還沒有被影響到的產業是公共部門或政府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