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肉解決糧食短缺的救命劑

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不只衝擊經濟景氣與各大產業,也讓「糧食危機」議題重新浮上檯面。許多國家紛紛限制糧食流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更示警,疫情打亂國際貿易,糧食供應面臨危機。

清盤運動到模仿血水
面對此議題,美國近期重新點燃源自於一戰的「勝利花園」(Victory Garden)熱潮:以自種作物,達到自給自足的目的;中國政府在8月發起「清盤運動」(Clean Plate Campaign)遏止食物浪費,甚至禁止紅遍亞洲的「吃播」。根據《中國日報網》報導,中國每年浪費的食物可養活高達3,000萬∼5,000萬人。然而,其實早在疫情之前,已有其他因應人口爆炸與氣候變遷導致糧食短缺的方法,並且造成大熱門,那就是「人造肉」或者稱為「未來肉」。
「未來肉」、「人造肉」、「植物肉」究竟是什麼新食材?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這類仿生肉分為2種,一是目前市場主流,主要由植物蛋白製成的「植物肉」(Plant-Based Meat);另一種則是利用動物幹細胞培育而成的「試管肉」(Lab-Grown Meat)或「培植肉」(Cultured Meat)。
「未來肉」之所以受歡迎,除了逼真的口感與香氣,甚至連血水也都模仿得栩栩如生。總部位於英國劍橋的市調公司IDTechEx分析,它也回應了現代人對於環境與動物保護的積極追求。
美國人造肉巨頭Beyond Meat指出,與傳統肉品相較,未來肉的生產用水減少99%,溫室氣體排放也減少9成。動物福利團體指出,「未來肉」若盛行1年可拯救25萬隻動物的生命。此外,消費者健康議題也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果,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曾提出研究分析,指出食用紅肉與加工肉類相關的致癌和心血管風險。

美國「斷食」危機
近期受到嚴峻的疫情影響,更多民眾選擇在家開伙,加上肉品加工廠陸續停工,造成傳統肉品供應短缺,「未來肉」市場因此逆勢成長。美國最大肉品供應商泰森食品(Tyson Foods)一度在4月發出警告,疫情使肉品產能大幅下滑,美國食品供應鏈「恐面臨斷鏈危機」。該月,美國有近20家肉類屠宰廠暫停營業,甚至有雞肉加工廠被迫將200萬隻雞安樂死。根據美國農業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數據,4月牛肉和豬肉的產量分別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0%和10%。同一時間,根據尼爾森(Nielsen)的調查,在截至5月2日的9周內,美國「未來肉」的銷售增長了264%,對比同期零售整體業績下降16.4%的表現,「未來肉」可謂異軍突起,受歡迎程度大幅攀升。
回顧近年「未來肉」市場發展,IDTechEx發現,該行業在2019年的相關投資呈倍數增長,近期高峰已達到8,000萬美元,相關公司也從2016年的4家,成長到2019年的逾30家。IDTechEx在《2020—2030植物性與人造肉》(Plant-based and Cultured Meat 2020-2030)報告中預測,在2030年,「未來肉」的銷售市場將達5.14億美元。
全球肉品市場將在未來20年產生劇烈的變革,根據管理顧問公司Kearney研究資料,肉品市場銷售預計將緩慢成長,而傳統肉類銷售將會出現猛烈的下滑,取而代之成為主角的,則是各式肉類替代品,其中,又以「培植肉」的成長速度最快,預計在2025至2040年間的年均複合成長率將達41%,相較下,傳統肉品同期則將下滑3%。

國際需求暴增50倍
這股銳不可擋的趨勢,讓傳統肉品商也不得不抓緊機會,陸續投入相關行業。《富比世》(Forbes)報導,就連泰森食品也成為參與者,在2019年推出新品牌Raised & Rooted,並打造以碗豆蛋白製成的「雞塊」和漢堡排,在4,000間店上架搶市。
印度市場研究公司Marketsandmarkets分析,全球「未來肉」的主力消費群與銷售來源,主要集中在歐美。例如:美國的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英國的庫恩(Quorn Foods)、荷蘭的Vegetarian Butcher等。其中,市場上排名前2名、引領全球潮流的公司,當屬來自美國的Beyond Meat與Impossible Foods。
獲得比爾.蓋茲(Bill Gates)、泰森食品等重量級投資的Beyond Meat,在2019年5月IPO投入資本市場,並在上市後3個月內股價狂飆。它們也在近年大舉擴張,拿下美國目標百貨(Target)、美國全食超市(Whole Foods),以及全球連鎖食品業者肯德基(KFC)、Dunkin Donuts與星巴克(Starbucks)等主要客戶。目前在全球有5.3萬個銷售點,是上市時的3倍以上。
即使餐飲業在2020年因COVID-19疫情受到巨大衝擊,Beyond Meat也交出亮眼的成績單。根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報導,在許多食物製造商面對疫情的混亂之際,這家販售漢堡、香腸、炸雞等植物蛋白質的公司,在2020年首季財報中,營收表現超乎華爾街預期,達到9,710萬美元,淨利比去年同期增長140%;第2季更上一層樓,營收突破1億美元大關,到達1.13億美元的歷史高點。
Beyond Meat創辦人兼執行長伊森·布朗(Ethan Brown)表示,他們在全球75個國家及地區開展業務,國際銷售額比去年增長了近5,000%,顯示國際需求與增長十分強勁。

日、印搶吃肉
雖然歐美是「未來肉」的主要發展國家,但其他地區也正積極投入該領域。
把鏡頭轉到印度,來自寶萊塢的Genelia和Riteish Deshmukh夫婦也相中「未來肉」的潛力,創辦Imagine Meats。非營利調研組織The Good Food Institute表示,2019年是「未來肉」產業的重要分水嶺,全球投資不斷增強,亞洲市場的發展也更為蓬勃。如同日本,老牌食品集團大塚食品(Otsuka Foods)也推出「Zero Meat」,快攻搶進「未來肉」市場。
當然,在這波「未來肉」風潮中,中國也沒有缺席。Impossible Foods的執行長派屈克.布朗(Patrick Brown)曾表示:「中國人每吃1塊肉,亞馬遜雨林就冒出了一陣煙」,更顯見中國是全球爭搶的一塊重要大餅。《史密森尼雜誌》(Smithsonian Magazine)指出,中國於全球肉類消費占比達28%,是美國的2倍。面對如此大的市場,各企業無不虎視眈眈,例如:Beyond Meat開始與中國的小型餐館合作。然而,在中國市場中,來自深圳、以素食產品著稱的食品廠齊善表示:美國做的「未來肉」恐怕不符合中國人的需求,凸顯文化差異將是跨國企業的重大挑戰之一。
當然,挑戰絕對不僅止於此,「未來肉」除了價格相對昂貴外,包括各國法令限制,以及口感能否完全模仿真肉,都是消費者能否廣泛接受的門檻。「未來肉」這個產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0年9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