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廢料第二生命 綠浪潮的循環推手

「從資源回收做環保,再到先前的循環經濟、如今的ESG,這些名詞的內涵與目標雖有微妙的差別,但對於我們這個產業來說,其實做的事情並沒有特別巨大的改變。」身為中台灣的廢棄物處理業龍頭,FGD惠嘉電實業董事長林雍偉如此評價。
若要說起環保產業這幾年來的變化,身為企業第二代接班人的林雍偉說,就像資訊科技產業,技術發展快速推進,設備器具更新換代的速度也隨之加速,但他身處其中感受最深的,則在於外界對於環保業的印象、觀念也轉為越來越積極正向。「過去我們提到回收、環保,常會把它與髒亂、拾荒者、傳統的中小型資源回收場這幾個詞連結在一起。」但隨著綠色永續的觀念逐漸風行,這幾年更在氣候變遷現象加劇、COP 26等一系列新聞事件佔據全球熱議話題的情況下,亦發加重了這項產業對環境影響力、正面形象的砝碼份量。
林雍偉表示,廢棄物處理業其實是相對傳統的產業,在政府成立回收基金管理委員會、大力推動廢四機回收等策略下,以補貼扶持相關產業成長。但隨著時過境遷,在越來越多競爭者加入市場的情況下,這個產業必須從各方面提昇自身的競爭力。

從金屬到塑料 物料投生第二生命旅程
實際走一趟廠區,惠嘉電目前的業務範圍包含廢棄電子電器回收、電子零件等甲級廢棄物處理、廢塑料回收再生,也提供環保處理系統的客製化整廠輸出服務。在室外的整理場就可以看見電腦螢幕、印表機、冰箱等廢棄品如士兵一般整齊排出陣列,林雍偉一一詳數這些不同廢棄品後續將展開的生命新里程:「我們會先按材質各別分類拆解,比如塑料、玻璃、金屬等,初步破碎/粉碎後,再以風力、磁力、渦電流等不同方式進行機器分選,把混雜的銅、鐵、鋁及塑料等,一一過濾出來,製成再生料。」
分離後,銅、鐵、鋁及貴金屬金、銀、鈀的身價自是不言自明,至於螢幕玻璃走過這一遭淬煉再生的旅程,就可再進入磁磚等產品的製程,開啟原料的新生命。塑料也在分類重製為塑膠粒後,能回歸塑膠射出廠等生產製造的源頭,投身新的循環。
除此之外,「惠嘉電最大優勢就是一條龍服務,從物料進廠開始,能一路處理到可以再投入生產過程的再生料,不必再分拆運輸給不同環節的廠商各自處理,碳足跡相對更少,再生料又較新料的碳排更低,對於未來在企業的碳盤查與佈局碳稅方面,在在都是利基。」

從CP值轉向環境價值 為永續產品潮待命
林雍偉透露,目前惠嘉電在處理廢棄物料後,擁有近9成的回收率,從更為直觀的數據來看,每拆解20萬台廢家電物品,可回收各類金屬共4,100噸、塑膠1,300噸、玻璃640噸。
「再生塑料的去處,過往通常是企業為了Cost Down,在成本掛帥的情況下添加,降階使用。」畢竟再生塑料經過再製,流動性、耐衝性、彎折等物理性質多少會受影響而損失,加上回收再製過程中難免混合不同批次、顏色的塑料,因此最後再製成的產品在顏色、外觀上仍會有不易避免的輕微混雜。「就算是同款產品的灰色,也會因為不同批次、使用等造成濃淡深淺的色差,在處理過程中難以完全篩除。」林雍偉指著桌上玻璃瓶中經過破碎手續的廢塑料說。
然而他也觀察到,近幾年消費市場與企業的關注點不再聚焦於CP值與完美外觀,「在過去的合作機會中,我們就曾輾轉接過相關訂單,某電腦大廠希望開發出採用高比例再生塑料的電腦機殼。」雖然因種種因素最後未能推出此款產品,但可嗅到風向已然轉變,他舉例,像是今年5月,Acer即以永續概念推出從包裝、原料都加入再生紙漿、再生塑料(PCR)的筆電產品,可預期在淨零碳排的國家政策與市場期待下,未來的永續產品潮已然蓄勢待發。

盤查求穩不求快 減碳承諾一步到位
在產業鏈中位居最後處理端,同時是銜接回製程原料第一關卡的惠嘉電,推動著不同工業、電子家電廢棄物進入生生不息的材料循環,然而其本身針對ESG與淨零相關的領域,又已做了哪些規劃與行動?林雍偉表示,ESG共有3個面向,他先就著墨最多,也是公司業務核心最相關的E這塊來舉例說明。惠嘉電已通過ISO 14001環境管理系統驗證、在企業營運上持續精進回收率與減少耗損外,其實早於2011年,惠嘉電就已意識到減碳的重要,因此當年便執行過溫室氣體盤查並發表報告書。面對更進一步的ESG佈局,曾於顧問業與科技業服務的林雍偉深知,策略與行動必須配合整體產業、法規與企業運作現況加以擬定,2011年的時空背景已與如今不同,因此,惠嘉電今年再次對企業進行完整而細致的盤查、資訊蒐集等,以便為自身量身打造出最適合的發展藍圖。
因此,林雍偉著眼的關鍵是穩紮穩打,不求快,看重的是能否精準地一步到位。「我們已委托SGS,再次根據惠嘉電的現況進行ISO 14064溫室氣體查驗,預計今年內完成盤查作業。」仔細而深層的挖掘出運作中各流程的排放細節,下一步才是根據實際狀況,訂立企業的減碳目標與執行方案。「如果要像喊價一樣,標榜某年度要達成減碳多少百分比、幾噸,這是很簡單的事,但我們想要的是踏實走好每一步,承諾了,就要確實能做到。」不減顧問與科技人擇善固執的本色,林雍偉認為減碳是慎重的承諾,而不是輕易掛在嘴邊的口號。
而在疫情與中美貿易戰帶來的供應鏈危機中,林雍偉觀察到目前廠內廢棄物的處理量開始上升,在短鏈化、在地化與ESG減碳等需求的加持下,台灣廢棄物處理業者的角色功能勢必越發吃重。因此惠嘉電正在彰濱工業區興建新廠區,預計將市場需求大增的再生塑料處理業務移轉過去,屆時規劃將順應新的回收處理市場需求,比如市場上第一批服役的太陽光電板已逐漸走向運轉年限的終結點,日常小電器中慣用的鋰電池也成為廢棄物中一大來源,將研發如何為其喚醒第二次生命。同時,惠嘉電準備在新廠區建立初期就完成碳盤查作業,預計將生產管理系統與碳排放管理等一併統整規劃,打好自身精進淨零減碳作為的發展基礎。

E化改革打底 助攻顧客碳排減量
而從接班以來,林雍偉在原本採用傳統管理營運模式的惠嘉電推動E化。「我們從數位產品的使用、重建系統、要求學習使用簡報軟體進行會議報告等要求做出改變,當然一開始多少會遇到同仁的抗拒,然而現在藉由上課、反覆練習,不只業務討論變得更聚焦,討論的內容也變得更豐富、深入。」在紮實打穩了組織數位力的基底之上,林雍偉的下一步,更預備與供應鏈中的夥伴進行資料、數據的串接,成為企業們ESG淨零的重要戰友。
「先前我們已因應環保法規要求裝設CCTV,即時連線傳輸處理流程的影像資料,根據合作客戶對物料處理的不同需求,也提供即時影像監控服務。」但林雍偉不打算止步於此,他思考的,是如何在顧客反應前就先滿足他們可能的需求。「比如我們服務的客戶中可能會有碳排放的計算、減量需求,惠嘉電能不能隨時提供他們這些資料,配合減碳目標來調整處理流程與做法?」未來這些累積的資料數據,更將成為惠嘉電不停提昇處理歷程效率與碳管理的最佳養份。
談到惠嘉電的未來發展前景,林雍偉抱持非常樂觀的看法。一方面是得益於ESG風潮下,全球都相當看重淨零碳排的轉型承諾,在大環境需求增強的情況下,業務量與服務的領域也將變得更加寬廣;另一方面,就惠嘉電本身而言,環保產業擁有天然的優勢,只要持續營運、提高回收再生的效率,就等同在執行減碳的流程,因此對於台灣祭出的淨零轉型時限,他鄭重以對卻不慌忙,「慢慢來,比較快」,不論為產業、為惠嘉電自身的ESG永續承諾,紮實踏穩每一次邁出的步伐,才有利於將每一筆資源、人力等用在最適切的地方、放大出最佳的效益。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2年8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