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芝林企業 台灣螢光魚養殖如何獨步全球

• 與台灣72%的觀賞魚場合作
• 年出口量超過100萬尾魚蝦
• 全世界神仙魚市佔率28%
• 螢光魚養殖技術全球獨家

許多人不曉得,看起來無法跟人互動的魚,其實是全世界人們心中排名第三的寵物,僅次於貓狗。從小就熱愛養魚的林育禾說,魚是他可愛的朋友,平日開心就色彩斑斕、難過就顯得灰白;生氣會吵架,吵輸了,還會微微地收起尾鰭。

距離高鐵左營站約30分鐘的車程,位在屏東的芝林企業其實離高雄並不遠。選在這個地方,幽靜遠僻,空間寬廣,魚場旁的水溝,從三十多年前到今天,依舊清澈得可以捉魚捉蝦。董事長林育禾靦腆地笑著:「我小時候就愛在水溝裡抓魚。」從好奇、到興趣、到專研,這條水溝開啟了林育禾跟魚一生的緣份,更研發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螢光魚基因轉殖技術」。

螢光魚的研究,與生技專家分享技術、共同研發
別小看這隻比巴掌還小的魚,牠是由許多科學界的巨人,跨越世紀結合的智慧結晶,也是台灣生物科技的驕傲。最早是1950年代,日本學者下村博士在海螢身上發現了一種「發光蛋白酵素(lucife)」,之後的查爾菲博士深入研究綠色螢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發現若將基因連接在神經元的啟動子(promoter)後,螢光色的基因就能顯示出來,結果發表在1994年Science期刊上。

位在台灣屏東的芝林企業,投入大筆研究經費的芝林專屬實驗室,與來自台灣各地的實驗室共同研究基因序列中啟動子、螢光蛋白的強度、加強子(enhancer)。2005年,芝林培育出可用於醫療研究的小型螢光魚(小於4公分)、2010年推出全球首例中型觀賞魚(4-8公分)、2015年更開發出全世界最大的螢光魚「天王」,長達30公分,壽命最高能達到20年,在國際上一枝獨秀。

大型螢光魚「天王」

「魚的體型每大上一寸,研究的時間就得再加上幾年。」董事長林育禾說,但面上絲毫不見因為長期研究而苦惱的樣子,而是漸漸昂揚的聲音:「經由中研院前秘書長吳金洌老師介紹,我們得以跟許多優秀的實驗室合作,包括水產試驗所、中研院、工研院...也跟吳金洌老師的學生陳志毅研究員共同研究肝癌...以色列科學院院長還帶著一團學者造訪芝林,希望能借用我們的基因轉殖技術,做需要觀察生物體的研究!」

兩年零營收 找出「魚界黑死病」病因
對林育禾來說,學術與知識可以完美地跟他對魚的熱情結合,即使曾經為了研究一種神仙魚的黑死病,而讓芝林整整兩年毫無營收、虧本虧到家人都看不下去,他依舊堅持以「科學」的方式分解疾病的方程式。

1986年,全世界的神仙魚訂單似乎都集中到台灣這座小島上,林育禾百思不解,當時資訊又不流通,不到一星期,進口的魚苗90%的魚都翻了白肚,只剩下兩池。究竟是什麼原因?身邊的人七嘴八舌給了各種建議,總之是快賣掉、趁機賺一桶金,然而為了研究病因,林育禾硬是留下兩池魚,沒有賣、也沒有放棄,接下來的兩年,一頭栽進無止盡的假設與分析。

養殖設備

隔絕風雨、隔絕人為帶來的疾病,芝林建立了全球第一個「無特定病原(Specific Pathogen Free)」池,找出了「魚界黑死病」的問題在於腸內寄生蟲,以及誘發疾病的環境因素。經歷了無數次的溫差實驗,終於,不但讓林育禾找到對抗黑死病的方法,還因為透過基因篩選,培養出能夠對抗特定疾病的神仙魚,降低養殖成本,不但能以更低的價格席捲全球市場,也打出了「台灣魚高品質」的品牌形象。

相較於全球觀賞魚最大的競爭國新加坡,台灣企業更擅長對問題追根究底,對比以政府主導的新加坡企業,台灣漁業更有彈性、基礎扎實,若是結合產學界,加上幾乎是全球學歷最完整的從業人員,林育禾說:「這是我們在國際市場的優勢。」

觀賞魚最大的市場在歐盟、日本、美國
螢光斑馬魚

董事長林育禾說,其實觀察全球觀賞魚的市場可以看到不同的國家的文化。美國人養魚的人數多,對魚種也沒有特別的偏好,因此顏色越鮮豔、越便宜的魚,越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只要讓他們知道台灣提供「一站式」的服務,能一次買到許多魚種,他們便願意下單台灣,而這方面芝林早就與一百多家魚場合作,執行上沒有困難。

而對於歐洲人,養魚是一種高雅的興趣,不用大、不用多,負責引進的進口商也有足夠的環境接手從台灣運去的魚種,因此小型的觀賞魚蝦,會是他們的最愛;至於日本,則是與大和民族的追求的「細緻」有關,偏好高端、稀有、精緻的魚種,通常要求的數量不多,但必須「非常特別」,高單價的魚種佔了50%以上,他們甚至願意特別進口一批新魚種,只為了細細研究。

總的來看,也許科技新寵智慧手機抓住了大多數人的閒暇時光而導致全球的寵物數量稍微下降,但是Pokémon Go的風靡似乎又給「寵物界」不同的啟示。人們喜歡能回應情感的互動、也願意為了互動而走出戶外,更別說芝林的「螢光魚」銷量目前是有增無減,各國水族業盤商趨之若鶩,散客間也互相推銷,順便帶動了其他水族相關產業。無論是初學者或養魚達人、專家學者,林育禾對未來十年的觀賞魚產業很有信心。

最重視「魚會不會不開心」
「基因改造是一種新科技,其實人們的心中多少都有些排斥,」董事長林育禾坦言:「我們一開始就注意到這件事的嚴重性,也跟台大蔡懷禎教授討論過。」生物的基因轉移確實需要面對倫理問題,螢光魚會不會影響環境?會不會影響生態?重要的是,魚會不會「不開心」?

面對種種質疑,林育禾選擇用科學的角度來驗證。每支螢光魚種,必須確認是不孕的狀態下才能輸出,避免在戶外與其他的魚種進行基因再組的繁衍;除此之外,也必須確認螢光魚若是被其他種族掠食,是否會影響該生物的基因,但這個問題就如同「改良過的家禽不會影響人類基因、而是注射不當的生長劑才會影響人體」」一樣,目前沒有檢測出危險性;至於魚會不會「不開心」,林育禾說這其實是他最重視的問題,芝林目前從觀察生理狀態、交配的選擇性、自然老死的壽命與下一代的產量來檢測,另外也觀察魚的覓食行為來看其適應程度。

未來的技術一定能讓人們更加了解魚的心理、生理行為,目前芝林的每份研究資料都收入大數據庫之中,雖然目前的檢測都顯示沒有影響,但林育禾依舊相當保守,持續挖掘能夠觀察魚情緒表現的適當方式。

「水族+精品+藝術」是水族產業的未來趨勢
日本的當代藝術大師草間彌生(Yayoi Kusama)為屏東農科院設計的裝置藝術前,特地派了工作團隊到芝林參訪螢光魚,並將螢光魚作為素材加入作品中,受邀參加剪綵的林育禾看到後相當震驚,為何不讓魚缸也成為一種藝術?於是當今年9月初在海參崴開幕的全球最大海洋生物館「濱海海生館(Primorsky Oceanarium)」負責人,俄國國家科學院院長,特別跨海找上芝林企業時,芝林馬上表達參展意願,合作將螢光魚加入全新設計的展館,讓美感跟藝術,與教育、研究相容,「當我們更有能力時,魚缸也是一種觀賞藝術。」

得知今年推出的「藍眼淚」來不及送到俄羅斯展覽,大家都感到相當惋惜,幸好之後還有機會在別的海洋博物館中看到。這個能在觸摸時發出光芒,只在傍晚展現魔力的藻類,裝在酒杯中,彷彿是人們將智慧的火把緊握在手中,稀微、閃爍,卻在暗夜之中默默地照亮往前的路。「十年前大力推廣的生物技術,在今天結成了果實。」林育禾說。每一個產業、每一位努力追求更好的台灣人,都不要害怕時間,投入研發就像是產業的蟄伏時期,需要耐心等待。

藍眼淚